茅塘学校开展紫鹊界研学活动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6-22 16:02:37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曾祥云 肖红华)知识不只在课本里,还蕴藏在亲身体验和自发思考中。近日,娄底一小教育集团茅塘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们来到娄底新化,开展主题为“探秘紫鹊梯田·品味梅山文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在两天的时间里,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考察紫鹊梯田的历史缘由,走近梅山文化、领略正龙古村的古风民俗,在脚步丈量、直面观察、探究思考的亲身体验中,收获新知。

▲茅塘学校四、五、六年级师生紫鹊界研学合影

在开营仪式上,茅塘学校曾祥云校长号召同学们珍惜此次研学机会,细细品味紫鹊界穿越千年历史、饱含前人心血的梯田,了解那些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故事,学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师生、同学间的友爱,收获自我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翠带千镮束翠峦,青梯万级搭青天。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正是紫鹊界梯田的完美诠释。紫鹊界梯田起源于秦汉、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上百代先民的劳动结晶,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和中国农村传统生活的原始记忆,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写照。紫鹊界梯田最大的秘密就是独特和绝妙的自流灌溉系统,堪称人类利用自然的伟大杰作。在导师的带领与讲解下,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与测量,了解到是因为山上布满泉水,在田塍间挖出缺口或安一段竹筒,水便顺流而下。每丘梯田的长度、宽度、梯级的高差都因势而宜,形成天然灌溉系统,使得丘丘梯田水源充足。梯田设置之科学,灌溉系统之巧妙,让同学们纷纷赞叹不已。

▲同学们在梯田观景台上完成研学手册

动手体验,总能让孩子感受不一样的快乐。随着活动进入大家期盼已久的田间捕鱼环节,同学们纷纷脱下鞋袜踏入水塘水中,用水瓢或者干脆用双手,认真仔细的寻找鱼儿的影踪。欢笑声、惊呼声、叹息声,充满了整个水田。在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后,同学们在导师的讲解下,还了解到梯田中养育的道理,既能通过鱼的活动增加田里的透气性、消灭害虫,鱼粪又是顶好的饲料,帮助秧苗更好的成长。

▲同学们在塘中捕鱼儿,水中撒把野

第二天的行程是娄底市最美乡村之一的正龙古村。古村里200 多栋民居集中于梯田脚下,清一色的杆栏式板屋,形成一个板屋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原始院落。喝过拦门米酒,同学们走进正龙古村,开展“寻找文化活化石——梅山文化印迹”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当地的气候、居民的习俗、建筑的特点的了解,同学们又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正龙古村里的房屋都是干栏式建筑,也称干栏巢居,即在木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建筑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正适合雨水较多的地方防潮防湿。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沿着石板路走进正龙古村

了解完古村建筑知识后,一堂生动的傩面具手工制作课让同学们更加开心不已。傩面具是傩文化祭、仪中使用的道具,再现原始的图腾,是祛灾纳祥的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傩面具虽浑厚、粗犷,但简洁明快、柔美流畅的线条与色彩,拙朴的民间造型手法,为面具赋予了旺盛的生命活力。在了解完傩面具的知识背景后,同学们纷纷拿起颜料和画笔,亲手制作一顶自己心中的傩面具,送给自己作为此次研学旅行的特殊礼物。

▲自制傩面具——色彩虽然单调了点,但是胜在有“个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途中虽然难免有一些舟车劳顿,但茅塘学校的同学们在集体出行的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动手能力,感受到了先人的劳动智慧,在实践体验中学到了与书本中不一样的知识,真可谓不虚此行。承办机构负责人在为茅塘学校师生点赞的同时,表示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湖南日报文旅集团正构建全省研学实践教育综合服务平台,全力打造“走读湖湘”研学品牌。目前,投资5500万元建设的湖南日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开门迎客,将为青少年带来更多有学、有玩、有趣的研学实践体验。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