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6-05 06:54:44

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康琼 尹哲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是文化软实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的精神实质,更好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与思想沃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应重点从三方面着手。

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振中国文化的自信心。采取灵活性与原则性、多样性和主导性、局部性与全局性相统一原则,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教育,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独特魅力,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契合时代新进步、新进展、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进行探究挖掘和分析阐发,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激发中国文化的生机活力。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实践精神与改革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中国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内部调适与自身变革,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转型、超越、发展,焕发出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生命力。

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挺立中国文化的精神腰杆

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和力量,有助于我们更加挺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腰杆。

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营养,补足精神之钙。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魂”,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我们要从党的厚重历史、宝贵精神财富中汲取营养,补足精神之钙、挺立精神脊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从党的精神谱系中吸收智慧,占据理论之巅。应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中考量,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吸收其智慧力量。自觉把党的精神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学懂、弄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推进“三高四新”战略实施,书写湖南发展新篇章。

从党的精神谱系中激发力量,勇立时代之先。应在实际工作中立足百年大党新起点、百年未有大变局,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内在动力。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抵得住诱惑、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把对党的精神谱系的学习转化为开新局、谋新篇、勇于担当作为的强大推力,勇立时代之先。

主张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

我国是文化大国,但目前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应坚持文化自信,持续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坚定政治信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把握现实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思路、中国对策、中国方案。强化问题导向,把握国际国内现实情况,做到科学理论同民族文化相结合、历史传承与现实国情相结合,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科学性和人民性。从理论上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为解决人类问题提出中国理念、中国思路、中国对策、中国方案,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倡导交流互鉴,寻求推动文明进步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倡导在彼此尊重、开放包容基础上推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大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交流互鉴过程中,应体现推动世界进步、文明发展的大国气度,向世界贡献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让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和平文化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工商大学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研究与传播中心特约研究员)

做好“结合”文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雨燕 李佳

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以此为根本遵循,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个没有骨气、底气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骨气、底气之源。

当前,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现代社会科学视野下重新进行诠释与挖掘,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升华到新境界;二是创造性地将传统人文理念、人文思想、人文主张、人文追求进行现代社会科学化总结与提炼,最大限度发挥其现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三是用富有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文化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对于湖南来说,当务之急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岳麓书院的渊源、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伟大历程和光荣传统讲清楚,把湖湘文化的精髓讲清楚,将岳麓书院打造成学科融合发展的高地、全国知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试验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发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在新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寻求广阔空间。

一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在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融合,找准其在当代国家治理中的定位,建构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体系,为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及时把握发展机遇、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传统文化智慧。二是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优化中国外部发展环境。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世界多元发展环境中,充分利用包容和谐、“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为中国提供增强合作、化解分歧、赢得良好外部环境的方法路径。三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为维护社会良知、弘扬人文精神、助力大众品格培育和精神修养、构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注重在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守住民族文化之根、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一是涵养深厚的文化自信,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方向和发展道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须坚决避免“去中国化”、毁古搬洋、以西为尊、崇洋媚外,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屹立东方、惠及世界。二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强化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三是扩大文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用好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政府间文化交流、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与海外青少年文化交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浪潮中游弋,使当代中国形象在全世界更加闪亮。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禹菲 唐陈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加强社区建设日益成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与文化资源,其精髓集中体现为讲仁爱、尚和谐、求大同等思想理念,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知书达理、好学不倦等人文精神,为当今社区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参考。具体而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社区建设可考虑以下几条路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制定《邻里公约》,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

一些社区普遍存在居住者互不相识、“各人自扫门前雪”现象,导致社区成员“共同体”意识淡漠,不利于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不少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思想理念和治理模式,比如非常重视编制基层自治规范,通过制定实施广受认可的“乡约”等制度规范促进社会和谐。

为此,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用以破解现代“高楼病”、社区“共同体”意识缺失等问题。比如在广泛征求社区成员意见基础上,共同编制社区《邻里公约》,搭建社区生活基本秩序;号召社区成员自发开展“文明劝导”“卫生督导”等,就《邻里公约》中的规定事项进行检查督导,以自治方式维护社区秩序;对照《邻里公约》,每年评选“孝顺之家”“和谐之家”“卫生之家”“奉献之家”等,树立榜样标杆,并做好各类反馈总结工作。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营造尚学的社区氛围。

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社区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居所,还要承担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责任。因此,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社区是新时代社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涵括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价值体系,也承载着华夏儿女数千年来积累而成的知识体系,应多措并举,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到社区教育工作之中。

比如以兴趣与需求为导向,引导社区成员组织、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研修班、书法研修班、古典乐器研修班、茶道研修班等,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担任社区研修班辅导老师,指导社区成员开展学习活动;采取“请进来”方式与相关高校或机构联合,创办社区传统文化学堂;组织带领社区成员“走出去”探访中华文明古迹,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节庆活动,营造快乐的社区氛围。

独具特色的社区节庆活动、文化活动能让社区成员迅速产生“共情”,促进社区成员更好地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形成社区认同感与凝聚力。发掘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节庆资源,可有效促进“特色社区”与社区“共同体”建设。

比如组织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集体庆祝活动,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互通,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创新性举办富有社区特色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组织开展社区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讲“非遗”故事比赛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活动或庆典,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扮靓社区建筑,营造美丽自然的社区氛围。

现代社区建筑模式化、高楼化、密集化特征突出,显得单调又繁密。创造性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社区建筑景观,不仅能提升社区审美趣味,还能潜移默化地向社区成员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设以“礼”“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社区景观、雕塑或文化墙;在原有社区建筑或公共设施上进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美化与亮化,比如在社区图书室悬挂以国学经典文句为主要内容的书法作品,在社区建筑上展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家风家训、友爱邻里的诗词等)为主题的壁画、标识牌,组织社区成员建设“一楼一景”等;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拆除有碍观瞻的废弃建筑,让社区建筑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然和谐风貌。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用“革命文物+”激活湖南红色文化基因

黄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湖南是革命文物大省,应大力实施“革命文物+”战略,使静默的革命文物“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与教育结合,优化革命文物活化利用路径。

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教材,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利用革命文物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健全革命历史类旧址、博物馆、纪念馆与学校共建共享机制,就近利用革命文物开设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开展夏令营、冬令营、体验营、特色研学等。结合重要纪念日、重大庆祝活动,举行缅怀祭扫、重温誓词、升旗仪式等主题教育活动。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打造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革命文物陈列展,策划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主题活动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推进革命文物走出博物馆、纪念馆,扩大辐射面。比如遵义会议纪念馆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举办“长征与遵义会议”主题展览全国巡展活动,打造革命传统教育流动讲堂,先后走进40个城市、数十所高校,有400多万人次参观,广受好评。我省博物馆、纪念馆亦可组织系列主题陈列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巡展。

——与科技联姻,打造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利器。

用现代科技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撑腰”。湖南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700余处、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8万余件(套),资源总量、重要资源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与研究、申报、认定与修复、管理工作,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搭建革命文物信息共建共享平台、研究交流平台,鼓励文物博物馆、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革命文物研究。

用现代科技为革命文物展示传播“赋能”。融通多媒体交互装置、音频影像技术以及网络数字技术,合理利用声、光、电以及VR、AR、3D艺术影像等,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展式展示宣传,打造“互联网+革命文物”宣传平台,建立从“云端”到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的全方位革命文物展示传播体系。

——与创意耦合,培育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动能。

注重创意产品的文化性。加强革命文物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发掘,充分了解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承载的精神价值,广泛应用多种载体和表现形式,开发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使人们正确理解、真切感受革命文物所传递的文化信息,进而传承红色基因。

增强创意产品的实用性。以消费者需求和体验为导向,兼顾艺术性与实用性,秉持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开发出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革命文物文创产品,做到外形上美观、新颖、雅致、有格调,功能上实用、好用、耐用、有价值。

提升创意产品的时代感。创意产品开发既要提炼革命文物本身所具有的代表性元素,又要融合现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理念,用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讲好革命故事。

——与旅游融合,拓宽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平台。

革命文化是红色旅游的“魂”,而革命文物则是革命文化的“根”,用好革命文物资源,才能充分发掘红色旅游潜力。

打造湖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0年我省红色旅游区(点)接待游客1.41亿人次、带动收入1350亿元。今年,我省发布《湖南红色旅游地图》,推介1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基于此,应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红色旅游区(点)周边环境整治,提供更高品质旅游体验。

培育湖南红色旅游特色品牌。结合全省各地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红色旅游+美丽山水”“红色旅游+古村落乡镇”“红色旅游+乡村休闲”等模式,不断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形式,改变当前不少红色景点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体验性不强、辨识度不高现状,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感染力,让红色旅游目的地成为民众出游和年轻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出行首选地。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大力推进湖湘文化开放发展

陶庆先

湖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骨气、有底气的地域文化,不仅影响了一代代湖湘儿女,还通过“外溢”效应影响着更广的“朋友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我省应进一步深化文化对外开放,在互动交流中促进了解、增进互信,更好推动湖湘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湖湘文化须坚持开放发展

历史上,周敦颐提倡认识天下之势,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曾国藩、左宗棠倡导重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黄兴、宋教仁倡导学习西方民主制度,都彰显了湖湘文化的开放特质。传承创新这种开放理念,构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开放文化新生态,是湖湘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外部环境新变化要求湖湘文化开放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贸易壁垒多元化背景下,文化开放重要性更加凸显;国内都市圈建设以及新一轮区域合作深刻重构着开放格局,开放思潮在这种大变局中加速传承创新,湖湘文化需要衔接外部新环境,在理念碰撞、交融中实现新的发展。

历史使命新变化要求湖湘文化开放发展。“十四五”时期,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造“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发展格局,要求我省在更大平台、以更高标准谋划发展,推进发展理念创新,这些新使命势必要求湖湘文化适应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淘汰影响开放的消极元素,加快构建开放文化体系。

自身发展新要求倒逼湖湘文化开放发展。在大开放、大发展的新时代,湖湘文化应紧扣湖南开放发展新实践,克服地域性、时效性等方面局限,加快自身变革创新,以开放思维构建新的理论体系。

湖湘文化开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精神文化归根结底是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结果,新平台、新制度、新成就为丰富湖湘文化开放元素、推进湖湘文化开放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新平台支撑湖湘文化开放发展。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湖南拥有层面丰富的开放平台,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电商产业园、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契合开放发展“时”与“势”的平台载体加快成长成熟,增添着湖南开放发展的新底气,为湖湘文化进一步有序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的体制机制引领湖湘文化开放发展。为鼓励发展开放型经济,我省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比如缔结友好城市、培育境外商(协)会、直接给予资金支持等,不仅优化提升了湖湘文化的运行生态,更为重要的是丰富了湖湘文化作用于开放发展的平台载体及实践路径。

新成就激励湖湘文化开放发展。湖南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坚定不移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开放成效喜人。2020年,全省外贸逆势增长12.3%,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幅10.4个百分点;全省综保区与保税物流中心内企业共实现进出口同比增长33.1%,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8个百分点,这些佳绩对于湖湘文化构建开放新理念具有强大支撑作用。

把握新时期湖湘文化开放发展的三大关键

新时期推进湖湘文化开放发展,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全区域、全领域、全过程创新体系。

从连点成线到扩线成面,构建全区域湖湘文化衔接对外开放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长株潭、岳阳、郴州在衔接对外开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发挥县域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有效激发乡村在衔接对外开放中的独特作用,构建以城带乡、以网络虚拟文化带动乡村文化建设的开放体系。

从单主体到全行业,构建全领域衔接对外开放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企业等主体在文化交流、传播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推动湖湘文化衔接对外开放为导向,以直接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为重点,全面打造市场调查分析、原材料、产品生产加工、产品包装、仓储物流、结算汇兑以及法律咨询等环节全产业链共推开放格局,依托全产业链开放促进湖湘文化开放发展。

从纯研究到深结合,构建全过程衔接对外开放支撑体系。深入发掘我省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引导湖湘文化衔接对外开放研究,加快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闻工作者、企业家、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参与湖湘文化衔接对外开放支撑体系。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编:姚懿轩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