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文苑(26)“换时代”的修修补补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13 11:15:04

作者:曾敏

我们的父辈是“修时代”。流行语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什么都要修一下。所以,那个时候,社会上修钢笔的、补锅的、补衣服的、修家电的甚至修瓷器的都有。湖南还有一个著名的花鼓戏《补锅》。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物质极大丰富,社会慢慢进入了“换时代”。流行语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不能亏待自己”。于是,手机款式旧了,换;家电不好用了,换;电脑速度慢了,换;家具衣服过时了,换;房子小了,换;朋友发生了矛盾,换。到最后,老婆、老公看不顺眼了,换。只有儿女不能换,因为“老婆是别人的好,儿子是自己的好”!

换的后面是“丢”,丢的后面是极其巨大的垃圾产生量。我所居住小区的垃圾收集车,每天都是满满三车。我市本来设计使用二十年的垃圾填埋场,十年就填满了。重金属垃圾遍布土地,塑料垃圾遍布海洋湖泊河流,最后又通过循环进入人类体内,危害人类的健康。

我继承了父辈的传统,曾经一个铁皮文具盒用了十来年。现在的我也很节约。台灯、风扇、电视机坏了,修;电脑变卡了,修;书页破损了,修;鞋子脱胶了,修;健身用的倒挂机上的钩绳被小朋友弄丢了,买来配件修;电烤桌不发热了,修;消毒柜坏了,在网上买来发热管修;沙发旧了,找来一位师傅翻新……连毛衣被虫子咬了一个洞,也拿到市场去补一下。

如果说,我过去“修补”是为了节约,现在“修补”则是为了节省福报,保护环境。传统文化认为:每一个人的福报是有限的,必须惜福、培福。能用的东西,修一修再用,就是惜福;到外面吃饭,少点菜,多打包,也是惜福。我经常想:我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自然环境或许就能得到一点点改善,子孙后代就会多一点点资源。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经济条件好了,生活过好一点是可以的。但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我们可以消费,不能浪费。在欲望极度迸发的时代,养成俭约的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

而且,延伸开去,可以想到:换得太频繁了,是否会形成一个习惯——只要自己不满意的,都可换掉!而不会反思:除了“换”和“丢”,是否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还有,固然很多东西可以换,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能够换吗?我们的配偶能够轻易换吗?

在此,提几点大家举手之劳可以做到的建议:

一、将旧衣服洗干净,折整齐,放到小区的收集箱,捐给困难群众。

二、想要购物时,可以稍微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或冷静一周后再买。甚至像奥肯姆剃刀原则所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三、能用的东西,修一修再用。这不是吝啬,而是美德。在贤童街有一个小城修理店,老板技术好,感觉他什么都能修理。

四、到外面吃饭,少点菜,多打包。定期吃一吃素食。

五、家里洗菜的水,用桶子接了浇花;洗衣服、洗脸的水,接了冲厕所。日本设计了一种可储存水的与马桶相连的漱洗台,中国企业其实也可以生产的。

六、与家人、朋友发生矛盾或误会,开诚布公,加强沟通,以期修复关系。即使修复不了,至少要做到问心无愧。

七、以爱心经营婚姻和家庭。与配偶共同学习,互相理解和尊重,有矛盾多沟通。有问题了,多反思自己,用心去修一修,不要只想改变对方,改变不成就指责,甚至想着离婚。不会游泳的人,换个泳池也不会游泳!

生活就是我们的修行之地;道,就隐藏在我们的修修补补之间。德厚自然道明!

可惜的是,世人换得最多的是物质,修得最多的是身体,而不是灵魂。其实,灵魂修好了,或许身体也会慢慢好了!

只要有心,万物皆可修补。修补,既是一种珍惜的态度,也是一种深度的连接。

责编:曾玉玺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