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12 08:50:11
文/易小兰 楚国良
湘潭为什么“红”?历史给了一个很好答复:一代伟人毛泽东从这里走出!因为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承。
在湘潭,“红”是一种精神。这里是“红色文化的摇篮”“红太阳升起的地方”,孕育了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了开国元勋彭德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周小舟等从这里走出。他们带着信念如磐的红色精神,实现了建党、建国、建军伟业,在中国史册上创下了丰功伟绩。红色基因在这块土地上根植深厚、代代相传。
在湘潭,“红”是一种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湘潭地方党组织领导湘潭人民长期艰苦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创建新中国的建功伟业,谱写了辉煌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湘潭地方各级组织的领导下,湘潭人民继续发扬革命传统,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谱写了“伟人故里、大美湘潭”的宏伟篇章。
——题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荣耀彪炳千秋
一是湖南发出了“建党先声”“建军先声”“建政先声”,湘潭一批革命先辈为建党建军建政作出了杰出贡献 。
在党成立前的8个地方组织中,湘籍革命家参与发起成立的有6个。为探索救国救民真理,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在长沙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三分之一是湘潭人。1920年发起成立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五分之四是湘潭人。1921年10月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1922年5月前后,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萧三等在长沙成立的新民学会旧址。新民学会确定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

新民学会存在的三年时间里,会员发展到70余人,其中湘潭籍会员占近三分之一。

1925年,毛泽东回韶山主持成立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直属中共湘区委员会领导。毛福轩任党支部书记,毛新梅、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侃为成员。

湖南是建军的重要摇篮之一。毛泽东、朱德等创建红一方面军,贺龙、任弼时等创建红二方面军。湖南境内发生了“四大起义”。

三湾改编,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为党全面建设和掌握军队提供了可靠组织保证。
二是“璀璨群星” 照耀历史长空。党的“五大书记”中,有3位是湖南籍;新中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湘籍有202人,其中10位开国元帅中湖南有彭德怀、贺龙、罗荣桓3位,湘潭1位;10位开国大将中湖南有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萧劲光、许光达6位,湘潭2位;57位开国上将中湖南有19位,其中湘潭1位;中央军委认定的36名中国当代军事家中,湖南籍有15位,其中湘潭籍5位。

毛泽东主席。

彭德怀元帅、陈赓大将、谭政大将、彭绍辉上将。
三是烈士英名永载史册。全省参加工农红军的有40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人,已查明的烈士约20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有11541名湖南志愿军儿女牺牲在保家卫国的疆场。《湘潭市志》收录建国前革命烈士名录418人,抗日阵亡将士名录2650人,抗美援朝牺牲英烈873人。

罗亦农烈士、黄公略烈士、彭公达烈士。

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六位亲人:毛泽民烈士、杨开慧烈士、毛岸英烈士、毛泽覃烈士、毛泽建烈士、毛楚雄烈士。

毛福轩烈士、杨昭植烈士、李爱莲烈士。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迈出新步伐
湘潭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湘潭被列为全国23个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国家安排在湖南13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湘潭占5个。

建设中的湘潭纺织厂等国营企业。

华国锋指挥修建的韶山灌区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韶山灌区灌溉着双峰、湘乡、湘潭、宁乡、韶山、望城、雨湖七个县(市、区)约250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 100 万亩农田,兼具工业供水、发电、航运、防洪排涝、养殖等综合利用功能。

1953年开始,国家先后在湘潭兴建了湘潭钢铁厂、江麓机械厂、湖南铁合厂、湘乡水泥厂、湘乡铝厂等骨干企业,并扩建了湘潭电机厂。

1961年10月1日,新建的湘潭公路大桥通车,成为千里湘江第一桥。

1967年12月26日,韶山铁路胜利通车。
改革开放新时期,取得新发展
通过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奋斗,湘潭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从温饱不足到人民幸福的伟大跨越。

窑湾今昔对比。

天仙牌电风扇(左)、红日牌收音机(右上)、韶峰牌电视机(右下)。

湘潭市联产承包责任制兑现现场。

汤瑞仁在分得的责任田里劳作。
进入新时代,谱写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湘潭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千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7万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成功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
目前,湘潭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打造“四区一地”,建设“六个湘潭”的战略目标,开启了湘潭现代化建设新的征程。

责编: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