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30 20:12:30
杜甫江阁阅苍茫
文/王宏
五月末,绿满山原,我偕友人登临杜甫江阁。对于杜甫江阁,多年来或远处眺望,或楼下仰望,却始终未能登楼。登楼之念,与日俱增。
这一刻,登上顶楼四楼,极目楚天,心潮逐浪。临江走廊,一张小桌,一把藤椅,一盏黑茶,一碟小吃,石柱石栏,云纹雕刻,清新雅致。空中浮着灰色云朵,阳光早已躲藏,天色将开未开,半明半暗,偶尔飘来几丝细雨,已是春夏之交,却也凉风习习,对岸的岳麓山,如一条温驯的黛色长龙,静卧在水天之间,橘子洲伴着细浪轻打节拍。前两天刚刚一场洪水过境,江面已经归于平静,这一片浑黄,提示着滚滚洪流刚刚消停,像是余怒未消,又像饱经沧桑。
今天无疑是凑巧的,读一座古城,念一位名人,阅一条江,观一座山,要挑选一个这样的日子,还真不容易。试想,若是艳阳高照,碧空万里,一望无际,思绪肯定是放荡不羁,难以收拢的,如不系之舟,如断线风筝。这样的天空,这样的凉风,让茶味更浓一点,不让耀眼的阳光晒得寡淡无味,心绪如灰色云朵,飘飘荡荡,袅袅娜娜,却又可放可收、可浓可淡。
江流楚韵,阁驻唐风。背倚楼阁,长沙河东主城仿佛被一道厚重的屏障隔开,湘江就在脚下,浑黄的江浪仿佛不是自衡岳而来,而是沿着一生漂泊的杜甫从洞庭而来。茶味入心,一遍接一遍的续杯,品着品着,想着想着,这将近二十米高、近四千平米的建筑,仿佛穿越1250余年历史风雨,幻化为杜甫当年寄居湘江南湖港的那一叶扁舟。
一生颠沛流离、贫困潦倒的杜甫,一辈子走遍大半个中国,北归长安、洛阳,是他后半生始终未泯的夙愿。“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北归心切,豪情满怀。战事频仍,狼烟四起,大唐中兴无望,北归之路被生生切断。后来,杜甫行舟祖籍地湖北江陵,退而求其次,想想在这里安度晚年也许不错。可惜可叹,世态凉薄,亲友冷眼,叶落归根的梦想也破碎了。北归路断、江陵梦碎的杜甫,万般无奈,想到了投奔好友韦之晋,韦先是在浙江的婺州任刺史,后调任湖南潭州刺史。
杜甫东游婺州不成,只好从蜀中前往潇湘,准备投奔韦之晋。公元768年冬,杜甫偕妻儿来到湖湘大地。在岳州稍作休整之后,继续向潭州(长沙)进发,去求助好友韦之晋。不料杜甫赶到长沙时韦之晋已经不幸暴卒,贫病交加的杜甫,只得在长沙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两个年头。初来长沙,杜甫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南湖港附近的长沙驿楼也就成了杜甫送别友人的地方,“江畔长沙驿,相逢缆客船”,客来客归,人聚人散,历史仿佛就在眼前。稍后,杜甫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面临湘江,诗圣将其取名为“江阁”。两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诗篇,其中在长沙所作的就有五十多首。
此刻,我不禁北望湘江,遥想洞庭湖浩渺烟波之中,杜工部驾一叶扁舟,举家南渡柳林江畔的乔口。小住数日,“树蜜早蜂乱,江泥轻燕斜。贾生骨已朽,凄恻近长沙”,所见是明媚早春,所叹是多舛命运。过了乔口,杜甫来到铜官山下,湘江风高浪急,避风铜官渚。忽见大火,以为是春耕烧山,直到烧红了半边天,才知道那不是烧山,而是铜官窑在用山柴烧龙窑,于是就有了“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的瑰丽诗篇。
此去洞庭,约五十公里,乔口过来约三十公里。杜甫有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流滔滔,万古不绝,可我总感觉眼前的母亲河湘江是随着杜甫颠沛流离而来。不远处是湘江橘子洲大桥,下游约二十公里处是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大坝拦腰截断湘江云雨,我总觉得这是旷世工程,湘江常年蓄水保持在29米以上,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稳稳地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上,而不会被长江东海所荡涤。“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涌来的是生生不息的湖湘精神,流逝的是不堪一击的浊物杂质。
而今,这座以诗圣命名的园林式仿古建筑雄峙湘江东岸,稳稳安顿着诗圣千年魂灵。云烟淡淡,思绪袅袅,此刻,我再三吟诵代表性的杜诗,咀嚼着1250余年前长沙留给杜甫的最后一段岁月,“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诗圣魂归湘江,千年不朽,麓山巍巍,湘水悠悠,云掩薄雾,江阁昂首。古城长沙因诗圣的到访而得到加持,湖湘人民为诗圣的客死而悲悯怆然。
又是一遍续杯,茶汤渐淡,雨丝已散。湘江风光带古木参天,郁郁葱葱,亭亭如盖。游人如织,吹拉弹唱,翩翩起舞,好不热闹,《东方红》《浏阳河》的歌声一浪接着一浪,不绝于耳,兴高采烈之声飘飘荡荡,正如杜甫那句“半入江风半入云”。喝茶,观景,怀古,畅想,今天的天气非常对味,我们坐的位置也非常适合。橘洲景色忽明忽灭,麓山岩姿若隐若现,对岸的高楼若有若无,周遭的市井喧嚣被楼阁挡住,被楼下的歌声淹没,江水平静,橘子洲大桥、猴子石大桥似乎不是桥,而是两座大坝,让我端坐于历史的一角,端坐于古城长沙最幽最静的一角。我深情凝望,凝望岳麓书院,“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千年学府,弦歌不绝;凝望爱晚亭的沧桑峥嵘,凝望岳麓山的钟灵毓秀,青山有幸埋忠骨,民主革命的火种似乎还在熊熊燃烧;凝望朱张渡口“文津”和“道岸”,朱张会讲,薪火传承,“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澎湃湘江,澎湃我胸。
1925年晚秋,风华正茂的毛泽东在橘子洲发出惊天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眼前,左边不远处就是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虽观背影,英武之气,触手可及。我登阁凭栏,居高临江,品茗阅苍茫,此江茫茫,此山苍苍,此心朗朗。(作者系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政府工作人员)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