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长沙“坐堂行医”

  大众卫生报   2021-05-14 16:47:18

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习近平说,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医圣”张仲景何许人也?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他生活的年代常年发大疫,尤其汉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目睹生民涂炭,张仲景立志救斯民于水火,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后世尊为“医圣”。

其实,张仲景与长沙有一段不解之缘。

史载:“东汉末年,疫疬横行,万户萧瑟。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可怕的瘟疫在中华大地上悄无声息地蔓延,发病的人突然高烧、咳嗽、胸闷,然后在极端痛苦中死去,其典型症状与现代流行病近似,尤其以郑州、长沙和洛阳等地为盛。

在这场中华民族空前的大劫难中,一位南阳人挺身而出,这位医学奇才的出现,让那段阴霾的岁月有了一抹亮色。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利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把脉诊治。但当时的官箴规定,太守不得擅进民屋,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仔细给百姓把脉诊病。久而久之,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张仲景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患者。后人怀念张仲景济世救民的胸怀,就把在中药铺称为“堂”,在药铺里诊病的医生称为“坐堂医生”。张仲景的医方称为“长沙方”,学医叫做“问道长沙”,湖南各地老中医收徒,都必行“拜仲景先师礼”。如今,长沙大街小巷所见的“九芝堂”、“楚仁堂”等,都源于此。在他曾经坐堂行医的地方(现湖南省中医院)刊有纪念性石碑,以供凭吊。

张仲景认为疫病(传染病)的发生是由于身体受了寒气的伤害,故将疫病统称为“伤寒”。“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意思是说,在所有疾病中,疫病是最迫切的问题。西医传入中国后,一种由细菌所致的肠道传染病被译为伤寒,导致这种肠道传染病的细菌就是伤寒杆菌。由此可见,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与西医的伤寒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连绵数千年来,扁鹊、华佗、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惟一、李时珍、叶天士……这些中国医史上的名医,都是一座座令人仰视的高山。在这么多杰出的杏林人物中,张仲景为什么独尊为“医圣”?一直被视为中国医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时光彰显了张仲景的价值。那是因为他的《伤寒杂病论》伟大!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用望色、闻声、问症、切脉等4种方法来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种疾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他所提出的“六经分证,八纲辨证”的辨证论治理论,为中医学建立了基本规范和框架。180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传统中医的支柱性理论,当代中医研究都是在这个平台上展开的。而且很多内容是终极性的,后人难以超越。

可以说,张仲景对于中医学的贡献,相当于孔子对儒家,牛顿、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人们把《伤寒论》与《论语》相提并论,尊之为“医经”,把张仲景与孔子相比,认为“医门之仲景,犹儒家之孔子”。《伤寒论》中的113个处方,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医方之祖”。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汤江峰

责编:涂诗卉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