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沪漂”青年,怎样靠才华“出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08 12:09:35

文丨龙文泱

摄影、视频丨傅聪

这两段歌词,你很难不唱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是《义勇军进行曲》。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等派报,一面走,一面叫,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这是《卖报歌》。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风云激荡。

两首歌背后,三位“沪漂”的青春故事令人血脉贲张。

5月6日,在湖南省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湖南省演艺集团、共青团湖南省委联合打造的红色题材民族舞剧《热血当歌》在湖南大剧院举行全省巡回演出首演,讲的就是“沪漂”田汉、聂耳和安娥的青春热血故事。

民国文艺青年如何“出圈”

田汉、聂耳、安娥,如今他们是历史人物。但若把时钟拨回到八九十年前——《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词作者——37岁的田汉,曲作者——23岁的聂耳。

《卖报歌》创作于1933年,词作者——28岁的安娥,曲作者——21岁的聂耳。妥妥的年轻人不是吗?不少年轻人向往大城市,“北漂”“沪漂”应运而生。

田汉来自湖南长沙,聂耳来自云南玉溪,安娥来自河北获鹿。

三个极具艺术天分的外乡人来到红红火火、名流聚集的上海滩,干什么?不为户口,也不为赚大钱。面对民众苦难、政府腐败、民族危亡,三个人因为共同的理想走在了一起,互为挚友,田汉与安娥成为了恋人。

他们在上海创作歌曲、戏剧、电影,影响力巨大。在以往的同题材舞剧中,多从艺术作品的创作历程出发讲述这几个年轻人的故事。

而《热血当歌》总导演之一的李世博看中这三个年轻人的思想,这正是他们在人才聚集的上海滩“出圈”的原因。

“他们的故事讲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影响力是很多艺术家无法企及的。”李世博说,《热血当歌》将焦点放在《义勇军进行曲》中饱含的复杂感情,让观众感受到那个悲壮的时代,以及时代背景下人民挥洒热血时澎湃的内心。

三位年轻人都极具个性。田汉“狂”,那是生命的躁动;聂耳“单纯”,这是年轻的力量;安娥“飒”,展现新女性的韧劲。

演绎这三位文艺青年的,也是三位青年。饰演田汉的张傲月30出头,饰演聂耳的黄龙标、饰演安娥的窦率方都才20多岁。虽然年轻,但他们都已是国内小有名气的年轻舞者,当代的优秀青年。在排练中,他们努力融入历史、接近人物,克服长沙持久的阴雨天引发的关节伤痛,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

怎样的舞蹈才“热血”?

舞蹈如何演绎抗日战争背景下的中国?

创作团队在舞蹈编排等方面花了很多心思。《热血当歌》艺术总监、湖南省歌舞剧院董事长杨霞介绍,如全剧没有出现战争场面,总导演李世博、马波通过报纸、人物的准确表达和音乐等多种元素来体现。总导演之一的马波说,田汉不同的人生阶段则是用《卡门》《四季歌》《扬子江的暴风雨》等他创作的几部著名作品展现,这几部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事件也随之呈现。

怎样的舞蹈才“热血”呢?

“比刀剑更锋利的是正义的笔尖,比炮火更猛烈的是热血的旋律。”湘籍青年编剧、《热血当歌》编剧冯必烈认为,舞剧与话剧完全不同,要依靠肢体而不是对话推动剧情发展。因此,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他频繁地与导演、舞蹈编导交流,让剧本的写作适应舞剧的表达形式。

“热血’是一种状态。”《热血当歌》视觉总设计韩江通过让整体视觉更加丰富、变化更多、节奏更快,增强流动性,营造“热血青春”的状态。如演绎九一八等大事件时,以快节奏的切换为主,使观众感受到时代的脉搏。

责编:龙文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