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机面,加个卤蛋更香!

  影像湖南   2021-04-15 16:52:44

记录一碗小机面的缘由,是因为这碗面中不但有一个家庭的幸福故事,还有多少食客难以忘怀的情感和曾经。仔细品味,更可见小镇这几十年来的岁月变迁。

二十多年前,我的青年时期,有几年是在浏阳永和镇生活。当时的永和镇,厂矿企业红火,小镇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各种口音充斥街头,独有着一种浏阳风情。

初来小镇,除了知道当地盛产磷矿石、菊花石和海泡石之外,也第一次接触到当地叫做小机面的早餐。这是一种刚做出来的鲜面条,透着新鲜面粉自然的麦香味,非常可口。

图/文 贺再亮

小镇上很多人每天的早餐就是一碗小机面,久而久之成了习惯,偶尔出了永和,都说外面的早餐没小机面好吃。

一般来说,吃面的高峰期是7点多到9点,尤其在过节的时候人更多。

永和的居民,不管是外来的还是本地人,早餐都喜欢吃这种叫做小机面的面条,不像附近其他乡镇的人都喜欢吃米粉。

每天清晨,这个小镇的早餐店都笼罩在汤锅水锅冒出的热气里,摇面的小机器唧唧呀呀作响,一波波的食客围着灶台等着领面,鼎沸的人声混和着嗦面的声音,给这个小镇带来了蓬勃的朝气。有时来了一个阔气的人,吃完面条打着饱嗝,数着人头掏出钱来叫了一声:老板,这些人的单我买了,然后在众人的致谢声中心满意足扬长而去。

许多顾客都是一家子围桌而吃。这么些年来,刚开始是父辈带着儿女来吃,等儿女长大了,孙辈也来这儿吃面。

口味也是家庭传承的一部分,在一个喜欢小机面的氛围里,从出生就开始盯着这碗面,那么这碗面有可能是你将来的最爱之一。

很快我就喜欢上了小机面,犹如我很快地喜欢上这个小镇和小镇上口音各异却拥有相同热情的人。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商量着要吃遍这个小镇所有的面馆。晨起后,我们骑着自行车,按着方向和顺序,每天一家一家地吃着面。

1997年的戴家面馆。戴家面馆是戴杭坤两口子结婚那年开张的,至今已经36年,戴哥说开业第一天只卖了6碗面,收入一块三毛二。

新奇感过后,吃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人民路上的几家面馆,戴家面馆也是其中之一。

戴家面馆在十八墩的半坡中,位置极好,当时对面的农贸市场还没搬迁,是小镇最热闹之处,早晨吃面的人常常排着长队,边吃边打着闲谈,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每天早上4点,戴哥一天的工作开始了,首先他会在楼上的工作间和面,和好的面需要醒一段时间。他告诉我,小机面最早是磷矿有个叫三宝的人开店售卖,不久就兴起了热潮。

和好面后,戴哥要下楼准备烧水、热汤、准备码子和香葱。这些事都是他独自一个人在干,每天他都很体贴地让妻子和妹妹多睡一个小时。

面醒好了,戴哥上楼用擀面杖快速擀面,小房间里只有他和影子在对话。戴哥手艺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几十年里他曾带过十几个徒弟,有个徒弟现在在广州开面馆。

早上5点钟,戴哥的妹妹来了,炒好臊子,忙完一些杂事后,就开始摆碗调味了。面碗多得摆成两层,手脚麻利的她十来分钟就调好了。

戴杭坤是戴家面馆的老板,很瘦,话比较少。他妻子曾姐却相反,胖胖的,挂着满脸的笑容,跟谁都是自来熟,三两个早晨就知道你什么名字做什么职业,一点也不在乎我们叫她胖子姐姐。

在离开永和之后,我在外地东奔西跑讨着生活,每天匆匆忙忙停不下来,有将近十年没有回去过。直到某一天早上去达浒,突然冒出个念头说去吃一回小机面。于是特意弯路直奔戴家面馆,意想不到的是,胖子姐姐看见了我,脸上的笑容如绽开的花儿,第一时间直呼我的名字,按着我多年前的习惯开汤捞面加卤蛋。

戴哥在楼上做面的时候,楼下的事情是胖子姐姐和妹妹配合完成。

胖子姐姐一直在楼下打理生意,暂时不到高峰期,所以她说说笑笑显得很轻松。

忙碌了20分钟,一盘面做好了,第一盘通常会少做一点,为招待赶早的客人。

面做好后,戴哥马不停蹄下楼煮面,接下来这里是他新的主岗位。

忙到十点,吃早餐的人渐渐少了,戴哥才有空吃早餐,此时偶有零散客人过来,他只能吃两口放下,忙完再吃几口,成了这店里吃面速度最慢的人。

11点钟,经过六七个小时的忙碌后,胖子姐姐也能落座休息一下子了,除了早餐,店里还会经营午餐,按她的说法,反正自己也要吃,多做一点方便熟客。

这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吃了下去,将我已经模糊的记忆又像捞面般清晰地捞了回来。

这浮现的记忆里,有故友,有旧事,有快乐的青春,也有成长时的迷茫。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这些年,四处奔忙时吃过了各地不同的面条,虽各有特色却不是想要的味道。也许就是少了这碗面中所用的家乡水,少了亲近的人揉面时掺杂的感情,少了立足故土时悠闲轻松的安稳感,于是也就少了一份乡愁中那看似淡淡却又暖心的温度。

36年只做一碗面,戴哥的手上功夫早已熟练轻松,每一张面块就跟沾在他手上一般服帖。

戴哥说面醒的好,揉压到位,做出的面条才会粗细均匀不断条,带着清香口感好。现在的做面机已经是电动的了,比以前完全手摇轻松多了。

揉面,反复手擀,再用机器压四五次。在我看来,手工制作的才具有温度感。

生意正旺时,戴哥还要抽空从内屋灶上将热汤端出来添加,两口煮面的锅也要换几次水,清水煮的面更利索。

这个小镇变化太大,彼时街头林立的熟识的面馆早已了无痕迹,只有这家小小的面馆亦如当初,36年来见证着小镇在岁月中的变化。

偶尔我会感叹着岁月是什么,也许岁月于小镇而言,就是当初化二厂钳工班里的那一把粗面锉刀,它磨去了我们的青春棱角,改变着小镇曾经欣荣的容貌,但坚硬的锉刀却磨不动温软的面条,那面条激发着我内心深处残存的本来模样。

这天刚好是清明节,戴哥的儿子和女儿也回家了,他们都在长沙工作,放假回家也是一早在店里帮忙干活。

戴哥的孙子和外甥也喜欢吃小机面,他妈妈说他俩一直嚷着说回来要吃很多面,还要做面馆的代言人。

戴哥俩口子今年58岁了,36年来,一碗面让一家子其乐融融。幸福其实很简单,有爱的生活,和温暖的家的味道,天天都是快乐的。

未来,这个小镇将成为一个电影基地,一些电影的镜头里会重现几十年前的相似景象,我想,也许某一个分镜头里,一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来到早晨的人民路上,就像青年时期的我,对着面馆的老板快乐地喊:

你好,小机面,加个卤蛋更香!

微信编辑 ▎伍霞 杨柠菁

责编:伍霞

来源:影像湖南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