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为什么很不湖南?

  湖湘地理   2021-04-15 18:15:01

"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

南宋乾道三年(1167),

朱熹和张栻同游南岳,

二人在“槠洲”作诗赠别。

这是“槠洲”第一次见诸文字。

槠洲演变成株洲,

或与南宋某地方官吏的笔误有关,

此后屡屡以讹传讹。

不过,更易书写和认识的“株”,

还是笑到了最后。

粤汉铁路株洲至长沙段建成通车时,

原来的“槠洲车站”,改为了“株洲车站”。

这之后,“槠洲”彻底成为历史。

驶入“株洲车站”的火车头,

见证了“槠洲”的谢幕和“株洲”的兴起,

并把自己具有强大动力的基因

植入了这个崭新车站所在的土地。

世界第八大洲:株洲

很多人很好奇,全国那么多带州的城市,为什么就株洲的“洲”是带有三点水的。它的特别之处,可能就是因为它年轻,别的带州的城市,多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州郡。

从空中俯瞰,

湘江在株洲画了一个近乎半圆的大弧线,

北去的水流在这个弧线里,流速放缓。图/石彦科 ▼


而株洲,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作为一个镇或是一个县蛰伏在湘潭和长沙的阴影下,很难找到存在感。

这个年轻的地级市,直到1983年才完成它的拼图,把原属于湘潭的攸县、茶陵县、醴陵和酃县(今炎陵)纳入它的管辖,身形得以拉长,它的历史文化也得以丰富。

株洲风物地图,点击可放大。

地图来自于公众号地图窝 ▼


如今,株洲的版图在世界。我们戏谑地将株洲称为世界第七大洲之外的第八大洲,虽然夸张,却写出了“世界株”的野心和抱负。

近300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影响了株洲发展历程的诸多时间节点中,1936年2月26日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这一天,粤汉铁路整理计划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会议决定将原先准备设置在衡阳的粤汉铁路总机厂,改设置在株洲。

株洲枫溪大桥。

全球首个应用超高韧性混泥土组合结构桥面。▼


当时,株洲只是湘潭下辖的一个小镇。如非本身交通和地理位置的优势,断无可能在与衡阳的竞争中胜出。

那次会议召开完,过了近半年,株洲田心塅叶家祠堂挂出了“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的厂牌。这个“筹备处”,至今仍完好地保留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内。一年后,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1—3栋厂房建成。

电力机车之都。▼


这个总机厂,最初只是粤汉铁路全线贯通后的一个大型机车修理厂。谁都不会想到,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世界功率最大的电力机车等数十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会从这里诞生。

株洲智轨。图/石彦科▼


伴随这些第一诞生于株洲的,还有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中国第一枚空空导弹等近300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

诸多的第一,不仅让这个年轻的城市飞速膨胀,城区面积翻了近300倍,而且给整个中国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不是随便哪个城市敢称“中国动力谷”

有意思的是,株洲的诸多第一,并没有率先用在株洲。例如,中国第一条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在株洲下线后,运行在长沙南站到黄花机场之间;智轨列车的最早落地也不是株洲,而是四川宜宾……

株洲动力谷。▼


诞生了两百多个“中国工业第一”的株洲,更多时候扮演的是输出的角色。因为高耸的烟囱和轰鸣的机器声,这个角色在获得荣光的同时,也给脚下的土地和头上的天空制造了污染,株洲曾长时间名列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榜单。

株洲曾经随处可见的烟囱。图/陈正▼


壮士断腕,株洲在强力推进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后,空气和水土的清洁大幅提升,同时,新动能、新产业的培育,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通用航空装备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引领下,株洲由落后的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为颇具创造力的“中国动力谷”。

神农大剧院▼


不是随便哪个城市的产业园区,敢叫或者配叫“中国动力谷”这样名字的。株洲这样叫了,足见它的高调和实力。

株洲为何跑得那么快?

有人说,株洲是湖南最开放的城市,它曾是仅次于郑州的全国第二大火车枢纽,这里还是中车天团坐镇,定义着世界列车速度的城市。

株洲有中南最大的服装市场芦淞大市场,衣服甚至有传言说论斤称,是湖南的时尚中心,引领着湖南县城的潮流。

神农公园。▼


它是工业的,它也是市井的,它是繁忙的,它也是休闲的,它是旧的,它也是新的,没有一种性格可以概括株洲。

就像它来自全国的移民,个性迥异,却在共同塑造着株洲,并保持了一个城市奋斗进取的动力和源源不绝的活力。

“轴对称”的壮美秩序感

本职为建筑设计师的摄影师石彦科,2019年曾拍下一组名为《盗梦株洲》的照片。这组照片的拍摄和命名,灵感均来自于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

《盗梦株洲》中,株洲北站、株洲大桥、北汽停车场、株洲中心医院、湘水湾、方特梦幻王国、资福寺、神农坛、湖工大网球场,这九个株洲地标,很明显的共同点,是有一条笔直的中轴线。轴对称,纵深的画面,画面上半部的所有物体似乎都克服了地球引力,悬在空中,使这九个地方充满了科技感与立体感。

《盗梦株洲》:北汽停车场(航拍合成图片)图/石彦科▼


因为轴对称,让株洲城有着首都北京一样的壮美秩序感。

石彦科应该感谢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1906年,江南第一条铁路--萍醴铁路延伸修到株洲镇的湘江边后改叫株萍铁路。1911年,粤汉铁路长沙至株洲段通车。

一前一后的这两条铁路在株洲画了个十字,为未来株洲的发展定下了最基本的格局--从1950年代株洲城市规划图上可以看出,株洲城区在河东,中心区域围绕着火车线路画出的南北、东西两条中轴来规划。

《盗梦株洲》:株洲大桥。图/石彦科 ▼


株萍铁路和粤汉铁路形成的株洲城市格局到1988年株洲大桥通车才慢慢打破。

大桥两端延伸,形成了另一条中轴线,株洲城区的河西片区,沿这条中轴线的西南端飞速发展起来。

如今,株洲的河东与河西融为一体,株洲的城市建成区相较1949年成立湘潭县株洲区人民政府时,扩大了近300倍。

最不像湖南的城市:湘江只是配角

100多年前江南第一条铁路修到株洲时,并不是为了株洲,而是为方便把萍乡的煤运到汉阳。

这条铁路,不仅奠定了株洲的城市格局,还为株洲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伏笔。

株洲分袂亭南。

因铁路而成长起来的株洲,湘江只是配角。▼


和大多数湖南城市不同,湘江在株洲城市发展中扮演的只是配角。

作为曾经的小镇,株洲成为铁路枢纽城市,其实是被选中的,很被动。

1906年,株萍铁路之所以修到小镇株洲的湘江边,是为了把萍乡的煤运到汉阳铁厂去炼铁。当时是最经济的一个选择,便是从萍乡修条铁路到株洲,再从株洲走水路到长江,再到汉阳。而粤汉铁路,顾名思义,目的是连接广州和武昌,经过小镇株洲,是因为恰好株洲在这条线上,并不是株洲本身有多重要。

株洲站。▼


有了一东一西、一南一北铁路后,这个小镇就在当时的南中国显得非常特别起来,被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是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之地。民国政府更是筹划,利用株洲的交通优势,在株洲建一个中国的“鲁尔区”。

建设中国“鲁尔区”的第一笔巨款来源于英国返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因此,有人认为小镇株洲由简单的交通枢纽向工业心脏的转变,起步于国耻。

神农广场。 ▼


投在株洲的“庚子赔款”,用在建设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上。

紧随粤汉铁路株洲总机厂,中国汽车总厂、湖南陆军机械厂以及一批水泥、玻璃、炼焦厂等纷纷在小镇株洲立项、上马。其中,中国汽车总厂是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宋子文、曾养甫发起,湖南省建设厅投资筹建,爱国民族工业实业家、永利制碱公司总经理范旭东,“中国纯碱工业之父”、永利制碱公司总工程师侯德榜也都亲临株洲考察,他们准备在株洲建化工城。遗憾的是,因为抗战的爆发,正要大兴土木的株洲被迫偃旗息鼓。

“湘B”的骄傲

株洲的车牌是湘B,可见株洲在湖南的地位。

打开株洲的简历,从1949年到1956年,短短7年时间,株洲由湘潭县的一个镇升级为湖南除省会长沙外的第一个地级市,成功完成三级跳。

神农广场神农像

是株洲的一个城市标志.图/龙琦 ▼


株洲行政区划的升级,或为全国工业布局做准备。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了工业的大布局,株洲因其特有的交通优势,再次进入决策层的视野。

到1965年,株洲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七个工业区,工业企业发展到400多个,产品达4000多种。

1954年,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1958年,中国第一根硬质合金棒材、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1960年,中国第一枚空空导弹;1966年,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牵引电机;1969年,中国第一台涡轮螺旋桨式航空发动机……年轻的株洲,创造出了诸多的工业传奇。

中国最大的硬合金生产基地 ▼


株洲众多的第一中,与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应该是电力机车,也即火车头。从1958年第一台,到1988年“韶1”正式停产,30年间,株洲共生产826台“韶1”。也即曾有826台“韶1”牵引着列车奔跑在中国的轨道上。

株洲,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


1958年,第一台“韶1”电力机车下线时,株洲尚无电气化铁路,它去长沙展出给世人看,是由蒸汽机车牵引着去的。那台电力机车,1961年8月被牵引着运去了宝成铁路,那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牵引着列车参加了宝鸡至凤州的电气化铁路通车庆典仪式。

“韶1”之后,还有更多其他型号的机车在株洲下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有铁轨的地方,就有株洲制造的火车头。

这是一个没有特产的城市

如果你来到株洲,问一个土生土长的株洲人,株洲有啥好吃的?他们沉默好久说,高铁。

株洲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也缺乏美食文化传统,在湖南的美食森林中成为一个荒漠地带(不包括所属县市,请攸县醴陵等地人民不要愤怒)。

株洲天元大桥 ▼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1986年曾抽样调查过株洲的人口迁移,在被调查的400户家庭中,移民户为344户,占比86%,当时的一个结论说,“没有人口迁移,就没有株洲市的今天。”株洲是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城。

株洲机车车辆厂。▼


株洲三三一厂(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前身)第一批建设者之一的李振东,是株洲建市前即移民过来的建设者之一。来株洲之前,他是徐州第三兵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1950年10月,他工作的兵工厂接到通知,要去执行一项绝密任务,通知还要求全体员工家属也一同前往。

接到通知后不久,李振东便和同事、家人出发了,“我们把原厂所有的设备、材料、工装全部打包,然后坐上火车,连目的地也不知道。”

火车在雪天里走走停停,到汉口了,没停,到岳阳了,还没停,到长沙了,仍没停,车最终在株洲的董家塅停了下来,这时他们才知道,他们是要来建设三三一厂的。

京广线、湘黔线、浙赣线,火车把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带到了株洲,一大批学生、军人、农民在工业的大熔炉里把自己铸就成产业工人。

建宁大桥 。▼


因为是移民之城,有人说株洲是一座没有文化传统的城市,株洲人是一群没有根的人。这样的说法并无恶意,没有文化传统和没有根也不是坏事,至少,当最初布局的重工业透支了这片土地的承载力时,城市的转型没有太难;而且,正因为是移民之城,人与人之间没有本地人和外地人之分,城市的平等与包容、开放与创新才在株洲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芦淞服饰城的形成。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人口开始有了大规模的自由流动,株洲芦淞区因为交通的便利,自发形成了服装市场,相对于最早服从国家命令来到株洲已有多年的移民,这个市场里的数万名从业者多是外地人,但,没人把他们当外地人,因而这个服饰城很快发展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成为株洲的又一张名片。

“国际株”的野心和抱负

1995年,18岁的谢强离开株洲去北京迷笛音乐学校的时候,株洲即如《旧城之王》所描述的“往昔已浑沌明日未思量”,彼时及此后到新世纪的头些年,株洲的工业虽然继续创造着辉煌,但因为之前创造过太多辉煌,已经很难给人惊喜,加上人性是善忘和喜新厌旧的,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多二十年里,人们提起株洲,第一个反应,是“那里的衣服便宜!”

著名的芦淞服装市场,引领着湖南县城的潮流。▼


对于一个以重工业为骄傲的城市来说,夸它的服饰城里的衣服便宜,不像是表扬。好在株洲并没有堕落下去,它开始了转型升级。2009年12月,武广高铁开通运营,株洲制造终于因再次给中国提速而被国人瞩目——我们平时乘坐的高铁,其“大脑”“心脏”,即控制系统和刹车系统,都是在株洲研发和制造的。随着高铁的走向世界,株洲由中国内陆省份的一个三线城市,成为“国际株”。

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个航空发动机……

株洲,动力之城 ▼


2013年7月,株洲首次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的构想:以最先进的机车牵引引擎、最强大的航空动力引擎和最环保的汽车动力引擎为核心助推器,着力打造当今的“中国动力谷”和未来的“世界动力谷”。

株洲中心广场 ▼


8年过去,中国动力谷挺起了株洲发展的脊梁,引领株洲由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跃升为一座先进制造业城市。

2020年7月,全球最大功率“神24”电力机车在株洲下线。这款中国动力谷的创新智造,因为其全球最大单机功率、全球最大单机牵引力、可灵活编组及智能驾驶,被称为重载铁路“动力之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盛赞:“它的意义就在于把中国的重载牵引推向了高潮,推向了世界第一!”

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动力这件事上,株洲似乎一直可以说到还能做到。


责编:李莉芹

来源:湖湘地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