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25 20:02:54
【编者按】
株洲建市70周年,恰逢“十四五”开局之年。“一五”期间的布局,今天负荷着“三高四新”的厚望,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在这70年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中,钩沉那些经历过高光时刻又因各种原因淡出历史舞台的企业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重温往昔,坚定信心,展望未来,是新湖南《辉煌70年·株洲“市志”》栏目的开宗之义。
一张老照片牵出30余年“啤酒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罗毅 通讯员 刘志
4月23日上午,株洲市石峰区田心街道叫鸡岭社区啤酒厂小区,二三十位白发苍苍的老党员围坐在一间活动室里。63岁的党支部书记刘飞跃传达完石峰区党史学习教育要求,读了几个党史人物故事后,老党员们一起讨论了社区一位年轻人的入党申请。
刘飞跃告诉记者,小区属于叫鸡岭社区,现有120户,350余人,党员30多名,几乎都是原株洲啤酒厂的老职工及家属。这三间房子是由原啤酒厂的职工浴室改建的。党员学习活动一个月一次,从2016年7月1日企业党员组织关系划归社区开始,坚持了5年。
(左起:张茂新、秦玲娥、小葛)
墙上挂满了厂史资料,一张二男一女的合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中间的女士30来岁,一头短发,显得十分干练。仔细一打量,隐约就像会场中一位开朗爽利的大姐。一问,果然是当年啤酒厂的化验室主任秦玲娥。
秦师傅生于1949年7月,湖北孝感人,父亲是田心机车厂老职工。1966年进入田心配件厂做学徒工,每月工资18元,转正后慢慢加到了32元。
活动室的玻璃柜里展示着青岛啤酒厂技术人员回复秦玲娥关于生产啤酒和干啤的一些技术问题的一封长信。当年的人没有多少技术封锁意识,遇到登门请教的同行都会倾囊相授。
“上世纪90年代初,株洲啤酒厂生产的‘金蕾’啤酒畅销全国,职工最多达500多人。每天来厂里拖酒的汽车在红旗路上排了很长的队,交警一大早就来维持秩序。”刘飞跃脸上写满了自豪。
他回忆道,啤酒厂最早可以追溯到区办企业田心配件厂,后来更名为株洲市东区机床厂,生产C6—18车床等机械设备。随着人民生活的需要,开始生产汽水、汽酒。1987年,在厂长张四明带领下,引进青岛啤酒生产技术,生产啤酒,曾经是株洲市的利税大户,记入株洲市市志。
刘飞跃1977年进厂,1984年考入电大,获得大专文凭,当过多年车间主任,生产科长。谈起往事,还是不胜唏嘘。
(广东肇庆前来参观学习小区党建,左一为刘飞跃)
刘飞跃也认出了合照中另外两人,左边的中年人张茂新,当年是株洲啤酒厂的工程师。右边那位帅小伙,姓葛,是青岛啤酒厂的技术员。刘飞跃曾经去该厂考察设备,小葛带他到家里吃饭,特意交代父母:刘师傅是南方人,菜里要放辣椒。结果葛妈妈翻箱倒柜,找出一只干辣椒放进了菜里。
说着说着,刘飞跃、秦玲娥都哈哈大笑。
问起老厂长张四明的近况,刘飞跃又是一笑:“他是秦师傅的丈夫,与秦师傅同乡、同年,刚才还在开会。”
秦玲娥说:“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宏观调控,关停并转中小企业,啤酒厂关停了。可老张一直很内疚,认为厂子没搞下去是他的责任,所以不愿面对记者。”
株洲啤酒厂大部分职工在企业改制时就退休了,年轻一点的分流到别的企业,到现在也过上安稳平静的退休生活了。只有“株洲啤酒厂”几个字,还总把他们带回激情燃烧的岁月。
责编:颜青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