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中学版|少年毛泽东的求学故事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16 11:10:29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以高亢洪亮的湖南口音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他宣告成立的这个人民共和国,开始蒸蒸日上,逐步走向富强繁荣。

回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你会发现他是在不断学习、思索、实践和选择中度过的。正是这种学习、思索、实践和选择,决定了他日后的伟大和神奇。


农事闲暇,快乐阅读

毛泽东是湖南人,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湘潭韶山冲。他3岁启蒙,8岁入学,从童学的《三字经》开始,继而学习《四书》《五经》。10岁时,他就把《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小说看了个遍。14岁那年,他读完了私塾,开始在家务农和自学。

那是一段快乐时光,每天做完农活,他都可以光明正大地读书。为此,他欣然写下一首杂言诗《耕田乐》:“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甚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

就这样,少年毛泽东读遍了韶山冲能找得到的书,甚至连和尚念的经书也读了一遍。

省城惨剧,引发思考

1910年3月,长沙发生粮荒,奸商乘机囤积粮食,造成粮价飞涨。长沙南门外有户黄姓人家靠挑卖河水为生,妻子带上家中所有的钱去米店买米,不料米价又涨了五文,她连一升米都买不到,绝望的一家人相继跳潭自杀。惨剧引发了饥民对奸商的抗议,他们前往巡抚衙门请愿,衙门不但不理,反而诬蔑他们是暴民进行镇压。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少年毛泽东。他苦闷,沉默,发呆,却想不出症结所在。不久,他读到《盛世危言》,第一次看到有人说,中国变得越来越贫穷懦弱,原因是中国缺少科学,中国要改良、要变法,要修铁路造轮船,还要开通电话、电报……一连串新鲜的词汇击中了少年毛泽东,让他发现,韶山之外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少年立志,欲出乡关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天,他刚翻开一本小册子,就看到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小册子指出帝国主义列强正在瓜分中国,中国正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每个中国人都有救国的职责和义务。

合上册子,少年毛泽东的思绪飞出了小小的韶山冲,从神州大地到世界版图,他开始为中国的前途感到担忧。他深刻地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他想到《世界英雄传》中的英雄人物,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再也按捺不住,下决心走出去求学,寻找富国强兵之策。

这年秋天,他经过东山学堂半年的学习后,抄录改写了一首诗,夹在书页里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数度考学,寻找方向

3个月后,少年毛泽东到了长沙。长沙真大,到处都是学校,一如他的想象。在长沙,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报纸——《民立报》,报上刊登了广州黄花岗72烈士为国殉难的新闻,领导这次起义的正是长沙人黄兴。激动之余,他报名参加了革命军。没过多久,清帝退位,共和成功,毛泽东决定退伍继续求学。

学什么?考什么学校?他开始留意报纸上的广告。

警政学校宣称两年毕业后可当警察,维护社会治安、保护民众安全,似乎不错,他立刻花一块大洋报了名。但一想到现实中的警察和广告中的警察,距离好像有孙悟空一个筋斗那样远,他犹豫了。肥皂学校宣传学习制造肥皂,3年毕业后可当肥皂工程师,富国利民,他看到后又马上报了名。可事后一想,韶山、甚至长沙,有多少人用得起肥皂呢?他又犹豫了。

商业学校号称培养国家最需要的经济和商业人才,这不正是救国的举措吗?他又郑重地报了名,这次还写信取得了父亲的支持。然而,入读一个月后,他发现这个商业学校全英文教学,招生办学华而不实,他再次打了“退堂鼓”。

雄鹰展翅,只待高飞

就在少年毛泽东对求学感到困惑、失望的时候,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所中学的作文考题是:《民国肇始,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思索的问题吗?他以“教育为主脑”做主题,洋洋洒洒,论述了教育在兴国中的作用。其作文论述之精、文章之好,令校方惊奇不已。

学校的课程不多,吃不饱,毛泽东干脆去定王台省图书馆自学,他形容自己:“我就像一头牛闯进菜园子,见到遍地青菜, 拼命大嚼大吃,嚼个不停。”

1913年春天,饱览群书的毛泽东顺利考入第一师范。在老师的启迪和教育下,他开始探索“大本大源”,究问终极真理,以之应用于人心与社会改造的实践。1918年6月,毛泽东在毕业典礼上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经过5年半的学习、锤炼,我们已成长为雄鹰,可以展翅高飞了。外患内忧、荆棘丛生的祖国,急需我们去寻找拯救的药方,觅寻富国强兵之道!”

毛泽东真真切切地去做了。他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找到了药方,找到了富国强兵之道。

文/顾庆丰

责编:陈洁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