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小学版|九满伢子爱读书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16 15:26:42

上世纪60年代 毛泽东曾感慨:3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同志。这个少奇同志,就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

刘少奇是湖南宁乡人,1898年出生于花明楼炭子冲一个耕读家庭。他是刘家叔伯兄弟中的第九个男孩,也是最小的一个,因此家人叫他九满伢子。

巧守橘树,品学兼优

九满伢子从小听话乖巧,备受大人和哥哥姐姐疼爱。3岁起,父亲就教他认字算数,8岁时,父亲把他送进朱家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他上课专心听讲,下课勤于温习,功课特别好,考试总是第一名。

私塾门前,先生栽了许多橘树。以前等不到完全成熟,橘子就被同学们摘光了。九满伢子想帮先生守住橘子,又不想和调皮同学正面冲突。他灵机一动,想出个好办法。

橘子刚刚转黄,课前课后他就守在橘树下旁若无人地温习功课。平时爱摘橘子的同学见树下总是有人,只好放弃。不久,金灿灿的橘子挂满枝头,收成比往年好多了。先生知道这是九满伢子的功劳,特地摘了橘子给他吃。九满伢子等同学们到齐后,与大家一起分享。小伙伴们你一个我一个地分食,那一年的橘子,格外香甜。

读书入迷,火烧不知

花明楼最好的私塾是洪家大屋。当地孩子都想到那儿读书,但是洪家要求高,不但要进行入学考试,还要求孩子品学兼优。九满伢子知书识礼,沉静谦逊,洪家早有所闻,不但欢迎他去考试,还在录取之后免了他的学费。

九满伢子喜欢读课堂上的书,更喜欢读课外的书,尤其是《三国演义》《聊斋》《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名著。他有个姓周的同学,父亲曾留学日本,还是同盟会会员,家中藏书丰富。周家喜欢九满伢子,家中的书房天天都向他们敞开,任由他们阅读。

有一天,天气非常寒冷,周家怕孩子们受冻,在书房里生了炭火。九满伢子一边烤火一边读书,读到入迷,炭火烤糊了他的鞋底,烧着了他的鞋面,他竟毫无察觉,直至满屋子焦糊味才跳了起来。

一件礼物,点亮心灯

1912年的早春二月,13岁的九满伢子经过5年私塾教育,步入少年。这一年,清帝退位,辛亥革命成功,他从军在外的二哥回家探亲。

二哥已是新军的连副,回家带给亲友的礼物有满满一担。堂屋里,二嫂帮二哥按长幼顺序给亲友分送礼物。轮到最小的九满伢子时,箩筐见了底,什么都没有了。二嫂尴尬极了,二哥却全然没有理会,他一把举起九满伢子,高兴地说:“我们的九满长大啰,二哥快要举不起啰!”说着,他放下九满伢子,利落地从随身军用包里,取出一本书。九满伢子接过书,高兴得跳了起来,一溜烟扎进了自己的房间,通宵达旦地读起来。

这本书是《辛亥革命始末记》,看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清王朝腐败不堪,中国正面临亡国危机,九满伢子满腔悲愤,手心出汗;看到孙中山、黄兴热血而起,组织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九满伢子又热血沸腾,摩拳擦掌。

这些都是天大的事,件件都与自己有关,他竟全然不知。为什么?第二天,他拉着二哥请教。二哥告诉他,要想知道更多,就必须上新学。新学里学的都是关于今天的事和未来的事。当时宁乡只有县城才有新学,玉潭学校是最好的新学,也是宁乡最高学府。

《辛亥革命始末记》犹如火种,点亮了九满伢子的未来世界。他下决心,要去离家70里地的县城,考玉潭学校,去读关于今天、关于未来的新学。

文/顾庆丰

责编:陈暑艳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