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公社大家谈丨乡村振兴最终要回归生活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23 13:15:17

编者按:龙喜大美公社是一个宜居宜游宜业宜学的高端田园康养美好生活社区,新社员招募在即,新湖南美丽乡村频道开设专栏《大美公社大家谈》系列。我们将邀请湖南乡村振兴领域领导专家和优秀的实践者,及大美公社社员代表进行对话,交流对大美公社、湖湘文化及龙喜水乡的期待和寄语。访谈关注个人经历及在公社希望发挥的作用,感受时代变迁和独特人格魅力,在对话中丰富公社内涵、提升品牌影响。龙喜大美公社,大家的故事,以及关于乡村振兴的独到见解,将在栏目里精彩呈现。


本期主题:“三农”问题变迁与乡村振兴

访谈嘉宾:廖志明,乡建实践专家,龙喜乡学院院长,龙喜文化会馆馆长,自2005年返乡长期坚持推动乡村振兴

访谈主持:唐西园,湖南美丽乡村科技公司研发总监、安徽财经大学中国乡村(小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乡建实践获《人民日报》、《中华民居》、《青年时报》等报道

(左三为廖志明馆长)

唐:廖馆长您好,返乡已近十六年,您对“三农”问题变迁有哪些较深的感触?

廖:“三农”问题核心是“人地关系”,主要由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造成,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也带来一些问题,当然也是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理性看待。

唐:国家有关“三农”的政策,特别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看待其历史发展过程?

廖:总理说全国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人口高达6亿,低收入人群主要在农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借鉴中更新,在实践中反思。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正是看到了乡村建设探索中出现的问题,站在生态文明、城乡协调发展的长远战略高度,这为我们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未来乡村振兴的目标。

唐:古村落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湖南省“中国传统村落”多达658个,居全国第三。作为湖南古村落保护志愿者联盟发起人之一,您认为当前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廖:湖南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省份,国家级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资源丰富,当前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1)自我造血难。部分古村落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希望通过旅游开发收取门票的形式达到自我造血目的,但成功范例还不多。(2)古村空心化。古村落大多延续着“一宅多户”的集体聚居,比如说永兴的官厅古宅在人民公社时期居住人数多达几十户三四百人。许多古村落随着人口增加,村民都按一户一宅政策选择在周边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只有部分老人留守古村落。(3)修缮面临困难。传统工匠缺乏使古村落修缮难度加大,每一座古村落、每一栋古民居,在原有的营造上是当地众多匠人与百姓共同完成,随着传统手工艺与匠人的消失,使得古村落保护与修缮难度加大、成本过高。在了解古民居保护修缮的过程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们原来修缮古祠家庙至少要十个工种的匠人(包括木匠、木雕、粉刷、油彩,祭祀、风水,泥瓦、上梁、石雕、水道等),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些匠人,工艺的传承、工匠的培养亟待加强。

(龙喜水乡博物馆)

唐:作为龙喜水乡最早的策划人和参与者,您认为应当如何进一步推动项目成为湖南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

廖:龙喜水乡的建设发展最初只是我回乡用文化复兴乡村的一个梦想,历尽艰辛,在家乡人大代表、青年企业家黄建平带领本村乡贤企业家共同努力下成立龙喜公司,并成功与大汉集团战略合作,正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的梦想。龙喜水乡要成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我建议三点:

文化振兴为魂。挖掘在地文化紧紧抓住五千年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浏阳河文化做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IP,把中国文星阁建成中华传统文化、湖湘文化的新地标,把这两项做实就已经很好了。

人才振兴为基。乡村振兴未来必定是人才的振兴,一个再好再富的乡村如果没有人才的延续迟早会衰败。纵观中国乡村发展史,人才是乡村的香火,如何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大美公社的社员模式应该把人才计划放在首位,而不是钱财。要建立新旧村民的融合发展模式,打通城乡的人才能够自由迁移,提供不同的创业与就业机会,并建立大美公社的人才培育、教育体系,实现社员子女教育与人才培育相结合。

产业振兴为纲。乡村振兴是建立生产关系与生活方式的有机综合体,大美公社构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乡村生活的方式,但生产关系影响人的生活品质与生活消费及价值取向。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产关系是龙喜水乡未来要重点考虑的,龙喜水乡文旅公司最终是村社管理运营商,适当的权益一定要回归村民社员手中,创建一个和谐稳定安全的未来乡村社区才能成为先行示范的学习模式。

唐:龙喜水乡乡村文旅小镇成功入选省重点建设项目,您对大美公社模式带动龙喜水乡发展有哪些建议?

廖:一定要注意大美公社模式主要不是用来旅游的,而是用来生活的。只有解决城乡融合中最重要的一个融合,就是市民与村民的身份融合、产权融合、公共配置融合,才能让乡村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当下大力发展的文化旅游项目。生活即是文化,没有常态化、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文旅容易沦为一种空洞的文化表演。乡村未来不是用来旅游的,是在地生活与康养旅居的栖息地。乡村振兴项目在完成建设后最终还是回归生活。

在当下城市生活出现高度抑郁、信仰缺失、精神情感出现危机时,城市病日愈爆发的时候,乡村的价值更加被广泛认同。读懂乡村未来的真正价值才不会盲目粗放去糟蹋乡村,乡村建设的方式才会被人反思,乡村的营造与振兴更需要敬畏自然、保护环境、善待乡村,这样才能让乡村真正成为诗和远方,传之后世的遗产,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开发。

唐:请您以社员的身份,对大美公社写一段寄语?

廖:每一位社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田园,回报桑梓、体现价值。也希望大美公社能为社员的宜居宜业,和村社治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相关链接:大汉龙喜水乡文旅小镇擎画大美生活蓝图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小镇旅游呈现出多种形态。文旅小镇作为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以旅游为导向的乡村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大汉龙喜水乡实景图)

作为新晋文旅小镇,大汉龙喜水乡获评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发“2020年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殊荣,进入2021年湖南省重点工程项目文化创意类项目,大汉龙喜自杨梅湖生态园开园以来,成为近郊休闲度假的热点,创造了绿色财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大汉龙喜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推进旅游跨界融合发展,形成以旅游为核的多产品业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大汉龙喜水乡实景图)

小镇作为中国传统的人居聚落,是农业生产、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空间载体。大汉龙喜水乡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底蕴、产业资源赋予着文旅小镇新的使命和机遇。

(大汉龙喜水乡实景图)

从纯朴的民俗民风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到湖湘精神,文化传承一脉相连。从月亮山新石器时代遗址、黄兴故居到辛亥革命名人馆、再到许光达故居,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湖湘风云人物洒热血的场景重现,无一不诠释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文星阁陈列馆的建设,满载着原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当代书画大师陈立言先生的乡情于此盛放,屹立于人文底蕴之林。文化是小镇旅游之魂,赋予旅游独特的底蕴,而文旅小镇是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方式。

(文星阁效果图)

大汉龙喜水乡开发建设的杨梅湖生态园,筑实绿色生态屏障,传承保护小镇生态美景,秉承以青山绿水为基、美丽宜居为本的发展理念,活化本土优质生态资源、优化小镇空间结构,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是拉动小镇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及实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

(大汉龙喜水乡实景图)

大汉龙喜水乡在文旅产业上有效衔接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几千亩农业产业规划开辟城乡融合发展新途径,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农业产业的布局规划,返璞归真的农乐之旅、农产品产业链的构建以及公社模式的研发实践,带动片区乡村振兴的高速发展,实现小镇的包容性增长。目前投入使用的龙喜野奢度假酒店、杨梅湖生态园、文星阁陈列馆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龙喜老街作为旅游的重要载体,谱写田园康旅度假旅游新范本,实现乡村三产深度融合,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大汉龙喜酒店实景图)

生态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新时代背景下,文旅小镇作为新要素、新动能,系统性地注入乡村地域空间,推动资本、人才与小镇本土的生态、土地、文化有机整合,加快城市优质要素向小镇外溢,促进乡村产业、人居环境、治理体系的优化重构,擎画创造美好生活的大美蓝图。

大汉龙喜水乡

曾经的龙喜县城,经过岁月的沉淀蜕变已焕然新貌,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片热土和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幸福小镇。

大汉龙喜水乡项目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杨梅湖生态园已于2020年5月1日试营业,周末假日游客量可达3000人次,7月已取得一期103亩国有建设用地,文化板块——文星阁陈列馆项目已于9月28日开工奠基,预计2021年7月建成使用。


据悉,湖南大汉龙喜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计划再投资6亿元,建设养老公寓、旅游街区、休闲农业、智慧社区等多产业集群,预计2022年建成运营。中国500强大汉集团的战略进入,为项目后期开发进一步注入强大动能,项目将整合集团多年沉淀下来的产业资源,乡村振兴的大美公社模式,使得农业、文旅、康养等产业业态快速落地。

未来五年时间的投入开发,龙喜水乡将打造为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智慧社区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幸福小镇,中部地区山水田园康旅品质生活第一镇,成为长沙市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责编:王旭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