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广记丨说不清的奇人杨度

  湖南图书馆   2021-04-05 09:33:41

01

提起杨度,他是极具争议的风云人物。

他虽只活了五十八岁,但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真实轨迹。作家唐浩明为之写了一部三卷本历史同名小说《杨度》,很值得一读。

杨度之所以了不起,在于其一生的追求和坚定的选择。

杨度出身农家,祖父杨礼堂和大伯杨瑞生做过湘军大佬李续宾的战将,因军功做了师级干部。而其生父杨懿生在家务农,兼做吹鼓手,在杨度十岁时病逝。

杨度被过继给伯父,随往归德镇总兵府读书,诗书画印样样精通,十七岁考秀才,第二年中举,参加过两次恩科会试,却均落第。

虽名落孙山,但他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

这次事件,出名的是康梁,附和之人拿来说事,不能名垂青史。然而,杨度在此钓“鱼”,钓到了一只大猿——袁世凯,为一场惊天动地的后戏埋下了伏笔。

杨度开始走运,归来不久,王闿运亲登杨家,招杨度为弟子。

王闿运,湘学巨儒,闻名天下!最出名的莫过于,曾国藩率湘军攻陷天京,王闿运隆重出场,向曾大帅兜售帝王术,差点成功。

做不了帝王师,王闿运曲线培育帝王师。

在他门下,有著名的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

杨度深受王师看重,王师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皙子(杨度)为“杨贤子”。

王师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不仅如此,王师还将杨家妹妹杨庄收作四儿媳。

王闿运可谓下足了本钱,得意弟子兼儿媳兄长杨度不负师望,后来终于成为了帝王师,还带动了鸡犬升天。

袁世凯当大总统后,任命王闿运为国史馆长,容许他带保姆周妈上座。

袁世凯称帝后,颁令:“凡我旧侣及耆硕、故人,均勿称臣”,“耆硕”仅二人,首席为王闿运。

02

杨度读书,涉学甚广。

他在梁启超、谭嗣同举办的长沙时务学堂读新学,与后来捍卫共和、反对帝制的蔡锷大将军同窗。

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的劝阻,自费留学日本,同黄兴同学于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和杨笃生等创办《游学译编》。

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贬低中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激烈辩论。

1903年,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

受一等一名梁士诒与“梁头康尾”同姓被慈禧除名牵连,且是“湖南师范生”,策论中有不满朝廷的言论,被疑为唐才常同党和革命党,杨度也被除名,并受到通缉。

杨度避居家乡成婚,再赴东京求学,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作《湖南少年歌》,写出著名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此歌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励当时,影响至今。

杨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

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

03

杨度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在刊物上宣传“不谈革命,只言宪政”。

他不但在办刊宗旨中宣扬,还发表十四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杨度回国,成立湖南宪政公会,为会长,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并联络不少湖南名流联名上奏,开清末国会请愿运动之先河。

1908年春,袁世凯、张之洞联合保荐杨度,“精通宪法,才堪大用”,进京出任宪政编查馆提调,候补四品。

袁世凯安排他在颐和园向皇族亲贵演说立宪精义,极力主张开设民选议院。

清廷立宪文件,多出于杨度之手。

清廷搞宪政法治没搞成,但杨度和袁世凯搞到了一起。

1914年,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任参政院参政。

杨度更加不安分了,他要帮袁世凯改总统为皇帝。

1915年4月,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袁世凯大为赞许,称之“真是一个旷世逸才”。

袁要玩帝制,杨度甘当首席吹鼓手,还组建吹鼓队。

他先后找到约法会议议长孙毓筠、国民党元老胡瑛、京师大学堂监督严复、国学大家刘师培和南方革命悍将李燮和,组织筹安会,杨任理事长,公开为袁世凯鼓吹帝制。

袁世凯称帝,改元洪宪,做了八十三天的梦皇帝。但亦是开历史倒车,引发全国公愤,革命胜地湖南骂杨度为汉奸。

前好友梁启超称其为“下贱无耻、蠕蠕而动的嬖人”。

1916年6月,袁世凯逝世,临死前大呼“杨度误我!”

各地报刊上刊登了不少怒斥和讽刺他的挽联,其中一联既俏皮幽默,又语带双关:“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六君子”中的要角,便是杨皙子杨度。

而杨度也写下挽联:“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明公负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黎元洪继任总统,发布惩办通缉帝制祸首令,杨度列第一名。

王闿运也在日记中发表看法:“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

当年王师口中的“贤子”,太过冥顽,或为极端,极尽执著,使一直对其引以为傲的老先生终老时,感叹唏嘘。

04

杨度策动袁世凯称帝,但也有自己的原则。

1917年,张勋借府院之争,发动兵变,和康有为搞宣统复辟,邀请杨度入京参加。

杨度通电张、康“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他修禅归隐,做佛门居士,坚持思考,政治主张逐渐转向民主共和。

1922年,陈炯明兵变,杨度受邀作为孙中山特使,通过同门夏寿田游说直系军阀老大曹锟,令止吴佩孚驰援陈炯明,帮助孙中山渡过危机。

孙中山说:“杨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诺言。”

当年,杨度在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孙中山特电告全党,称杨度“此次来归,志坚金石,幸勿以往见疑”。

此后杨度在山东军阀张宗昌处策应过北伐。

早在日本期间,杨度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数次。

章太炎在《与黄克强交恶始末》中写道:“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

杨度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孙中山,促成孙黄合作。

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他拒绝参加,愿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后来,中国国民党组建,黄兴邀请其加入,杨度谢绝。

胡瑛等又力邀,杨度提出要其放弃政党组阁,方可考虑。他坚持君主立宪。

杨度晚年根据孙中山的建议,准备撰写《中国通史》,做了许多准备,并写好了大纲,然岁不与人,终未完成。

孙中山死后,杜月笙这个名震上海滩的青帮老大,十分依重杨度,知他鸦片瘾奇大,特嘱人预备一副烟具、一张烟榻,好让其忙中过瘾。

1931年6月,杜月笙在浦东的家祠落成,杨度应邀撰写《杜氏家祠记》和《杜氏家祠落成颂》,勒石立碑。

杨度认为杜月笙是亦侠亦儒的人物:“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杜氏家祠记》)

05

在小说《杨度》中,唐浩明在开卷语中揭秘一件事:

1931年9月下旬,上海法租界薛华立路,杨宅家主过世。

当日《申报》报道:帝制余孽潦倒沪上,风流荡子魂归佛国。

丧家更加伤心。此时,一叫伍豪的年轻人登门吊丧,杨宅遗孀抓住伍豪的手说:“你是他生前最信赖的人,你要替他说句公道话呀。”

伍豪对灵堂遗照,坚定地说:“皙子先生,你放心地去吧,历史会替你说公道话的!”

这个伍豪,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而“皙子先生”即为杨度。

杨度曾为援救新闻记者林白水,向张宗昌求情,但张当面答应而背后使坏。

杨度与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在上海时通过孙中山认识了李大钊。《杨度》对此场景,给了很长一段笔墨。

1927年,张作霖捕获李大钊、成舍我,杨度在北京设法营救,未果。

杨度离京寓沪,佯以卖字画为生,为杜月笙门下“清客”,为共产党提供过不少情报。

1929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杨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潘汉年介绍,伍豪(周恩来)批准,秘密入党,与周恩来单线联系。

周恩来离沪后,由夏衍同他单线联系。

曾有人讥讽他投机,他驳道:“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何汉文《杨度传》)

他的党员身份鲜有人知,直到四十多年后周恩来病危时才公之于世。

1975年冬,周恩来重病,和王冶秋谈话,指示重新修订《辞海》时要对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做客观公正的评价。

他特别提到杨度:“他晚年参加了党,是我领导的,直到他死。”(王冶秋《难忘的记忆》,《人民日报》1978年7月30日)

2006年央视一台首播的电视剧《陈赓大将》第五集中,还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陈赓介绍杨度入党的前前后后。

(此文参考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唐浩明《杨度》以及刘晴波主编《杨度集》等。)

责编:官铭

来源:湖南图书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