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长沙第一件事就到天符庙上香

  潇湘晨报   2021-04-11 07:05:36

去年底今年初,天符宫成了网络热词。

我不大懂天符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但我亲自经历了网友描述天符宫当年的许多片段,虽是在1953年和1954年,过去了近70年,但我仍记忆犹新。

1953年,我从湘乡县毛田完全小学毕业。在长沙工作的大哥要我到长沙读初中。7月我随邻居聂宁臣叔叔,乘他包的一只买米帆船到长沙。那时国家还没有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粮食可以自由买卖,和现在一样。

聂家是一个20多人的大家庭,有缺粮的危机。宁臣叔为主凑集一些缺粮户的钱,到长沙买米。宁臣叔包的船约就三、五个吨位,有船老板和两个水手。当时旱情严重,涟水很多段水浅,行船不畅。一路行船除了划桨外,有时还要下水推船。聂叔身强力壮,虽是雇主,但划桨和推船比两个水手还卖力,有时我也帮忙划桨。一路上停停走走,快半个月才从湘乡到长沙。

乘船讲规矩,不能讲“沉”和“翻”等音,陈姓要喊“耳东”,船上有水手姓陈,我就喊他耳东叔。船老板每次见到寺庙,只要能停下,必去上香烧纸。船到了长沙后,停泊在灵官渡那块。那个时候灵官渡以南不远是长沙市电气公司,旧地图上有“电灯公司码头”。1956年,电气公司更名为长沙发电厂。

“电灯公司码头”以北到西湖桥、小西门都是船、木排停泊处。我清楚记得船停下后,船老板和聂叔带我上岸,第一件事就到一个庙上香烧纸。这个庙就是天符庙。我从未见过这么热闹的庙,其中就有小人书书摊、很多吃食摊,还有人说书。见了哥哥后,我被安排寄居在我家世交童文蔚先生家,童先生家在上黎家坡原湖南地质调查所宿舍,那时他还是一家供销合作社的社员,买东西还有优待。这家合作社在楚湘街,有时文蔚先生带我到那家合作社买东西,顺便就到附近的天符庙逛逛,情况比较熟悉后,有时我一个人也去天符庙玩。

而后,我考上了黎家坡附近的长沙市二中(现长郡中学)。除上学外,个人活动一是到小人书书摊看连环画,书摊聚集在当时的文化电影院门前(现长郡中学大门前),看书一分钱一本,有时还邀请一两个同学同去交换看,一分钱就能看两本甚至三本。二就是到火宫殿和天符庙玩,我特别在那两处喜欢听艺人说书和弹词。当时有一位同学是弹词艺人舒三和的侄儿,有时他带我们到火宫殿听他叔叔舒三和的弹词。天符庙去得少一些,那里的热闹情况与火宫殿差不多,网友们写到“看拉洋片,吃扯麻糖,喝一碗放了紫油萝卜丁的白米粥,买石板上画的糖画等”算是与我看到的相一致。

我读初二时,课程更紧,就没有那么多玩耍时间,到火宫殿和天符庙就很少了,最后一次见到天符庙的时间已记不清。前些年我想去看看天符庙,就怎么也没有找到。今年初在网上看到天符宫的照片,才知道,天符宫就是我1953年去玩过的天符庙,只是不仅主体建筑还是周边环境都已不是旧时记忆的样子。

文/童潜明

责编:邓玉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