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印记④|“一定要找到党中央,继续奋斗”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3-27 11:15:47

湖南日报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龚雅丽 通讯员 廖鹤松 刘原

倚山而居,在娄底市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被众多民房环绕地李聚奎故居就那样静静的矗立着,黛瓦、青砖、木窗,古朴而静谧。李聚奎孙子、李聚奎故居讲解员李翰正向前来学习参观的人们讲述着爷爷 “行乞千里寻党”的故事……

1936年11月,四方面军总直属队及三十军、九军、五军(原一方面军五军团)西渡黄河后,按中革军委的部署组成西路军共二万一千余人,李聚奎时任第 9军参谋长。部队西渡后,同河东红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很快被敌军隔断,并遭到以马步青和马步芳为首的 “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

1937年1至3月,西北高原的祁连山天寒地冻,雪虐风饕。重返倪家营子的西路军被敌包围,在整个河西走廊,骄横凶悍的“马家军”骑兵撒开一张张密密麻麻、严严实实的大网,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红军苦战 40天,但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弹尽粮绝,全军悲壮失败,余下的2000多人分东西两路在祁连山区艰苦转战。

李聚奎率领 300余人的部队艰难地向东行进,后被敌人冲散,与他在一起的只剩下十几个人。他们在祁连山的密林里与敌人周旋了 4天,没有饭吃,把战马杀了;没有水喝,就以冰雪代之。缺水断粮、饥饿与病痛不时向他们袭来,最后李聚奎身边仅剩一个警卫员,因其双脚冻烂,无法行走,李聚奎只好将警卫员委托在一个老乡家养伤。

“饥寒交迫,我爷爷心里就一个念头,党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一定要找到党中央,回到革命队伍,继续为伟大理想而奋斗!”李聚奎孙子、故居讲解员李翰接着说,“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爷爷和老乡换了件破烂衣服,他缴获敌军师长的指北针,要靠它辨明方向去找党、找红军,便藏在破皮袄的夹层里。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爷爷只身一人沿着祁连山麓艰难地向东行进。”

沿着河西走廊北侧向东走,李聚奎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晚上凭借指北针摸黑走上二三十里路 “在永昌以西三十里的水磨沟附近,爷爷为了早些赶路就从隐蔽地出来,贴近长城边走。他一面警惕地观察,一面匆匆行走。前面要拐弯了,爷爷心想如有敌人拐过来当面撞上躲闪不及,立刻跳到路旁的沟里,弯下腰假装拔草,这时转弯处果真来了五个骑兵,敌兵看了看并没盘问,顺利躲过一劫。”李翰说。

赶毛驴、驱羊群 ……一路上,李聚奎凭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临危不惧的勇气,扮演不同角色,数次巧解危险,并在好心船夫的帮助下顺利渡过黄河。先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时,李聚奎听说党中央驻在庆阳,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甘宁交界处的重镇打拉池,李聚奎追寻红军的足迹,来到打拉池,虽然红军已经转移,但是李聚奎知道自己离红军越来越近了。

从打拉池向东,经六盘山以北的海原、固原地区横穿宁夏,李聚奎到达陇东的镇原境内。

一天晚上,李聚奎借宿在一个骡马店里,同四个赶毛驴生意的人睡在一条炕上。临睡前四个生意人兴奋地议论不休: “奇了!离此地100里的王家洼子住着一支军队,他们买卖公平,不扰商人和老百姓 ……”

李聚奎心头一亮,凑过去问他们那是支什么队伍。其中一人说: “听说是红军,是红二十八军一团的部队。”

终于听到了有关红军的确切消息,李聚奎满心欢喜,他一夜都没合眼。鸡刚叫头遍,李聚奎便翻身爬起来,匆匆赶往王家洼子。傍晚时分,终于到了满是红色标语和旗帜的王家洼子。历时近两个月,行程千里,李聚奎终于回到红军行列,找到了党中央。

“在镇原,爷爷先后见到许许多多西路军指战员,大家虽被敌人打散,但都抱着同一个信念——找党去,找红军去,化装潜行,吃尽千辛万苦,又重新聚集到革命的红旗下。”李翰说。

“荒原露宿风霜凛,险地逢生温暖藏。指北针连星斗处,有心寻党又扛枪。”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李聚奎历尽艰辛,屡经坎坷,几番死生,真如他自己所说的 “生死昼夜事也”。但他不忘初心,总是以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化险为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誓言。他的口头禅“共产党员,除了追求信仰之外,应该别无所求”,正是他一生革命生涯与高风亮节的生动写照。

责编:龚雅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