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普及一下新疆棉花的历史了

  新京报   2021-03-25 16:30:42


3 月 24 日,H&M 集团宣布拒绝新疆棉花引发众怒。当天,曾与 H&M 合作过的多名艺人声明与该品牌已无合作关系,薇娅团队也宣布下架涉及污蔑新疆棉的品牌产品。25 日上午,记者检索发现,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已无法搜到 H&M 商品;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中也无法搜到 H&M 门店信息,美团、大众点评也已无法检索到该品牌信息。


除 H&M 外,NIKE 等品牌被曝同样存在此类问题。25 日上午,乐华娱乐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即日起,该公司艺人王一博终止与 NIKE 品牌的一切合作。随后,艺人谭松韵工作室官方微博宣布,谭松韵终止与 NIKE 品牌的一切合作。

这一事件引发强烈反响的同时,也让新疆长绒棉走入公众视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之一,与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包揽了世界棉花产业 80% 以上的产量。而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就是新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 年新疆棉花产量达 516.1 万吨,较前一年增长 3%,占全国棉花总产量 87.3%,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棉仓。


▲图源 @央视新闻

说新疆长绒棉是 " 强迫农民种摘 ",其实是完全不懂现代采棉业的生产方式,对采棉的想象还停留在前工业时期。

当然也应看到,有些组织说是抵制新疆长绒棉,实际上,抵制的不是什么棉花,而是借此进行政治化操弄。

而新疆的现代化棉花种采方式,本身就是对那些谬论的有力驳斥。

━━━━━

新疆种植棉花的历史不少于 2000 年

新疆的棉花种植业是一段历史的传奇,既是远古的回响,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的见证。

棉花何时传入中国,至今没有定论,但分南北两线的传播的途径没有争议,即所谓 " 南道棉 " 和 " 北道棉 "。

" 南道棉 " 指的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海上传入," 北道棉 " 指的就是连接中亚地区的新疆。新疆种植棉花的历史不少于 2000 年。出土的棉纺织品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在尉犁营盘的汉晋古墓中还出土了棉铃壳和籽棉,属于原产非洲的草棉,证明棉花已经在新疆 " 落户 " 了。不过," 北道棉 " 长期止步于新疆地区,与今天驰名世界的新疆长绒棉并无直接联系。

长绒棉又称 " 海岛棉 ",原产中南美洲。虽然原产地包括了西印度群岛,但其得名却是因为 1786 年在美国乔治亚州的圣西门岛栽培成功。

" 海岛棉 " 的正式命名来得很晚,在此之前的数百年宋元时期,长绒棉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南方地区传播,并出现了本土化的品种,比如 1918 年发现的著名云南名种 " 开元木棉 "。但因为种植环境的限制,纤维更长、质地更好的海岛棉,并没有成为古代中国本土棉花种植的主力。

长绒棉在 19 世纪已经传入了新疆地区,却也没有大规模的发展。即使在 1919 年后中国多次引入现代海岛棉品种,也主要在南方推广,与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状态的新疆地区无缘。

新疆与长绒棉的正式牵手要到上世纪 50 年代。新疆地区种植棉花的悠久历史、绝佳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新政权的目光。20 世纪 50 年代初,新疆就开始了海岛棉的引种试种工作。1955 年,又成功引入了苏联培养的中亚型长绒棉品种,长绒棉在新疆 " 安家 " 获得了成功。

新品种的引入、社会安定后的农业发展,为新疆现代棉花种植业发展带来了第一次高潮。1949 年新疆只有棉田 33350 多公顷,总产 10 万余担。到 1959 年棉田已发展到 14 万多公顷,总产 114 万余担,较 1949 年总产增加 10 倍以上。

新疆种植棉花的环境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土地偏碱性,是棉花生长的乐园;冬季气温低,有利于杀死棉铃虫等病虫害,省下了不少劳力和费用;收获季节多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采摘。

而且,长绒棉的生育期较长,需要较多的积温和更充足的光照,更适于种植在干燥、有灌溉条件又便于人工控制的地方,和新疆更是 " 天作之合 "。


▲图源 @央视新闻

可经历了一轮爆发式的发展后,因诸多客观和人为因素制约,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在六、七十年代放缓了发展脚步。改革开放前,新疆的棉花种植面积止步于 20 万公顷,仅占全国棉花产量的 3%。尽管此时新疆长绒棉已经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瓶颈难以突破。

" 采棉百万大军 " 从四面八方拥入新疆

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新疆棉花种植业又引来了第二次发展高潮。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从改革开放前的不足 20 万公顷上升到 2008 年的 171.86 万公顷,占全国棉产量的比例由 3% 上升到 40%。

改革给新疆的棉花种植业带来了勃勃生机,而开放让新疆棉花大规模走向海外。2018 年的新疆,每一分钟就有 6.4 吨棉花销往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棉花市场最重要的产区之一。

这一轮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基础建设,水利、公路、铁路等设施配套的高速发展,无疑是棉花种植产业的强劲助推;同时,这还得益于科技发展的成果。

开发和改良的新疆长绒棉品种,不仅更适应本地环境,而且提高了生长维度,大幅提高了种植面积。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打破了人口流动的限制,每年河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山东等内地省份浩浩荡荡进入新疆的数十万采棉大军,对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地广人稀,是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但到了棉花收获季,优势就成了劣势,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无法本地化解决。

即便是改革开放前人口流动高度管制之下,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已经默许甚至一定程度鼓励农民入疆采棉了。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更为方便,劳动报酬水平也更为市场化,采棉大军浩浩荡荡进疆,就成了 8 月下旬到 10 月下旬新疆棉花采摘季的风景。

2008 年,新疆棉花大丰收。《中国经济周刊》专门报道了各省采棉工 " 百万大军 " 进疆的壮观场面。这一年,新疆建设兵团季节性采棉工 68.6 万人。其中河南省 18.1 万人、甘肃省 13.7 万人、重庆市 1.9 万人、宁夏 1.4 万人、青海省 0.5 万人,其他 10.2 万人,疆内 22.8 万人。接受采访的兵团干部表示,2007 年兑现拾花工工资 14.3 亿元,2008 年,随着拾花工人数的增加和拾花价格提高,兑现拾花工工资的数目肯定要高于去年。

按此计算,采棉季节两个月,采棉工人均月收入 1000 元以上。采棉工由雇佣方供食宿,这 1000 多元基本上是纯收入,远高于内地农村的人均水平。

新疆棉花种植业走上机械化道路

但随着农民工收入上升、人口结构老化,采棉工的人工成本急剧上升,来源数量也在减少。2018 年,采棉工月收入 5000 元以上,甚至出现了月入万元也难招到人的现象。新疆的棉花种植业,注定要走上机械化的道路。

其实,棉花采摘的机械化早就提上了新疆棉花种植的议事日程。1996 年,新疆建设兵团就投资了 3000 万元,实施 " 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 "。


▲无人机助力新疆棉花采摘,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2011 年,兵团机采棉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 50% 左右,还提出了 3 至 4 年时间在全兵团实现机械化采棉,可谓未雨绸缪。

根据新华社 2020 年 9 月的报道,2019 年末,新疆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4.3%,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拥有采棉机 2500 台,机采棉面积达 1080 余万亩,棉花机采率达 82%,成为中国最大的机械化采棉基地。

棉花的机械化采摘,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涉及种植和加工技术、经济核算等复杂因素,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新疆棉花种植业已经在机械化程度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总之,历史悠久的新疆棉花种植业经历了几十年的艰难发展,已经形成了如此庞大的种植规模。再加上地广人稀的土地条件,未来发展必定是走向大规模机械化、工业化生产。

部分西方国家、海外组织对遥远而陌生的新疆严重缺乏了解,更不了解新疆地区棉花种植业的历史与现状,产生种种误解乃至臆想,加上政治化意图,所以拿政治议题各种发挥。

但他们撼动不了市场的力量: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进口国。新疆长绒棉有庞大的国内市场支撑,制裁也好、抵制也罢,都是纸上谈兵而已。

责编:李莉芹

来源:新京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