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丨升级农副食品加工业 助推农村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   2021-03-10 13:26:47



程云辉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是我省践行“四新”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省农村的自然禀赋、人口状况、产业特点等方面综合考虑,升级农副食品加工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行之路。

当前,我省农副食品加工仍以原料初加工为主,深加工率仅有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亟须优化布局、推进创新、完善配套、全面升级。

——优化农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布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集群优势的产业格局。

应立足我省农业资源禀赋,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进行地域和产业集群布局。

一是在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环洞庭湖生态农业区、大湘南丘陵农业区和大湘西山地农业区四大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区颇具代表性的农副产品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比如长株潭都市农业区的宁乡花猪、炎陵黄桃、湘潭湘莲等,环洞庭湖农业区的君山银针、华容芥菜、南县小龙虾、安化黑茶、汉寿甲鱼等,大湘南丘陵农业区的祁东黄花菜、崀山脐橙、隆回金银花、临武鸭、汝城朝天椒等,大湘西山地农业区的石门柑橘、靖州杨梅、龙山百合、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桑植白茶等片区品牌,打造一批生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实现加工原料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二是优化加工原料生产的城乡布局,实现种植基地在村、加工在镇、增值在县、增收在户,促进城、镇、村联动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优势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配置、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在农产品生产优势区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推进农副食品加工及其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湖南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的跨越,须科学谋划、高位推进,做强做优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我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万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100余家,亟待形成特色大宗农产品主导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一是围绕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利用加工这三个层级,由政、产、学、研、金联合共建农产品技术集成基地,重点开展贮藏保鲜、快速预冷与干燥、冷链配送等初加工技术和非热加工、低温压榨、营养健康食品创制等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加快高效杀菌、无菌包装、智能控制等核心装备的升级换代;二是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特色种养、特色技艺,以品质调控、营养均衡、清洁生产提升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生态价值,不断挖掘农产品加工潜力,提升增值空间;三是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以信息技术打造供应链,以丰富业态提升价值链,统筹推动原料生产、产品加工、仓储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文化、科普、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完善农副食品加工业综合配套,着力推进农副食品生态绿色加工。

2020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把生态绿色食品产业链纳入了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当前,完善我省农副食品加工业综合配套、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至关重要。

一是加强原材料基地试验示范建设,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柑橘、茶油、大米、黑茶、特色畜禽肉类、特色水产、湘莲7大类农副食品产业;二是加强生态绿色农副食品加工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制定并完善产地环境质量与生产技术标准,规范“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全方位构建农副食品生产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建设好生态绿色农副食品生产基础设施和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区域生态绿色农副食品协同发展;三是加强推进农副食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按照“村镇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模式,根据农副食品特征建设各类型冷藏库并完善相应的物流通道,为打通鲜活农副食品产销冷链全流程物流体系、构建全程追溯监管系统、提升全链条物流效率奠定基础。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刘宇慧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