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之水》之后,阎真依然用文学想象另一个自我

刘瀚潞   新湘江   2021-03-17 15:54:34

编者按:

一副黑框的眼镜透露着知识的气息,双眼总含着温和从容的笑意,两鬓头发沾染些许风霜,落笔之处总关乎人生、理想。

他是阎真,一个略带忧郁的学者,一个掌握语言妙招的作家,文学湘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3月13日,阎真来到长沙梅溪书院,与读者进行一场近距离的交流分享。当前时代,我们还需要文学吗?相比从前的人,我们的生活是否更多一分温和与平静?当市场以无孔不入的力量影响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当如何应对?一个个话题像粒粒石子,滚落进在场读者的心海,翻起浪潮。阎真以其一贯的客观、朴素一一解答分享。

新湘江摘选整理其中的精彩片段,以飨读者。

整理丨新湘江

口述丨阎真


文学,将始终饱含生命力

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空前的丰富。那么,文学还有它的生存空间吗?这个时代的文学还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作为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的阎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这些压力能不能用文学来缓解?我认为这是一种理想。想用文学来解决生活压力,寻找个人空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阎真在读书分享上)

但是,在市场化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文学。为什么呢?

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是情感交流的一种工具、方式。文学有它核心的表达——艺术和审美。通过艺术和审美,人们进行情感沟通。这便是文学的生命力与生存空间。

文学不是用来讲道理的,而是触动情感。我们的前辈,李白、杜甫……如果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人物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仅仅是在这个层面表达的话,那么它是无法流传至今的,文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亦是可疑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文学在强大的市场的压力下,可能没有像从前那样,处于我们生命的核心地位,但仍是很有意义和价值。通过文学,我们看到别人是怎么生存的,别人对生活是怎么想的,这些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和启发?这种意义和启发,是文学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通过角色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来实现。


每代人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压力

留学生、青年公务员、城市知识女性和高校青年教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阎真的书中。阎真总聚焦知识分子的成长,对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行探索。在他的小说中,能看到知识分子最普遍的一种悲欢和焦虑。那么,在生活富足的当下,知识分子仍有那么多的焦虑与压力吗?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改善,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压力基本缓解了。但是,人们所面临的压力和感受到的焦虑似乎没有减弱。人们对个人发展的要求、对生活空间的要求、对情感的要求,或许比以前的那些人要高很多。

(戴利民 摄)

我的青年时代,也有自己的焦虑。我在工厂准备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去哪工作,能否分到一间房子,这都是我的焦虑与压力。

大概20年前,我住进了一个小的三室一厅,90平。拿到钥匙以后,把门打开,我跪在地上,亲吻了一下地板。我觉得自己能够获得这样一个住所,非常了不起,觉得这一辈子就已经是心满意足了。这样的经历,也被我写到了小说《沧浪之水》中去了,主人公池大为分房子的经历,其实就是我自身经历的一种写照。

(根据阎真小说《沧浪之水》改编的话剧《沧浪之水》剧照 湖南省话剧院 摄)

现在再回头来看,当时的房子并不大,条件也并不好。如今,再有一栋更好更大的房子的感受,也不似当时那样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眼界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压力与焦虑也自然而来。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体现,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殊的压力需要承担。


飞到100米的高空, 去俯瞰一下生活

当市场以无孔不入的力量影响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当如何应对?面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我们能否从文学中寻求缓解的办法?阎真以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回答。

当前,市场经济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型话语,巨型话语就意味着它无孔不入,无形中影响我们。它带来的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我们。但是作为每个具体的人来说,是不是要屈服于这种功利主义?是不是我们还有一点精神空间,可以从功利主义中间超脱出来。

我们的翅膀也许飞不到那么高,但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稍微飞起来一点?飞不到1万米的高空,我们能不能到100米的高空去俯瞰一下生活,去超越一下世俗的物质性,这就是也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从世俗生活里暂时地解脱出来,进入一种这种超越的境界。有时候,我们的内心向往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但现实生活中也许不能达到那种状态。现实对我们有一种制约,让我们妥协。这时候,怎么办呢?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不与现实妥协的“文化英雄”。屈原,陶渊明,曹雪芹……我们可以像仰望星空一样,去仰望他们。

采菊东篱下(资料图)

我们仰望这些文化英雄,我们的人格也不会太低,精神境界不会太低,不会成为一个唯利是图、察言观色的小人。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普通平凡的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学会让自己宽松一点、松弛一点,找到自己的快乐、人生的寄托。


贴地而行, 从日常生活之中写出创造性

阎真不是位高产的作家。1996年,阎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出版。2001年,第二部长篇小说《沧浪之水》面世,为阎真赢得盛名。至今20余年里,阎真只写了4部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曾在天涯》《因为女人》《活着之上》。对于小说的创作,阎真是怎么说的?

我的每一部小说都是贴地而行。所谓贴地而行,就是我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贴着生活的地面来走。我写小说是特别认真的,一部小说要思考几年,《沧浪之水》《活着之上》《因为女人》都做了2000条左右的笔记。我写得很慢,大概五六年才写一部小说。我也不说我追求经典,我只能说希望能够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读者。小说的故事可能与当代生活有差距。但我的小说里,依然可以从感受生命的层次看那些细节。它不一定是跟你的当下经历有关,却又相通相似,相信能有共鸣。

我的小说中的人物与我的人生经历都有相似性,几乎每个细节都是生活中发生过。我希望自己从日常生活之中写出创造性,写出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周凡 摄)

在《曾在天涯》的第23节里,我描写了主人公高力伟在一个异国他乡,看见城市中心这么大一片墓地时的那种心灵的感受。这个章节没有情节,就是他一个人在墓地前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思考。他把人生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背景之下,去体量审视自己的人生。

中间有一些句子,也是我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如果哪个朋友买了这本小说的话,我希望他能够在第23节多停留几分钟。

“时间就像太阳的黑子,把一切都吸摄了去,而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本书写在26年前,26年后的今天,我觉得这些句子还是耐人寻味的。


作家简介

阎真,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现为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曾在天涯》(1995,海外版名《白雪红尘》)、《沧浪之水》(2001)、《因为女人》(2007)、《活着之上》(2014),理论著作《百年文学与后现代主义》(2003),以及学术论文、散文等。有《阎真文集》五卷。


作品推荐

《沧浪之水》作者:  阎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池大为是一名医药学研究生,出身贫寒,但坚信平民的高贵。毕业时,他出于知识分子的尊严,拒绝投机留校,从北京回到省城,成了省卫生厅的一名公务员。池大为和官场小生态、传统价值观和市场经济价值观就此开始展开搏斗。在钢铁一般坚硬的游戏规则面前,在避无可避的生存压力之下,在现实的尊严被逼入墙角之后,池大为的良知和坚守将何去何从?对个人欲望的心悦诚服,对知识分子道义的苦苦留恋,同时存在于池大为身上。在反复彷徨、怀疑、自责之后,他终于还是为精神找到了退路……

《因为女人》作者:  阎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柳依依天生丽质,渴望追求纯粹的爱情和婚姻。大学时期拥有一段终身难忘的刻骨爱恋,却不得不放弃。毕业后在彷徨与纠结中,迟迟未收获理想中的婚姻。在孤寂与金钱和欲望包围中,走向了沉沦,爱上了不该爱的人。她本应该脱身却越陷越深,无法自拔。青春不再后走入庸常而乏味的婚姻生活。柳依依渴望掌握自己的命运,却一再背道而驰。她总是沉浸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并没有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脚踏实地,没有用自己的勤劳和坚毅去创造生活……在爱情、婚姻、金钱、欲望、背叛等一系列问题面前,柳依依的困境,同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困境。

《曾在天涯》作者:  阎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青年教师高力伟和妻子林思文先后前往加拿大,希望通过留学,在“人间天堂”落地生根。林思文目标坚定,努力适应北美的社会文化,并理性地想要改造高力伟。而高力伟从降落到多伦多机场开始,便对周遭开始过敏。他剧烈地感受到了身份的焦虑,面对异质文化完全无所适从。高力伟变得极度敏感且脆弱,对林思文的精明能干也越来越难以接受……留下还是归去,是留学生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他乡明月的诱惑和文化身份的焦虑站在天平的两端,高力伟的困境同属于每一个曾经、正在或将要飘洋过海的人。

《活着之上》作者:  阎真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阎真继《沧浪之水》后的又一部长篇力作。锋利的笔触揭开高校腐败的内幕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一切都是为了名利,而在大学里活得好的就是那些不学无术的投机钻营分子。这些人极其聪明,能够利用任何机会,把握所有能为我所用的人际关系。但阎真的笔触不仅仅局限在这样的暴露上,他更写出了以“我”为代表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现实环境下无奈生存的另一类知识分子的真实境况。这些人虽然也屈服现实,然而,内心深处依然保持着一丝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向往。“我”的人生标杆,始终定位在曹雪芹身上,写出《红楼梦》的伟大作家,生前历尽患难,他从不向世俗低头,用生命铸就了影响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巨著。只要有这样的梦想在,那一缕精神的火苗就不会绝种。

END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湘江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