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序的社会, 人人都是受害者——观电影《调音师》有感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1-08 17:07:37


文丨杨喜平

印度电影《调音师》改编自2010年法国短片《调音师》,2019年4月3日起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讲述了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偶然遭遇一起凶案后,所遇到的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影片中多达50余处的反转和黑色幽默,让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有了与以前不一样的全新认识。电影的高质量和演员的出神演技,也为影片创造了高口碑传播,成为2019年年度必看悬疑佳作。

影片故事情节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1.怀揣梦想的钢琴师阿卡什,遇上了心爱的姑娘苏菲;

2.钢琴师卷入凶杀案,险象环生,姑娘误会离去,钢琴师眼睛被毒瞎;

3.钢琴师逃出“虎口”又入“狼窝”,稀里糊涂总是绝处逢生;

4.伦敦,苏菲偶遇钢琴师,度尽劫波、相逢一笑。

影片初看以为是印度装盲钢琴师赚到20万如愿到欧洲的“励志片”,看下来又以为是钢琴师与纯情姑娘苏菲的“爱情片”,看到最后却是一部多处烧脑反转的“悬疑片”。豆瓣网友热心于试图找寻编剧、导演意图,还原故事情节内在发展的真相。

犹太民族有句谚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广为流传的警句,印证俯瞰人间的上帝乐见人类灵魂的觉醒;也道出了先贤先哲对生命和人类世界的全部感悟。影视赏析过程中,我们常常纠结于故事情节的逻辑合理性,而少有在对剧中人物命运感同身受的同时,如上帝般俯视人类的那种悲悯、那种反思。我们极少问:为什么?剧中那些人为什么会活成这样?

回看《调音师》当中的人物众生,无论是居于社会高层的成功商人、明星、官员,还是社会底层的卖彩票的女人、突突车司机,“在城里有二十个名字和我一样”的医生,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希冀追求美好生活,然而生活中却一个个浑浑噩噩、自私自利、没有底线,受尽折磨。除了钢琴师和苏菲,最后竟没有几个人能得以善终。

这到底是电影里演绎的偶然社会现象,还是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必然结局?

譬如西米,聪明、漂亮、女文青。为了追求成为大明星的理想,一步踏错步步错,竟被命运捉弄成为一个连环杀手,在坐在副驾座的男主阿卡什喃喃自语感召下,有过犹豫彷徨,让阿卡什下了车,最终却没有选择“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在掉头撞向男主阿卡什时,兔子飞来车毁人亡(网友猜测被卖或被杀,结局其实都一样)。

还有那对突突车夫妇,总幻想天上掉馅饼、为了发财致富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助纣为虐见钱眼开;那位医生,本应救死扶伤有尊严地生活,却干起了损人利己、贩卖患者器官的勾当;那位城市的警察局长,本应匡护正义,却一手遮天、假公济私。这些人一个个都在互害中死于非命。

而西米的丈夫,早年成功由影视明星转型为地产大亨的社会成功人士;西米的邻居,从校长岗位退休的老太太。也都先后被害成为牺牲品,又说明了什么?

还有影片为钢琴师安排的那个冷漠贪财、缺乏怜悯的邻居小孩。以及苏菲伦敦偶遇钢琴师最后那句台词:“她(西米)害了那么多人命,你应该听医生的,取掉她的眼珠”。编剧这样安排,又暗藏着什么深意?

《管子·牧民》有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的是一个好的社会,一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二要有基本的经济公平。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不能解决温饱,那么社会成员之间就会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而互相冲突。但经济发展起来后,经济公平乃至社会分配的公平就变得非常重要。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天职。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需要法治;从人性善的角度出发,需要教化。而无论法治还是教化,自古以来都是政府的基本功能。维护社会公平,匡扶社会正义,更是政府的基本责任。政府通过制定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通过加强执法监管,促使人们守住底线、循规蹈矩、遵纪守法。

如果政府不作为或带头不守法,大家都不遵守规则,社会就会失去正常的秩序。在失序的社会中,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每个人都将是失序社会的受害者!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社会失序,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调音师》当中的芸芸众生,无疑是生活在一个失序的社会中。由于社会失序,人们不再追求人生的意义,不再有道德操守和道德底线,过好当下生活成为唯一目的。而当周围的人把失序的生活当做常态的时候,那么人就不再关心对与错、是与非,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关心自己好不好,有没有受损失。最后,他们都成了这个社会的牺牲品,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一幸免。

电影用这些人不得善终的生命遭际告诉我们,社会失序的后果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来承担,每一个人都要为失序的社会付出代价。如果医生可以因为病人的钱不够而中止治疗甚至贩卖患者的器官、律师可以为了钱而出卖灵魂不再匡扶正义、普通人因为担心讹诈而不敢相信他人帮助他人、教师为了致富而把学生当成了赚钱工具,……这种社会,谁又能独善其身?

What is life? It depends on the liver.

影片是从这句话开始的,字幕打成了“什么是生命,这取决于肝脏”。要深入理解电影,就要从这句话入手。字幕编辑把“liver”翻译成“肝脏”,这个单词在这翻译为“生活者”应该更合适剧情。“生活是什么?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这样翻译,恐怕是编剧、导演通过《调音师》要表达的最深处、最核心、最耐人寻味的观点吧?

是的,“生活是什么?取决于生活者本身”!在失序社会中,能不能独善其身,其实取决于自己。钢琴师阿卡什虽然是装瞎,但面对身边人事,哪怕是面临险境,总是心存善念,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守住与人为善的底线,所以每每能够逢凶化吉、转危为安。钢琴师阿卡什的故事,是“仁者无敌”、“善行天下”的生动诠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之谓也!我绝不认同钢琴师阿卡什会动手杀害西米或者医生。

我也不认为苏菲最后那句“取掉她(西米)的眼珠”的台词会有损她的形象。苏菲从朴素的常识出发,浸润西方保守主义,其立场无可非议。因为,人类历史证明,对恶人的宽恕和纵容,往往是对好人的犯罪。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说,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善良,其次要诚实,再次是永远不要相互遗忘。当我们无法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时候,我们要有信仰!我们起码要独善其身,守护良知、守住底线,努力活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从容。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