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丨看展览 2021-01-18 14:20:30
故宫题材的纪录片,一如故宫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长盛不衰。2020年12月31日开播的《我在故宫六百年》,B站评分达到了9.9分。
这部片子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修缮技艺部、工程处、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宫人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再发现之旅。纪录片聚焦古建修缮保护,记录宫墙之内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也展现宫墙之外的人与这座城池发生奇妙的关联。
“丹宸永固”展厅里的人山人海 by雪色阡陌
“丹宸永固”,“丹”是故宫墙的红色,“宸”是深邃的宫殿。“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展览,很多很多人都为它跑到故宫排过长队。不知道是否有观众注意到,海报上部的紫微星和漫天星轨。
在古人心目中,距离北天极最近的恒星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仿佛是天上的君主,坐镇中央号令四方,日月星辰都是它忠实的臣民,围绕在它周围不停地旋转。
3000多年前,具有这一殊荣的就是“帝星”,古人以帝星为中心,为这位至高无上的天帝“建立”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紫微垣,这座虚拟的宫殿又称紫微宫、紫宫等。
紫微垣既是天帝的起居所,也是与近臣议事的地方。历代帝王强调其天子的身份,所以居所的命名也要效法于天,实现“天人合一”,称皇宫禁地为“紫禁”,明清故宫“紫禁城”的名字正是取自这中元北极紫微桓。
天上紫微垣,地上太和殿。海报上的日晷,是穿梭了600岁的时光,将天地相连。曾经见证着历史的紫禁城,也成为了我们眼中的历史。在这座神奇的、古老的宫殿中,有新的人,继续讲述着新的故事。
丹宸永固的秘密
在“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览时,观众可以在第一单元看到很多来自凤阳的建筑构件文物。这些建筑构件,看起来竟然比故宫的还要精美,做工更加精细。
仔细看过文物标签的观众,有些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紫禁城建成600年,会有来自凤阳这样一座小城市的文物呢?它和北京紫禁城营造又有什么关系?纪录片帮助大家解答了这个问题。
大多数时候,我们谈起明代宫城,都会想起南京和北京故宫。实际上,安徽凤阳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曾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营建明中都,它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并参考《宫室图》规划建设。
作为明初规划和营建的第一座都城,明《中都志》称它“规制之盛,实冠天下”,其建设体现了《考工记》中古代都城建设的设想,以对称为基本特点,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宫殿分列,繁华侈丽,午门须弥座和奉天殿石础的雕饰,在规制与奢华程度方面都超过北京故宫。
但这又是一座悲情的都城。洪武八年(1375),如此兴师动众的工程,大部分基建已经完工,有些宫殿甚至都可以入住了,竟然突然被朱元璋叫停,原因至今成谜。在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光环沦为“陪都”后,后世又先后经历李自成的纵火、清前期的降格、“破四旧”的洗礼,再加上风雨的侵蚀、岁月的变迁,明中都大部如今仅剩下断壁残垣。
时间在无形中流逝,建筑在有形中永恒。也正是凤阳中都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明初建筑工艺的最高标准,也找到了北京故宫营建的秘密。
有人说,故宫的房顶不长草,不落鸟。这都是传说而已,在纪录片中也为观众揭秘。在清代内务府档案就有记载,每年春秋二季,都需要组织专人飞檐走壁,清除瓦面的天敌——草本植物。琉璃瓦缝隙、碎瓦、腐木、沉积的土灰,都是植物生长的沃土。我们终于在纪录片中看到那些隐藏在故宫建筑背后的人们,他们在殿顶一棵棵地摘除地黄,这是他们当下的工作,也在他们为故宫保存下一个600年,担当的必不可少的责任。
在大展上,故宫各处建筑和布展的细节被展现出来。老师傅们的手上,带着岁月和长时间工作留下的痕迹。他们用耐心、细心,用专业知识和几十年如一日积累下来的经验,做出一套养心殿明瓦的模型,绘就一张精美艳丽的贴金彩画,清洗干净一块进口的陶瓷。如纪录片中所说,仅仅清洁材料一项,大概就要学一年;仅仅长春宫游廊上的一段彩画,两位彩画专家用传统工艺,整整花了9天时间才临摹出来……这座宫城,正是有了一位位背后的“匠人”,它才能走过六百年风雨,丹宸永固。
小编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午门布展,这些文物不是用人力从旁边的台阶搬上去的,而是在吊车的帮助下,直接“飞”到了展厅里啊。
养心殿是如何“养”成的
有些秘密,只有拆开外表才能发现。修缮工作人员发现,有人竟然敢在万岁爷头上搞小动作:后殿作为皇帝的卧室,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工程标准完成建造,屋脊上少了一根扶脊木,所有椽子都是简易地用钉子钉在了横梁上。
十多万块瓦片,一万多片有铭文。这些铭文,证实了瓦片的来源和烧造时期。也正是这次大修,才让工作人员了解到这座宫殿建造的另一些历史:太上皇乾隆退位,嘉庆帝登基。实际上乾隆帝退位不放权,仍旧掌握实权直到去世。这些瓦片,忠实记录了嘉庆这位40岁的皇帝在掌握实权,惩治和珅后的志得意满。当年,他迫不及待地给养心殿旧貌换新颜。
为了给下一个一百年大修保留更多的故宫原建筑信息和附着在上面的历史信息,工作人员们想尽办法。不仅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故宫人为已经糟朽的木材把脉,现代科技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古建筑保护和修缮之中。看到故宫人因为拓印下一块墙砖铭文而绽放的笑容,我们也能被这温情和虔诚感染。没有城池能离开人存在,在故宫,既是草木砖石,雕梁画栋,更是一代代故宫人的坚守与传承。
有些历史秘密,隐藏在建筑的细节中,而有些秘密,被人无意中扔在了角落。2019年1月,养心殿西配殿的透风砖里,发现了百年前的戏折子。也许当年,有个太监随手将它塞进了透风砖的孔洞里,它却如漂流瓶一般,为百年后的我们,了解故宫当年的娱乐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故宫人也总能在隐秘的角落找到故宫里独有的乐趣,让人感受到别样的欢乐。裹着麻布的脊兽,头部可以转动的骑凤仙人,竟然穿越600年的古风次元,变身当代网红,萌趣十足。
有人说故宫的夜晚,神秘莫测,可能会遇到来自于清代的“灵魂”。其实故宫的夜可能比白天还要繁忙,因为所有的运输,工程渣土、水、食物、展品……全部指着晚上完成。午门开,游客来,新的一天开始,前一晚的忙碌,只留下出入门记录表上的一条普通信息而已。
紫禁城“整容”技术:岁修保养
一块地砖,如何合适地放置在它的位置,也有着细微的技艺奥秘,尺寸量不准不行,泥放多放少不行,打的力道重了轻了也有差别。
每一年,故宫都有那么一批人,默默地完成着故宫的“整容”工作,保证这片宫城的牢固和美观。岁修保养,靠的是物与人的无尽轮替。它让古老的宫殿,在未来的六百年,接续青春;也让匠作的技艺,代代流传不息。
这一集中,讲述着一群年轻人的故宫守护故事。故宫博物院的培训计划,让他们有机会拜师学艺,成为八大作的学徒,一步步摸索,一招招学,磨练着匠心和匠艺。
承乾宫的屋顶彩画,可能已经有320岁的高龄。一群年轻人,屏气凝神、全神贯注,一寸寸的清理、修复、复原它,让它焕发新生,重新装点到宫殿的屋顶。
在纪录片中,看似简单的套灰抹墙,在故宫这座大文物上也得依靠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艺,才能保证修缮好的墙体平整如新。
从猪皮等动物性粘合剂到现代新型化学黏合材料,它们也见证了故宫一次次的修复,也记载着修复的工艺和修复过程。纪录片中,故宫人还揭秘了一种可以“反悔”的黏合材料B-72,让神秘、看似高深的修复工作,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
彩画的原材料、原工艺临摹,修复过程的详细记录,监测、调研数据的严谨收集……每一件看似普通而重复的工作,其实都在为故宫下一个六百年做着准备,为后来者保留了宝贵的修复信息。他们的工作,普通到只是百工中的一种;他们的工作,又不普通,因为每一个动作都关乎着这片文化遗产的未来。
人是活的,建筑也是活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故宫人和故宫的建筑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一起谱写这座宫城的新故事。
故宫,北京城600年不变的中心,宫殿,近乎永恒的屹立。时光送走了风起云涌的大历史,却始终眷恋着温情的紫禁城。600年前,紫禁城在北京落成。60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人逝去了,总有宫殿还在,宫殿老了,总有新人来。
特别喜欢这一集的快结束时,彩画专家乔建军的一段视频。他手里拿着奉先殿描出来的彩画拓样,走的大步流星,满脸的笑就像是个拿到玩具的孩子。他说:“它那个大气……老手艺人的精华体现出来了……我觉得干这个活儿特别有意义。”他还说:“我不是因为录像才高兴,我是因为画着这个了!”
他的话,正是每一个故宫人,每一个爱故宫的人发自内心的表白。朽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对宫殿建筑之美的无穷热爱。
故宫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处遗址,都不是一个单纯的时代,它都是历史的集合。故宫里的人,在岁月流转里里修复故宫、陪伴故宫。从2021年开始,让我们期待故宫的下一个六百年吧!
观看地址
参考资料:
徐刚、王燕平:《星空帝国——中国古代星宿揭秘》
王剑英:《明中都》
责编:刘瀚潞
来源:博物馆丨看展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