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30 08:55:39
“当年,红军长征路过我们新村,就是踩着这些门板过了钟水河,这一块块门板就是一本本活的历史书。”12月26日晚,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文化活动中心,红色志愿小分队成员李志坚用智慧党建显示终端播放微党课视频《一块门板》,为村民讲红军长征的故事,受到村民称赞。这是该县组织红色志愿小分队开展“红色教育在永州”学习活动的一个缩影。
蓝山县大力推进“红色教育在永州”学习活动,通过建设红色阵地,组织红色志愿小分队宣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名片,推动红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建强红色阵地
仲冬时节,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钟水河畔的中国工农红军曾经渡过的渡口,一群游客在标有红军长征路线方位图的栈道上边徒步边录制抖音短视频,体验重走长征路。
1934年8月、11月,红六军团、红三军团、红一军团先后过境蓝山县土市新村渡口,村民拆下家中的门板搭设浮桥帮助红军渡河,书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情,新村渡口被人们称为“红军渡”。2015年以来,该县整合资金1000万元重修新村“红军渡”、红六军团指挥部旧址、红军首长临时住所等,建设红色阵地,打造党性教育基地,并组织党员干部重温红军长征精神,接受思想洗礼。如今,焕然一新的“红军渡”已成为游客争先“打卡”的红色新地标。
“我们利用红色阵地开展红色教育,村民的法治意识增强了,心更齐了,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土市镇党委书记唐建伟介绍,新村党支部组织红色志愿小分队线上线下宣讲红色文化故事,带火了村里的红色旅游产业。目前,新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乡村振兴铺开了崭新画卷。
保护红色遗址,刻不容缓。近年来,蓝山县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对塔下寺烈士墓、新村红色遗址、楠市红军标语墙等进行修缮,新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和红军长征博物馆,构建红色阵地矩阵,推动红色教育。红色阵地引来游客如潮,推动了红色旅游发展,土市新村、塔下寺、云冰山五号哨所等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受到游客青睐。
该县还整合“智慧蓝山”、远程教育、“一门式”服务等资源,建成集党建管理、远程办公、视频会议于一体的“智慧党建”平台,把业务管理、学习培训、信息服务、资讯交流、调度监督等功能搬到网上,推动党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工作效率大幅提升。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该县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向党员点对点发送防疫知识短信10万多条,组织党员志愿者远程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并对“一门式”服务操作员进行远程在线培训,推动党建工作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目前,该县“智慧党建”平台已覆盖全县14个乡镇、223个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注册率达90%以上,成为该县联系党员的网络红色阵地、服务群众的网络红色窗口、学习培训的网络知识平台。
传承红色文化
“看,我们村上学习强国了!”在蓝山县土市镇新村,党支部书记李祖多在“学习强国”上点开微党课视频《一块门板》,兴奋地告诉村里的乡亲。
前不久,李祖多和乡亲们一起参加了县委组织部根据新村“红军渡”的真实故事制作的视频微党课《一块门板》拍摄,网上反响热烈。接着,县里一鼓作气又拍摄了《一担箩筐》《一个宗祠》两个视频微党课,李祖多和乡亲们每天冒着严寒早早起床参加拍摄,传承红色文化。村党支部还收集红军长征时留下的水壶、水杯、马灯、大刀等红色物件,开办红军长征博物馆,供游人参观,体验红色文化。
新村“红军渡”作为蓝山县一张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近年来知名度不断提升。县委组织部和党校根据红军长征在蓝山的真实故事联合开发了《长征精神 永放光芒》《一块门板的故事》等6堂精品党课,并拍摄了3堂视频微党课,将课堂教学、现场体验教学和线上教学有机结合,把党性、党史、党风、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融进课堂,让全县近2万名党员干部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
“翻开这本书,红军在蓝山的故事便一目了然,对我们研究蓝山的红色文化、讲好蓝山红色故事有很大帮助。”红色文化爱好者刘健鹏手捧红色旅游文化丛书《红军长征在蓝山》,爱不释手。
近年来,蓝山县组织专家深入一线调研、采访蓝山红色遗址,历时两年编写了近20万字的《红军长征在蓝山》一书,一经印刷就被红色文化爱好者争先传阅、收藏。该县还组织专家采访蓝山抗日老兵及其后代,编写了《蓝山抗日英雄谱》。结合校本德育课“美心课”,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制作红色文化课件,将红色教育列入全县中小学校课程教学。成立红色志愿小分队,通过播放微视频、表演文艺节目、举行红色故事汇、录制抖音等方式向村民宣讲红色故事。组织党史专家和红色文化爱好者走进企业、医院、机关、学校、党校等地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推动红色教育“六进”,让红色文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020年,该县结合各类党员、干部培训开设红色党课200多期,参学人员达1万余人次,红色教育实现规模化、常态化。
铸牢红色之魂
“村里要彻底摆脱贫困,还得多发展扶贫产业。”仲冬时节,蓝山县毛俊镇双河村,镇人大主席廖雪飞住进村,围着炉火与村支两委干部商量新一年的增收计划,描绘乡村振兴蓝图。
2020年,经廖雪飞牵线搭桥,省级深度贫困村双河村引进土鸡养殖项目,通过卖土鸡和土鸡蛋,村集体年底增收10余万元,脱贫攻坚迈出了新路子。综合分析市场行情后,廖雪飞建议党员干部在继续管护好中药材和猕猴桃基地的同时,组织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姜种植,拓宽增收门路,得到干部群众一致赞同。
近年来,蓝山县创新实施“2468”干部住村制度,即县处级干部每月住村2天、正科级干部住村4天、乡镇党委书记住村6天、乡镇干部住村8天,引导党员干部住农家、解难题,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铸牢红色之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进最偏远、最艰苦的深度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宣传党的政策,听取群众诉求,推动解决一批“老大难”问题。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脱贫攻坚重点村、难点村,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帮民富、解民忧,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用心用情服务群众,当好政策理论宣讲员、基层党建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脱贫攻坚战斗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科学发展引领员。三蓝大地,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民情、助发展、拔穷根蔚然成风。
该县2000多名党员干部住村服务群众,践行红色使命。2020年,该县党员干部为群众开展扶贫培训300余场次,培训群众6000多户,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建立和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361个,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目前,该县6760户贫困户27571人已全部脱贫。
蓝山县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设立中国工农红军新村渡口管理所,建设一批乡村红色文化博物馆,申报一批红色美丽村庄,编写红色教育系列丛书,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杨雄春 余席富 骆彪 李金发)
责编:杨永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