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04 15:15:47

李汉军

在林业部门工作的几年中,我走了许多湘潭境内的山山水水,到过湘潭屋脊的褒忠山,却未曾到过昌山之巅。2016年和友人准备登昌山,到达昌山底下的铜梁水库,突逢大雨而折返。之后局工会组织活动走"湘军古道"到达顶峰村,与昌山隔山相望,算是初见真容了。

据考证:湘潭的山脉分三支,东南支从衡山北延入境湘潭县,中央支由双峰九峰山经白石峰入湘潭县境,西北支由双峰入湘乡南部天门大山。昌山属中央支,由南往北有昌山、铜梁山、丫枝岭、荆紫峰等,昌山座落在湘潭县西南边陲石鼓镇与双峰县蒋市镇街镇交界处,周回20公里,海拔755.1米,是湘潭县最高峰。

初冬的一个周末,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几位友人相邀登昌山,遂了自己的一个夙愿。这次进山的方案属直插主题,去年修通了从石鼓镇到达顶峰村的水泥山路,我们开车直达到达顶峰村,以顶峰村作为大本营登昌山,既可减少旅途的劳顿,又可信步而行,饱览昌山的美景。

昌山之美,恰如其名。我们一行沿山间小道蜿蜒前行,目的地是主峰锦鳌峰。回想起来,我觉得昌山有"四奇"。一奇是油茶,沿着铺满鲜花小径上山的感觉浪漫而惬意,那是山上油茶花落英的铺垫,昌山的油茶林是我看到过的树龄最长、群落最大、长势尚佳的一个群落,碗口粗的油茶树比比皆是,我目测应该还是人民公社时期的产物,油茶树尤其喜光,虽看不到近期抚育的痕迹,看附近并无其他如马尾松等高大乔木 ,地势又高,客观上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二奇是杜鹃,在到达顶峰的路途中,有相当一部分路程属羊肠小道,长年的风吹雨打而不崩塌,满山遍野杜鹃花扎根泥土而发挥的水土保持作用功不可没,山上的杜鹃花在湘潭俗称为映山红,初冬的暖阳激发了春的萌动,我们在山上竟然看到了春天才开放的映山红。我想到了我小时候读的一篇课文,毛岸青、邵华写的一篇怀念毛泽东主席的文章——《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感动于我们湘潭的这片热土,无数革命先烈为新中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博大情怀。三奇是竹海,通往主峰的路,有一截是在竹林小道中穿行。昌山的竹不似湘潭其他山上的竹,感觉有些瘦小,但密度较大,密密麻麻,我感受到它们生命力的顽强。我了解到可能与昌山石漠化的程度有关,山的表土比较薄,到了娄底、邵阳,山的石漠化程度更加明显。四奇是芦苇,快到峰顶时,一丛丛芦苇印入眼帘,在蓝天下迎风招展,摇旗呐喊一般。平时的感觉芦苇喜欢择水而生,这种长在山顶的着实让人感到惊奇而壮观。南朝时期达摩祖师一苇渡江离开建康(南京)到江北传播佛学,山下的"湘军古道"则见证了湘军攻克天京(南京)后,沿长江而上,经湘江、涓水荣归故里。五十分钟的山路,到达锦鳌峰,一座石头垒成的小庙,书"仙女峰"三字,这便是昌山之巅了。一山跨两市,分别为娄底和湘潭。站在山顶眺望,群山环绕,满眼绿意,远处的村落,依稀可见。在云卷云舒中感受到了一种淡泊和宁静,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作者系湘潭市环保局局长)

责编:戴贤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