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盖房哪个更挣钱?

  潇湘晨报   2020-12-17 10:41:04

养猪盖房哪个更挣钱

多家房企进军养猪战场,科技公司进军房地产

听说过歌手跨界演戏、主持人跨界唱歌,听说过房企跨界养猪,科技公司跨界买地吗?

房企跨界养猪,动作还挺大。不仅有万科、万达、碧桂园等加入,甚至还招聘猪场总经理、兽医等职位。

不过,毕竟一头猪等于2瓶茅台酒的利润,也是在情理之中。

科技公司也不甘落后,自己开始盖起了房子,但不一定是给其他人住,可能是给自己住的,毕竟大洋彼岸的人也跟我们有着同样的烦恼——买房难。

能不能住上科技公司盖的房不知道,已经在期待房企养的猪了。

本报记者罗雅琪长沙报道

这两天,有两则很有意思的新闻。一则是,最近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说:“当下房地产转行做养猪的,我们简单地算了一下全国有超过1000家。”

另一则是,今年,Facebook、苹果、微软,以及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五大科技公司所占据的空间(包括租赁和持有)增长了四分之一,这也是近十年来的最快增长。

除传统的租赁之外,科技巨头们还在利用大量现金准备“抢购房地产”。这两则新闻让房企和科技巨头看上去是那么“不务正业”,但还是大胆设想一下,未来我们难道要吃房企养的猪,买科技巨头的房?

无论如何这两则新闻都让人有些惊讶:难道卖猪比卖房挣钱?那为什么科技巨头还来买楼圈地?

众多房企拥抱“二师兄”

首先,我们要先认识下国内目前生猪养殖业的三巨头。一个是第一则新闻的主人公新希望,另外两个是牧原和温氏。

根据牧原股份三季报计算,牧原每头猪的利润超过1700元,不少股民笑称“一头猪等于2瓶茅台酒的利润”。

股民的计算公式是,市场上一瓶1499元的飞天茅台,其利润占比为49.1%,也就是736元,一头猪利润等于2.3瓶茅台利润。

所以说,养猪还挺赚钱的。今年6月发布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牧原股份实控人秦英林家族以2416亿元的财富值位列榜单第5名,超过众多房地产、互联网大佬。

再来对比一下利润。先前提到的新希望,其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猪产业实现营收近7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61%;实现毛利润29.6亿元(毛利率约43%),增幅为708.11%。

再来看看地产龙头万科,上半年集团房地产开发及相关资产经营业务的结算毛利率为24.1%,较2019年同期下降4.2个百分点。

43%和24.1%,这么一看,众多房企拥抱“二师兄”,理由还是挺充分的。

从公开信息上可以看到:早在2014年,万达就宣布要在贵州投资10亿元,养30万头猪,用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后因各种原因无奈放弃。

2016年,地点也在贵州,恒大宣布要投资3亿元,援建110多个养猪农牧基地。

2018年,碧桂园加入养猪行业,当年5月发布养猪事业部负责人招聘信息,同年6月,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

万科也于今年正式杀入养猪战场,3月份成立食品事业部,布局生猪养殖,5月就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猪场“招募令”。

养猪的醉翁之意在“地”

挣钱是一方面的,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在于,生猪养殖土地政策的放宽。

去年9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保障生猪养殖用地有关问题的通知》,这个通知就落实和完善生猪养殖用地提出了三条措施。

第一,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二,增加附属设施用地规模,取消15亩上限规定,保障生猪养殖生产的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用地需要。

第三,是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安排生猪养殖生产。

多数公开报道的解读认为,养猪拿地一定程度上是开了“绿色通道”。因为,生猪养殖设施用地可由养殖场(户)与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协商并签订用地协议的方式获得用地。

虽然养猪拿到的地还是农业用地,并不能直接用于建设用地,但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也开了口子,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从这个角度说,房地产企业通过投资养猪变相“圈地”“囤地”,最后进行房地产开发,还是有操作空间的。

科技巨头正在买楼圈地

房企投资养猪是为了“圈地”尚且只是一种可能性,但科技巨头的“圈地”已经是现实。

房地产信息研究公司CoStarGroup的数据显示,美国科技行业最大的五家房地产所有者是亚马逊、Facebook、苹果、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微软,它们总共占据了约5.89亿平方英尺(合5472万平方米)的美国房地产。这个数据,比纽约市所有的写字楼空间还大,相当于大约220栋帝国大厦。

你可能有些疑惑,为啥这些有头有脸的互联网公司要进军房地产,甚至自己盖起了房子。

事实上,这也是因为买房难。美国硅谷的房价居高不下,就连很多在科技公司工作的“高收入”人群都难以承受。

根据硅谷指数,2018年硅谷地区的家庭收入中位数约为12.6万美元,但根据Compass的数据,2018年旧金山独栋房屋的房价中位数是160万美元。不吃不喝起码得12年,吃吃喝喝可能就到25年了。就连租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间40余平方米的集中式租赁住房,类似于国内集中式长租公寓,每个月租金是16361元人民币。

为防止人才流失,Facebook、谷歌等硅谷科技巨头已计划出资建设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帮助公司员工解决“住房难”问题。不仅如此,多数科技巨头的项目甚至不仅是针对自家员工的福利房。

谷歌在去年6月份宣布投资10亿美元,在大湾区建设20000套住宅;Facebook也在硅谷投入1800多万美元用于经济适用和多用途住房建设。

另外,去年7月,谷歌宣布已与澳大利亚建筑巨头联实集团合作开发美国硅谷价值150亿美元的社区房地产。

联实集团你可能没听过,但它开发过的项目你绝对耳熟能详:悉尼歌剧院、台北101大厦、吉隆坡双子塔以及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命名的特朗普大厦。

未来

能不能住上科技巨头的房仍未知

同样的故事在国内会不会发生还不知道,但有一个现实是,国内的BAT巨头正成为土地市场上的新力量。

近两年拿地最多的为腾讯,涉及资金91.2亿元,其中2019年11月29日腾讯科技以85.2亿元的价格竞得深圳A002-0076工业宗地,这也是近几年高科技企业在公开土地市场上出现的较高投资。除了腾讯,京东近两年在拿地上的投资额也达到了82亿元,此外华为、美团、字节跳动的拿地额均超60亿元。

克而瑞地产研究称,近几年高科技公司虽然拿地规模相对较大,但大部分拿地用途仍是以自身发展需要为主,例如,置办总部或产业园,满足企业办公需求,设立人才公寓,稳定团队利于发展,而非真正进入到房地产开发领域。

不过,还需要注意到的是,近日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称,互联网科技巨头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纷纷开始探索智慧建筑与房地产大数据服务。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入局也加剧了房地产科技领域的竞争。

所以说,能不能住上科技巨头的房还是未知之数。

记者:罗雅琪

责编:张云龙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