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湖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专家学者这般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1-09 08:21:28

导读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湖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深化“五个着力”加快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李立清 孔雨欢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湖南高质量发展、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必由之路、潜力所在,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

湖南要取得更多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效,必须深刻认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时代内涵和湖湘特色,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要红利、要活力,以政策创新破解体制机制瓶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切实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近年来,湖南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绩,小农户农业高度发展,粮食供给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农业蓬勃发展,但还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着力予以破解——

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扛稳粮食安全基础上,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精细农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质;二是建设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农业“百千万”工程和“六大强农”行动升级版,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美丽宜居乡村,下大气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湖南着力创新思路,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水平,构建政府主导、村组组织、农民主体、社会支持的共建共享格局,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也存在部分乡镇整治标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建立健全等问题,需要着力改进——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统筹推进长江岸线治污、治岸、治渔,持续推进湘江、洞庭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二是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是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农民幸福生活,多措并举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近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但仍存在乡村空心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亟待破解——

一是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优化“一县一特”“一特一片”布局,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二是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加强妇女技能培训,支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家庭手工业,加大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实施力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着力培养和留住一批有现代素质的农民;三是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等举措防止脱贫人口返贫。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乡村善治格局,推动乡村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当前,湖南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城镇化步调 加快,乡村治理结构面临重组,中华传统乡风和道德文明受到多元利益主体不同诉求冲击,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亟需多管齐下,稳步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切实加强乡镇党委思想、作风、能力建设。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二是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依法开展村民自治实践,推进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加强农村法律服务供给。通过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德治建设路径;三是健全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村务监督机构,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城乡融合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资源要素合理配置

从当前我省城乡发展对比看,由于城乡要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发展缺乏要素支撑,部分环节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制度短板,亟需优化改进——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突出湖湘特色、地域特点和传统保护。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二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逐步统一,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残疾人康复和供养托养设施建设;三是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加大“三农”金融产品创新和重点领域信贷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端牢“中国饭碗”为粮食安全贡献湖南力量

胡扬名 黄如意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全面科学认识粮食安全问题,为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是湖南作为“九州粮仓”的重要职责。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7月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19 年全球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 8.9%,预计到2020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将使饥饿人数新增8300万人至1.32亿人,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湖广熟,天下足”,湖南历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从“全国一盘棋”高度考虑粮食供需问题,给我省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关乎我省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主要为:一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质量偏低。据2014年公布的土地调查数据,湖南人均耕地仅0.9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52亩)的2/3。全省2/3耕地土壤不同程度酸化,2/3水田是中低产田;二是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截至2018年,湖南外出务工人数525万左右,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三是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尽管我省有较多涉农科教单位和涉农企业,但受地理环境约束、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等众多因素影响,我省80% 以上农户、70% 以上耕地仍属于“小而散”经营模式,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科技化水平不高。种植成本居高不下拉低了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也给农业集约化经营带来阻碍。

鉴于此,应深入贯彻落实确保湖南粮食安全的各项重要决策——

守住耕地红线,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 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强化《湖南省“十三五”国土资源发展规划》对于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土地面积的要求,严守耕地红线;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于破坏耕地、非法征用耕地、擅自将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等违规行为依法惩处;加大对荒芜地、贫瘠地改造开发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产出效率。

深化改革,推动粮食治理体系现代化。推进粮食储备和安全管理制度改革,重点加快“一市一中心,一县一骨干和若干一线收纳库”的现代粮食收储体系建设;广泛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要求,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共联互通的智能化、精准化、全面化粮食储备和监管体系;以湖南金霞粮食物流园为中心,以岳阳、衡阳、郴州、永州、常德、益阳、怀化多个区域性物流园为节点,以县级骨干粮库为补充,构建湖南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江湖联运、铁水联运无缝链接的综合物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

充分利用地区比较优势,打造特色粮食粮油品牌。 着力培育区域粮食公用品牌和主导特色产业品牌。湖南是鱼米之乡,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的 13.2%,全国60% 米线原料由湖南提供,因此应在重点打造“洞庭香米”“湖南菜籽油”两大省级公共品牌基础上,对照全省“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每年从13个特色粮食产业中重点选择不少于一个产业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继续加大“好粮油计划”“粮油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发挥“环洞庭湖稻米联盟”“湖南省植物油联盟”等组织作用,打造粮食生产“湘品出湘”“湘品出境”区域品牌工程,并利用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向全国营销和全面推广,提高“湘字号”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短时间内打造一批与汝城朝天椒、常德香米、邵阳茶油并行的特色明显、全国知名的粮油品牌,切实把粮食品牌建设转换为现实经济效益。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湖南粮食生产全过程。应以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大技术、大市场、大农业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引领湖南粮食生产全过程,为湖南粮食安全保驾护航。一是贯彻大技术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湖南在农业耕作、栽培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加快推进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耕作方法的科技创新,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测土配方施肥、集约采光技术等行动;二是贯彻大生态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优质绿色农业生态环境,做好耕地、水资源的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为绿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提供政策、资金支持;三是贯彻大市场发展理念。在开拓国内新兴市场、稳固稻谷产量全国首位的同时,鼓励支持省内涉农企业融入国际粮食市场,通过合作种植、联合开发、股权并购等多种方式与国际粮企合作,实现粮食生产经营的内外贸互补平衡。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李燕凌 高猛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考察期间,非常关注乡村治理和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情况,强调“基层公共服务关键看实效,要提高针对性,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把村为民服务中心作为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阵地建设好,完善充实服务事项,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要求“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调谋求“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为通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集中力量办成了很多顺民心惠民生的事,解决了大量农民牵肠挂肚的问题,全省“三农”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存在短板和弱项。比如我省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面临较大压力,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3920元,城镇化率为57.22%,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要素配置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和质量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亟待破解。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

公共服务具有满足公共需要、保障公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社会福利的社会效益和政治效能。

多年来,湖南农业大学课题组运用计量模型,跟踪研究、实证分析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发现农村公共教育、科技服务以及电力、水利、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具有显著影响。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有助于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至关重要,也是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当前,我省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政府兜底、市场参与、社会协同,更加突出“公平为先”“质量为要”“城乡协调”“供需匹配”取向,适时适当拓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内容;持续探索优化公私合作供给、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快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覆盖、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保障应担尽担,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完善质量制度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六位一体”建设;健全包括“质量标准——质量执行——质量激励——质量监督——质量评价——质量改进”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管理链条,强化农民满意度测评在农村公共服务质量评判中的应用及其指标权重。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精准性实效性重在“整全赋能”

长期以来,公共服务理论和实践都更多强调效率(单位投入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精准有效性(即产出与需求的匹配度)。供需信息不对称,服务人才不足、能力不强,政社协同不够,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精准有效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应大力实施“整全赋能”策略,即强化整体性治理、全要素赋能,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精准性和实效性——

一是“人才赋能”。创新和完善乡村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重点培养壮大“土专家”“田秀才”队伍,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农村电子商务培训计划,公费招收培养农村教师,着力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

二是“技术赋能”。当前,《湖南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已编制出台,我省花垣县、邵阳大祥区、双牌县、韶山市等4个县市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应以此为契机,以点带面推动全省“数字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IPv6部署建设,完善域名根镜像服务器和国家顶级域名解析节点建设布局;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破解“数字鸿沟”“数据壁垒”“数据烟囱”,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村民少跑腿”。可借鉴推广浏阳高坪镇“智慧高坪”、益阳资阳区长春镇紫薇村“紫薇云”等通过智慧治理平台预约办事、家政服务等方式,打通联系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探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方式,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安全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赋能”。

三是“还权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民主体性”原则,主动创造条件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之中。比如可结合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三湘e监督”平台,全面及时公开村情民事,通过实时投票、点赞等形式,请村民参与村级重大公共事务、热点问题的事前意见征求、事中进展监督、事后实效评议,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的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全民治理。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以高质量人才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符少辉 严小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是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应更好发挥人才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育才、引才、用才、爱才”上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健全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做大农业高质量发展“蓄智池”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湖南应进一步谋篇布局,着力提升高素质“三农”人才资源储备总体水平。

一是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涉农高校建设。加强涉农高校建设,提升涉农专业水平,加强农学学科与非农学学科的融合;建立“校农”协同育人机制,提升高校特色学科与农业发展重点需求的匹配程度;引导青年学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培养造就一批兼具社会担当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农业人才。

二是在人才工程中强化“三农”人才培育。通过“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遴选培养一批能到农村发挥先导性和示范性作用的“三农”人才,支持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技术服务和知识培训,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在基层打造本土农业人才“孵化园”。加强实用型、本土化人才培育力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强化政策解读、市场识别、生产技能、产品商品化等方面培训,让更多农业职业经理人、名家名匠、返乡创新创业者成长为现代农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愿留守。

完善多方位人才引进政策,形成农业高精尖人才“聚集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湖南应以更加积极、开放、有效、长效的政策引进优秀人才从事农业生产发展,让农村也成为高端人才聚集地,发挥其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一是大力推进“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实施。持续释放利好政策,以更优环境、更大诚意吸引人才到农村,尤其要大力引进“高精尖缺”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储蓄动能。

二是要因地制宜制定“三农”人才引进计划。细化人才培养激励政策,防止外来人才“水土不服”,特别要吸收并留住紧缺急需人才,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和紧缺人才的支撑作用。

三是引进顶尖专家组成顾问团。建立“组团下乡”“问诊把脉”常态机制,让拔尖人才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实践。

构建多维度人尽其才格局,激活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源”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培育和引进人才,目的是为了使用人才,我省应立足农业发展实际,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助推“十四五”时期农业基础更加稳固。

一是发挥“领头雁”作用。鼓励返乡回村的“能干人”和下乡创业的“实干家”传播新技术新理念,让农村实用人才快速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引领群众共同致富。

二是提升“团队作战”能力。注重人才实践的联动性,构建人才智力帮扶协作机制,避免优秀人才在农业实践中“单兵作战”。比如开展现代农业服务时,应联合各类人才在技术指导、产业经营、品牌建设等领域共同发力,形成综合效应。

三是树立精准用才理念。充分了解人才技术特长、事业规划、发展方向、理想期待,将各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统筹匹配,积极为农业人才搭建舞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四是完善弹性用人机制。进一步落实《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实施方案》,支持基层灵活运用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技术入股、远程农业等多种形式柔性引才用才,增添农业发展实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深度推进乡村振兴。

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氛围,涵养农业可持续发展“好生态”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三农”人才提供良好发展条件和展示平台。

一是发挥政策推动力。落实好《湖南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在编制保障、职称评定、待遇补贴、晋升通道等方面积极为各类人才松绑,营造良好政策环境,让人才迸发出干事创业的活力。

二是发挥乡情感召力。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感召和凝聚各方人才“上山下乡”,邀请其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增强其对农村事务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激发其回馈现代农业发展的热情。

三是发挥项目带动力。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引导能人贤人以领办、创办、承包、租赁等多种经营方式参与到农业发展产业链,实现共赢多赢。

四是发挥舆论引导力。积极挖掘选树农业人才典型,讲好科技兴农精彩故事,营造全社会关爱农业人才、助力“三农”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11月9日06版)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