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语称土家织锦为“西兰卡普”,是指土家姑娘出嫁时打的花铺盖,亦称土锦。《龙山县志》谓当地土锦为“绩五色线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粹,原生地主要产于湘西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县一带的土家族集聚区。
◎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刘代娥家庭“西兰卡普”作坊
“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原始编织工艺,相传起于古代巴人时期,成型以来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采用“通经断纬”的挖花技艺,分为“对斜”平纹素色系列和“上下斜”斜纹彩色系列两大流派。“西兰卡普”用古老的纯木质腰式斜织机及挑花刀(竹、牛骨制成)织造,工艺流程有纺捻线、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捡综、翻篙、捡花、捆杆上机、织布、挑织等十二道工序,并以“反织法”挑织成图案花纹。“西兰卡普”作为土家女儿的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使用的摇篮被面、盖裙、背带等物,均由土家姑娘亲手织就。“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湛的编织技法,表现出土家姑娘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刘代娥,是国家级土家族织锦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出生于1955年,12岁起跟婆婆学习打“西兰卡普”。
◎ 国家级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刘代娥(右)得到政府扶持,在村里开办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
刘代娥传承制作的“48勾”、“岩墙花”、“粑粑架”、“龙凤呈祥”、“稻草人”等传统图案有200多种,自己创作的“五女图”、“土家女儿会”等现代图案有100多种。她的作品多幅被上海、湖北、贵州和省内张家界、韶山等地客商订货收购,均价3000多元一幅。最贵的一幅“月月红”传统图案,用天然植物染色的彩丝织成,花工12个,被上海九音文化有限公司花6800元买走。这些年,刘代娥家销土家织锦年毛收入有30多万元。
刘代娥的“西兰卡普”技艺已传承给其媳妇和女儿,现带有8个徒弟。龙山捞车河这一带兴盛时有300多人从事土家织锦。
叶水云,龙山苗儿滩叶家寨人,12岁师从其姑婆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学习土家织锦。经过多年的悉心历练,199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次年,又被文化部认定为“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国家级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叶水云到凤凰古城开了“水云织锦”店铺,她向游客介绍自己创作的作品
叶水云土家织锦有100多种图案,比较经典的明清图案有四十八钩、阳雀花、老鼠嫁女等20多种。织锦以丝、棉、麻为原料,用土红、靛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以五彩为花纬,用木织机手工挑织而成。用丝织成的明清图案织锦一幅可卖3000多元。
◎ 游客光顾店子选购,制品有销路,“西兰卡普”才能实现活态传承
出身于龙山县苗儿滩镇黎家寨的土家织锦民间工艺师黎秋梅,在龙山县城创办了“西兰卡普”织锦厂,厂里有大型斜织机6台,从业人员40多人,可承接大幅产品订货。
◎ 具有商业头脑和土家织锦技艺的黎秋梅,在龙山县城开办土家织锦加工厂,厂里可以承揽加工大幅土家织锦壁挂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玉翠(1911--1992年),龙山县土家族织锦工艺厂顾问,她9岁上机学织,一生从事土家织锦的传承和创新,其土家织锦作品《张家界》、《岳阳楼》等大型壁挂现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如今,湘西一些乡村土家女儿出嫁,“订婚”、“哭嫁”、“拜堂”等传统习俗仍旧进行,但出嫁前打花铺盖已不时兴。土家织锦作为优秀的民间工艺传承下来,收购土家织锦的多为民间工艺爱好者、文化传承机构、文旅企业等,多数“西兰卡普”制品成为土家文化爱好者欣赏、研究、收藏、送人的佳品。这些制品除用于收藏和悬挂外,还用于土家人的衣裙、头饰、背带、提背包等多种装饰。特别是明清时期留存下来的手工“西兰卡普”珍品,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 土家新娘由哥哥或堂哥背至堂屋后,撒筷子以示多子多福的祝福
作者:武吉海
责编:周梦菡
来源:湖南省摄影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