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赫山区:让教育扶贫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14 21:20:51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讯(通讯员 贺创书)“学校要把教育希望的种子撒播得更远一些,让城乡的孩子共享现代教育的‘福利’,充分展开理想的翅膀!”2020年4月13日,益阳市委书记瞿海实地参观了赫山区梓山湖学校城乡网络互动课堂,高度肯定该校与时俱进、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赫山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为指导思想,围绕“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宗旨,抓项目促建设,抓应用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2019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区、全省首批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与应用实验区之一。

加大投入 赫山教育搭上信息化高速列车

自2017年起,赫山区就制定并出台了《赫山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和配套细则,成立了以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股室、二级机构共同参与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各学校也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信息化管理员,具体负责学校设备管理、维护和与上级部门的联络工作。全区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通力协作,合力推进的保障机制。



益阳市委书记瞿海调研梓山湖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赫山区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专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按计划完成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和农村网络联校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区各中小学、公办幼儿园的教育城域网,实现乡村校园有线、无线全覆盖;配备“班班通”设备1832套,覆盖全区中小学所有班级;建立了梓山湖-新市渡、沧水铺镇、益师附小等8个网络联校,覆盖全区36所中小学校;完成区级教育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城乡、校际优质资源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沧水铺镇5G小镇同步课堂项目已完成建设,逸夫学校、花亭子学校、沧水铺镇中心学校将通过华为的5G技术实现同步课堂。

对此,赫山区新市渡镇新凤学校的胡悠然老师很有感触,学校在暑假装备了信息化设备,农村学校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落后教学模式彻底得到改变,教学课件的广泛使用,使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加强培训 教育信息化促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2017年秋季开学在即,来自赫山区各中小学校的180多名教师齐聚龙洲小学,参加全区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培训会议。培训讲师为教师们解读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向大家介绍了包括鼠标、键盘的操作、桌面工具等新装备的使用,为教师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来自赫山区八字哨镇新兴学校的杨瑶老师听的特别认真,因为她回去后还将给同校的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培训。“有了这个‘电子白板’,我可以几秒钟画出标准的几何图形,书写、擦除也特别方便。”“我最喜欢这个‘无尘教学设备’,以后就不用吸粉笔灰了。”课余时间,杨老师和同镇参加培训的老师们畅谈。还有“智能展台”“班级优化大师”等,这些都成为参与培训教师讨论的新名词。


梓山湖学校青年教师曹鑫怡指导VR体验课堂 “海底世界”


“我们将加大教师培训,提高应用水平。”赫山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只有从‘重建设’到‘重应用’,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真正的深度融合。”三年来,该区按照“分层培训、突出骨干、全员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先后开展了全区信息化管理员维护知识培训、全区新任教师信息化培训、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与教学应用培训,组织教师依托各级资源平台,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教育资源征集活动、班班通教学比武活动等网络教学教研活动,推动教师积极地进行网络备课、网络教研,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助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2018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线集体备课大赛,有8个团队获省特等奖、16个团队获省一等奖;2019年省青年教师片段教学大赛,3人获省“教学能手”称号;2019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6人获部优、47人获省优。泥江口镇樊家庙中学郑细英老师已经45岁,工作22年来,原来一直使用一支粉笔和一张黑板的教学模式,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后,被直观、形象、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吸引,坚持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当年参加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在线集合备课大赛获一等奖。

强化应用 “智慧教育”打造城乡同步课堂

2019年9月27日上午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赫山区梓山湖学校正与新市渡镇的三所偏远农村小学进行网络“直播”互动教学4所学校近百名孩子共上一趟音乐课。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孩子争着回答问题,气氛热烈。2020年5月27日,在5G小镇——沧水铺镇花亭子学校课堂屏幕里,可以看到河江湾学校、金凤山学校、逸夫学校的学生端坐在课桌前。这种新颖的“1+N”同步课堂授课模式,让远在乡镇的孩子们切身体验到了沉浸式教学的新鲜与奇妙。老师们通过大屏幕不仅照顾了面前的学生,还将远端学生融合到课堂中来……


在5G小镇——沧水铺镇的花亭子学校课堂屏幕里,可以看到河江湾学校、金凤山学校、逸夫学校的学生端坐在课桌前


近年来,赫山区依托梓山湖学校、龙洲小学、海棠学校、益阳师范附属小学、桃花仑小学、丁香小学、沧水铺镇花亭子学校等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学校录播系统,与农村中小学签订了“1+N”网络联盟学校的合作协议,在共同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开展校际教师同课异构活动。通过网络、现场交流多种形式搭建教学交流平台,发挥中心城区优质学校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校际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薄弱学校均衡发展。其中以梓山湖学校为主校,新市渡镇中心学校、新市渡镇新凤学校、新市渡镇田庄学校、新市渡镇欧公店学校为分校的网络联校获得了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十百千万”工程项目支持;沧水铺镇网络联校是全省首个基于5G技术的网络联校,正在积极申报省工信厅项目。

赫山区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刘义夫看来“同步课堂”这一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师资力量不均衡、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及音乐、美术、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实现远程师生间的实时互动,可以解决农村地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化。

从贫瘠的农村教学资源到网络“同步课堂”,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到生动的网络课堂……赫山区正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有限的资源下逐步搭建起了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扶贫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今后,赫山区将把信息化作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创新网络联校群建设和应用模式,以网络联校为载体,构建三个层面的同步教研体系,全面提升教学、教研和管理效率,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进一步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责编:谢扬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