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 | 石牌楼门一窥“金湘潭”往日的繁华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22 10:17:13

湘潭山连衡岳,水接潇湘,自古是湖南重要的商埠,素有“金湘潭”的美誉。纵观省内,鲜有如此众多省外商人群集之城市。

在湘潭市城区城正街便曾有一座闻名遐迩人近代建筑——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它为初来湘潭乍到的江西人提供住处,且是他们申辩不平、寻求帮助的去处,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

如今,这个宏大的会馆保存下来的遗迹只有两处:一为位于平政路上的石牌楼门,一为雨湖公园内的夕照亭。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湘潭江西会馆石牌楼门,带你一窥“金湘潭”往日的繁华。

最早湘潭县有十七八所江西会馆

在清代,湘潭只是一个县,属于长沙府。湘潭县水运条件极佳,湘江从南而来,到此水面宽阔,有深水港,在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买卖的时代,所有的“广货”都要越过南岭,然后走湘江水路,在湘潭这个码头分发;发源于湘中湘乡与邵阳交界的涟水,流经今天的涟源、双峰、湘乡和湘潭,汇入湘江,湘中腹地的货物都在湘潭的码头聚集,然后北上洞庭。湘潭县在清朝“富甲全省”, “赋税倍于列县”。湘潭人王闿运自夸为“天下第一壮县”。

这样的一个好码头,聚集了不少江西商人。清康熙、乾隆年间,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江西有些地方因土地贫脊,农业歉收,不少人弃农从商,如临江、丰城、清江等地的人,常肩挑贩运药材往返湘潭。

有商人便有了会馆。会馆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来自一个地区的经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协调业务,联络感情,以应付同行竞争,需要经常集会、议事、宴饮,于是会馆应运而生。万寿宫则为初来乍到的江西人提供住处,且是他们申辩不平、寻求帮助的去处,相当于现在的行业协会。

据传闻,最早湘潭县有十七八所江西会馆,县城有,每个乡都有,有的乡还有两到三个江西会馆。可想而知有多少江西商人在那里。解放前吉安人还有一首民谣叫“一把包袱一把伞,走到湖南当老板”,明朝时也有个民谣叫做“无赣不成镇”,没有江西人就没有市镇。

民殷国富,自湘潭清初屠城以后来了许多江西人,明清时代,江西会馆为到湘赣籍商人提供了申辩不平、寻求帮助的机会;解放前民国二十年到三十年间,会馆被国民政府设为伤病院;其后,会馆空置了两三年,又被设立为豫章完小,再改为卫东小学;随后,市十六中在其中建起了两栋宿舍楼。

气势恢宏 的江西会馆 仅余门楼、夕照亭等遗迹

位于湘潭平政路的“江西会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顺治七年(1650年),原馆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据史料记载,会馆建筑为园林式,由门楼牌坊、春秋阁、正殿、花园等部分组成。正殿建于石台基上,四周立石柱24根,重檐歇山顶、五色琉璃瓦,为湖南清代园林富丽之作。

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江西会馆”如今已荡然无存,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圮毁,仅余门楼、夕照亭等遗迹。

据老同志回忆,“会馆”内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的“九龙台”是一座宽约34米、长约45米、台阶高度达两米的石料建筑。“九龙台”上有能工巧匠雕绘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另外在台基上筑有镂空长廊、雕花石板、木结构亭台等,既气派又壮观。为后来响应 “破四旧,立四新”的号召,九龙台于上世纪60年代拆除。历经风雨飘摇,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时,“会馆”内的正殿也被全部拆除,如今仅剩牌楼。

牌楼由左右两道石雕牌坊及中间刻字石碑构成。现在从破败的牌楼上还能隐约望见绿、黄交错的琉璃瓦片及附着其间的精致石雕。

夕照亭则立于一花池中,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方亭,二层,石木结构,高12米,边长8米,内外8根石柱,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池岸怪石嶙峋,树木葱茏。“鳌山夕照”系“雨湖八景”之一。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湘潭日报、湘潭在线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