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明镜 清白传家——“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走进许光达故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9-24 10:58:52

新湖南客户端讯(记者 姚瑶  摄像 龙力  剪辑 柳心怡  摄影 刘广粮)沿着长沙地铁2号线一路向东,终点名叫“光达站”。这里人群聚散,步履匆匆,然而“光达”背后的伟岸光辉或许并未被人们所熟知。

光达站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内,共和国开国大将许光达在这里出生成长。和诸多开国名将一样,许光达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德行高远。他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严格要求亲属,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9月11日,记者跟随由交通银行湖南省分行协办,交银康联人寿湖南省分公司、 长沙国储电脑城提供特别支持的“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一同走进许光达故居,领略这位开国大将的非凡一生。

辗转千里,执着寻党

许光达故居始建于1901年,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它坐落在一条乡间小路旁,碧树掩映,围墙低矮,与周围农家和谐相融,门前一辆威武静立的坦克显示出这里的与众不同。

“这是为了纪念许光达诞辰100周年,经过中央军委特批,从广州军区运过来的一辆六二式主战坦克;也是一辆在将军亲自主持下,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坦克,是对我国装甲兵的创始人许光达最好的纪念。”讲解员杨琦向我们介绍。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浏阳河畔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从小酷爱读书、求知若渴,在长沙师范学校就读时,受徐特立、黄兴等进步人士的思想影响,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真理。1925年9月,经毛东湖、曹典琦介绍,许光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被中共湖南省组织选送,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学习攻读炮兵专业。

杨琦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起许光达“千里寻党”的故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身在九江的许光达和6名共产党员赶赴南昌与起义部队会合,不料起义部队已向南转移。面对这种情况,有人不知所措,许光达坚定地对大家说:“党指给我们一条光明大道,我们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找到党找到部队。”

他们沿着起义军走过的路,日夜兼程,躲过敌人重重搜捕,终于在宁都与起义部队会和。许光达被编入七十五团三营十一连,任排长,可是在随后的三河坝战役中他不幸负伤,被安置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二十多天后,伤未痊愈的许光达又踏上了寻党的征程。奔波于潮州、上海等地,于1928年1月在安徽寿县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接着被安排在地方军阀柏文蔚的学兵团工作。不幸暴露身份后,他凭借着过人的机警虎口逃生。为了寻找党组织,他四处漂泊,做苦力、打零工,最终于1929年5月在安徽芜湖,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

“纵观许光达的寻党历程,在一年半时间里辗转奔波于广东、上海、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北平、江苏等地,甚至当矿工做苦力,跨长江渡黄河。铁的信仰指引他执着寻找党组织,永不放弃。杨琦感叹道。

钢铁意志,几番让衔

1929年7月,许光达赴上海中共中央军事训练班学习,同年9月被中共中央派往洪湖苏区从事军事斗争。为了表示弃旧图新的决心,他将名字从“许德华”改为“许光达”,寓意“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必达光明的彼岸”。

他先后任红六军参谋长兼红二纵队政委、红十七师师长、红八师师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晋西北地区独立第二旅旅长兼晋西北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晋绥野战军代参谋长、第三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三军军长、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员兼甘肃军区司令员等职,以意志顽强闻名军中。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弹片打进心窝。没有麻药,他咬着毛巾让军医三次开膛取子弹。现场只听到刀刃在血肉上游走的“咝咝”声、医生紧咬牙齿的“吱嘎”声。鲜血接了一脸盆,护士哽咽:“从没未见过这样刚强的人!”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点将,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的装甲兵部队。呕心沥血,从无到有,许光达创建了中国第一支铁甲雄狮;他身先士卒学习坦克驾驶,带动装甲部队干部人人能开坦克;他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开始军事现代化建设。1951年,我国坦克第一师入朝鲜作战,“铁”的战斗力大扬国威。

1955年,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故居内的“让衔碑”无声地诉说着许光达自请降衔的故事。原来,当年的“八一”国防部招待会上,许光达得知自己被毛主席提名授予大将军衔,当即就向军委副主席贺龙提出降衔要求,并连夜写下“降衔申请”,细数自己的革命历程:前期“战绩平平”;后来去苏联疗伤,“毫无建树”;自问“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里,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结论是,贡献微不足道,心中有愧。

许光达主动让衔之举,令毛主席感慨万分。毛主席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番话是对许光达高风亮节的最高评价。

最后,中央根据许光达的贡献,仍授予他大将军衔。降衔不成,许光达又打了一个报告请求降低行政级别,这一次终于获得中央同意。因此,在10位大将中,其他9位都是行政4级,唯独许光达是5级。

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对金钱、地位和荣誉的态度,最能彰显一个人的品质。”讲解员舒俊告诉我们,许光达一生淡泊名利,曾给他的独子许延滨订了三条家规:第一,不许打着父亲的旗号唬人;第二,学校任何登记表上的家长栏只能填母亲的名字;第三,与他人特别是普通群众家庭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一定要礼让。这一切被许光达凝练为“清白传家”4字家训,成为许家后人的人生准则。

而在许光达生平业绩陈列室内,一封许光达写给妻子的信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我俩的结婚整整已经有了十年,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两个月零廿一天。……也曾经受尽了艰苦与辛酸,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这是结婚十周年,许光达写下的赠妻诗。没有华丽词藻,只有行胜于言的质朴爱情。

1928年10月,许光达途经家乡与邹靖华成亲。然而新婚第10天,由于叛徒出卖,暴露了共产党的身份。许光达闻讯后,不得不匆忙告别新婚妻子,独自踏上艰辛的革命征程。

从此遥遥两相望,漫漫无归期。许光达辗转流离,浴血奋战,从未想过另娶他人;邹靖华苦海煎熬,替人绣花、织袜、帮佣,还被挂着牌子游街,患上肺病,咳血,但她没有被压垮。

4年后,邹靖华收到一封信:“桃妹子吾妻:余一切皆安,勿念。托人寄上法币一百元,以作求学之资。人不念书,不易明理,做人亦难,望设法求学,以慰我念,并祈求岳父大人相助。”根据信的指引,邹靖华考上长沙师范学校,用知识武装自己。1938年春她涉险赴延安。新婚忍别,10年重逢,夫妻俩喜极而泣。此后一生,两人相濡以沫、相扶到老。

这是一个爱与初心的故事。正如结婚十年许光达写给爱妻的,“艰苦与辛酸,丝毫也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为爱坚守,是他们“永远的骄傲自豪”。

1969年6月3日,“铁甲司令”许光达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而在他故居外,编号“001”的六二式坦克长长的炮管仍傲然地指向蓝天。“它像风吹雨打却岿然不动的巨石,像极了在荣誉高光前仍谦逊自省的许光达。千千万万个后来人,踏上故居的土地,一步步走过许光达走过的路,将这“明镜’的高风亮节深植于心。”杨琦说,以钢铁炼成的党性,拥有比坦克更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才是许光达留给共产党人的传世之宝。

采访结束时,琅琅的诵读声在故居外响起。“看淡荣誉才能口碑在民;看清利益才能宗旨在心;看透权利才能责任在肩。我们将把今天的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让‘让衔’精神永续传承……”作为“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的参赛者,讲解员孙阳表示,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触及灵魂,能打动人、感染人、引导人,她期待着将“铁甲司令”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责编:王德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