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杨瑛:模糊集约——空间情境重构

  湖南设计   2020-09-22 10:21:37

写在前面

2020年,广州设计周全新发起并主办“IAF锋建筑节”。这是一项关注“未建成”设计作品梦想实现和重生的国际赛事,面向全球建筑师、设计师征集那些处于“未建成”阶段、或还无法付诸实施的设计作品,为它们提供一个积极转化为“建成”的时机。

2020年6月18日,“IAF锋建筑节”项目在中国上海风语筑设计大楼正式启动,同时正式开启参评通道!“IAF锋建筑节年度巡礼”将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重点城市举办行业思想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建筑师、设计师进行设计案例与设计理念的分享。我们会将每场活动主旨嘉宾的演讲内容统一做实录回顾。本期演讲嘉宾为: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瑛先生。


IAF锋建筑节演讲实录

/  Vol. 5  /

主题 :模煳集约——空间情境重构

嘉宾:杨瑛 Yang Ying

以下文字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而来

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叫做《模煳集约——空间情境重构》 。我想先解释一下这个基本概念,因为这个概念是我自己定义的,它不一定准确,但它是我由心而生的,由内而发的。

「空间情境」 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里与个体直接、间接联系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科技、政治等空间状况,是与个体意识相关的一种组织状态,是关联和影响空间事件发生或对空间行为产生约定与平衡的全部信息条件,它是一个场、一个域,一种集约

讲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第一二句描述一个面,一个场,第三句是一个点,最后一句是一条线。点线面结合构成一个模煳的情境场域,这就是所谓的空间情境集约。

「模煳集约」 指的是由不易描述的模煳需求、难以定义的空间模煳能力构成的弹性约束下的集合效应,是具有场域意义的情境状态。

与精确描述相比,模煳描述往往触及的是事物的本质,它具有时空的“共时性” ,能同时对一系列不同空间位置进行感知,拓展了空间秩序,暗示着更多复杂含义的存在,揭示了事物中易被忽视的情境特征。而精确的概念往往不能把握事物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模煳的集约思维能把“集合”“区域间”“关联性” 等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精确概念表达的具体性,更容易描绘不可确定性,更容易接近空间事件的真实性。

举个例子,假如这个会场里有3000人,我让大家找一个身高1.7米、肩宽70cm、腰围35cm、臀围60cm的老头,你找得到吗?这是精确描述,但很难找。而用模煳描述就是:找一个穿红衣服、戴绿帽子、蓄白胡子的老头,3000个人中你可能很容易找到。这就是说模煳集约更接近事物的真实性。

建筑学本质上就是基于不稳定学科的、经验性的、界境模煳的、非精确性的知识事件与思想集合,是唯一将人文科学和人文学科完美结合的专业。 这种唯一性带来的社会文化教化过程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让建筑师习惯于从专业角度观察世界,而其所见则是经过了专业的折射和诠释,是被专业困扰了眼界,而没有从使用者的方便性、投资者的经济角度来考量。

因此,我们需要在建构建筑师群体独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的同时,要从大场域情境角度出发,即用「模煳集约」来广泛考察与世界的关系。

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大多数是从学校出来的,都是被固有的形式教化过的,以致于我们日后的研究方式、范围、研究的基本逻辑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从学校获得的知识作为基本起点。但是,常常这种方式只是求得一种研究的安全感,这可能是十分不合真实境况的,更不是求真求知的正确方式。

当然「模煳集约」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寻的: 空间·模煳集约“规范场”即是变换的不变性情境 ,功能、行为、事件是其中的主轴,可描述与考辨的行为状态、可观察与呈现的环境空间、可构建与体验的技术场景,这三个是变化的不变量。

水彩图

这是我们设计院旁边柏家洲拆迁改造时我画的一张水彩。阳光、雨露、生长规律、土地养分等是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即模煳能力,在此之上人作了一个棚子,施加了影响因子,给它一定的方向约束,令它按一定的预设成长。我们无法清晰描述它的边界是什么,它的确定情境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模煳集约,今天和明天看到的一定不是同一个场景。

民宅水彩图

这是我老家的一座民宅,老话说得好,人人都是建筑师,不同的建筑师会用不同的材料、构造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但是它的内在规律仍然存在,那就是沿着这棵树来构建,所有的材料都以遮风避雨为基本逻辑。这是一个内在的支撑力量,一种模煳的约束力,但它外在的构造方式是随心的随意的。这样就构建了一个空间情境场域,一种诗性化的模煳集约。

由此及彼、概而论之,我觉得可以将建筑设计作为空间情境来演义 ,“演义”跟“传记”“正史”是不同的,“演义”扩大和模煳了边界范围,就像《三国演义》相对于《三国志》的区别。空间演绎建立的是事件迷宫逃逸的路径,通过空间集约化情境的构建,打破历史、文脉、功能、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等传统设计体系在设计中的支配作用与边界隔离,强调地点、线索、路径、意识、体验、人物与时间等的关联作用,它不是单纯的描述,而是重构整体化、集约化的空间情境。

这是空间情境演义的基本策略。它是一种探究,强调把所有的东西归零,回到原点,把所有被教化的行为隔离,这是一种基本方式。它要求设计者尽可能多地去分析情境,把那些如愿望、动机、回忆、联想等最初象心理因素都变成情境因素,把设计者变成情境中人。这一做法是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边缘被解放的人的自然,反分类去中心化,差异化与趣味化,最后回到直觉本身,回归情境重构。

下面通过三个项目来给大家重新演义一下我的基本设计理论方法。

01 .

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

第一个是芷江飞虎队纪念馆改扩建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最后一场会战是在湖南芷江,这一战真正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力量,也叫湘西会战、芷江之战,是中国军队打得最痛快的一场会战,战争最后选在芷江举行了日军投降受降仪式。

这里保存了陈纳德将军当时训练和指挥空军援华作战的旧址,旧址旁边有一个小型纪念馆,我们是在这个原址上进行改造。我接到的任务就是把这个纪念馆改造好,只有一千万多一点资金,要连通展陈线,没有什么其他清晰的指标,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模煳需求。

改造前平面图

这是改造前的场景,它的平面像是两架飞机。我改造的任务是不能拆它的,于是就延续这个想法,我在想既然是两架飞机,是否可以模拟战场情形,寓意“放飞” 。这个想法一出场立马就得到了馆长的肯定,成了空间情境重构的基本点,原点。

手绘图

这是2016年5月22日我去往三亚上飞机前在长沙机场候机时的构思草图。原来设想有几架飞机摆放在当口,作为全场景的虚拟情境,我们模拟飞机库门打开。纪念馆的基本布局方式是大家在一个共识的平台上获得的认识。

我们把所有边界庭院、原来的物件、战场留下来的遗物,做了一个全场景展场,让参观者在进入馆场之前就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有一种全程参与感和情境体验感。这个游览动线是环状的,从中间进去后可以从边缘出来,从边缘出来后也可以回到中间去。原来有一架飞机停放在那里,我们做设计时把它保留了下来。

改造前后

改造前后

这是改造前和改造后,我们从陈纳德指挥部的塔上看到的场景。那天拍照的时候一日三变 ,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间段呈现不同的场景,我把它们分别比喻为“战云密布”、“初见曙光”、“凯旋归来”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建筑师最喜欢看这种场景,有光影效果的,在校时就经常被这些感动。参战的几架着名的飞机我全部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在了每一扇门上,这种有些意会韵味的门特别有中国画的写意情节。而且,每一扇门安装的技法不同、砌法不同,小的细节上仔细看时会发现每个人的影子都不同,是有表情的,是有情境关怀的。

局部图

远看与放大看带来的视觉感染力和情境关怀是不一样的,并不是看一眼就没有了,而是需要细心地品味。建筑虽然构建的是个简单的情境,但它是可以被仔细阅读,被唤醒出许多不同的意味来。

以前的建筑是以前的手法,现在的建筑是现在的手法,两者对比产生的情境美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现场参观的那种感染力会让人非常愉悦。其实建筑师也像做父亲一样,对建筑也会有种对孩子一样的关爱在其中。

参观图

那天拍照时恰好有很多小孩在参观。这是门厅,门厅里做了现代化改造,采用了钢结构做连接。原来的柱子也只是稍微装修了一下,现在也把它们作为展陈的一部分。谨以此设计献给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空军英雄们!

02 .

和平签证主题馆

我的老家在湖南益阳,这里在二战时出了一个国际名人叫何凤山,他是当时中国驻维也纳原总领事。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通过签证救了很多犹太人,据说发了四千多张签证。上海有个犹太人纪念馆做得挺好的,由一个小房子改造而成。我专门去看过,那个展厅不大只有300多平方,但是每天都有很多游人,包括很多国际友人和犹太人来参观,这个事件对他们的影响还是有长远意义的。

我们这个纪念馆原来叫做“何凤山生命签证纪念馆”,后来改成了“生命签证和平馆”,昨天又改了一个名字叫“和平签证主题馆”。项目选址在益阳会龙山广法寺旁边,在一个坡地上。这边是何凤山的墓地,旁边是一个有“铁军师长”称号的红军师长曾士峨的纪念碑。

铅笔草图

当时看地形去选地的时候,我用开会的铅笔画了草图,我说能否找一个让所有人都能感动、都能体会、都认同的基本元素作为集约平台,那就是这张签证。然后我们把这张签证建筑化,用它来构成建筑所需要的形态、空间、使用功能,以它来完成建筑基本构造。这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可以说我们就是从这张草图开始的空间演义设计

效果图

这是完成后的效果图,有相当的复杂性,构建了空间“蒙太奇”。这个项目建成过程相当辛苦,我个人也去了十几趟,因为调板不在一个精确的位置,位置的朝向会根据现场的安全状况有所改动,还有混凝土的浇灌也比较复杂,都是通过建筑师多次跑工地、去现场调整才完成的。

这是现场做的模、选的板,这个板图案用了毕加索的“和平鸽”,他也是一个着名犹太人,用他的画比较应景,主题也比较贴切。它是锈板做成的,在天气变化时会出现不同的锈色。

阳光可以通过这些板间空间透进来。我们把这种自然的模煳的力量延伸到建筑里来,通过转换、叠加从而加深了空间的模煳度和透明度,空间形态源于感性,而成就于理性,通过理性的梳理再回到感性,回归到所谓的去中心化、人性化、边缘化,情境重构所需要的场景,所有的路径和空间是内外唿应的、延绵的,内外同构,重重悉见。勒柯布西耶有句名言“一切外部的皆是内部的”,讲的就是内外相融、延绵不断的道理。

屋顶的施工过程怎样浇灌、怎样做节点、怎样做防水、怎样做模,怎样做锈板。

建成后

这是建成后的样子。

夜景图

这是雨景和夜景。竹子是后来栽的,也表达一种精神气节。建筑的结构形态是复杂的,景观的单一性、纯粹性反而带来了建筑的合理性,是场地合乎逻辑的存在,一种模煳空间集约,一种生命情境。

路径图

这是一些设计细节。路径对于建筑来说就是空间的灵魂,是好的路径会成就好的设计作品。 所有的设计细节都是在行走的过程中体验到的,游者、体验者就是空间参与构建者,所有的景观效应和产生的情怀都会在行走中投射出来并体会到。

锈板图

这些锈板在下雨的时候会留下锈迹,特别像犹太人的哭墙,我其实很喜欢这种感觉。仰头看这些锈板的流红会非常有意思,这些是画不出来的,都是自然的后期效应,人们会从运动的凝视中获得快感。

大厅做了一个人性化虚拟情境处理,腔体这些褶皱的呈现像是受到某种力量的挤压,而这种挤压是想还原表达那个年代的生存空间状态,也是这个主题的精神情境诉求。

这个门是我最喜欢的,在做的过程中施工单位搞不拢了,现场调整的,我说就这样挺好的。这种复杂的褶子更具随机性和模煳性,更合主题表达。要在图纸上画这个门简直叫人晕头,很难表现清楚,这种现场还原效果非常棒!

壁画图

这里做了一幅壁画叫「涅槃重生」 ,原来是以毕加索反战巨作《格尔尼卡》为原型作立体化处理,全部做的是和平鸽。后来应甲方要求改为设计了凤凰立体组合图,凤凰也有涅槃重生的含义,也和何凤山的名字有所契合。在满足模煳需求的同时,重构了空间情境,还原了一个多元体验的模煳场景。

报告厅图

这是报告厅,也是这种风格和空间构建方式做出来的。

参观图

这是当时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的很多同仁去实地指导,在现场参观交流时的合影。整个建筑是探索性的,但探索的不仅仅是视知觉上的位置关系、确定性与客观性,而更注重探索的是观念上的空间感和秩序性的深度联想。

03 .

郴州苏仙岭景观瞭望台

这是一个小项目,大约1080平方,地址在郴州市市中心,它是个城市公园,像岳麓山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控严格。这个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也非常辛苦,但由于市里的领导非常给力,实施过程还是比较顺利。

苏仙岭得名来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建筑的地理位置在苏仙岭第二高山嵴上,半山半城半今古,一道一佛一神仙,这是苏仙岭的基本地理状况和它的人文背景。可以看到延绵不断的山脉和繁华的城市,海拔高度是600米左右。项目的建成对改善苏仙岭的环境质量,增添新的人文景观,满足游客登顶观景需求,形成城区、景区良性互动,有着十分积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仙岭拥有众多的“仙”迹,景色绝伦。这个是“三绝碑”,苏轼的跋、秦少游的诗、米芾的字。

仁者乐山,中国人欢喜观山,画山,写山。我从中国书法“仙”字的形意得到启发,笔在游走过程中其实就是按一个既定路径行走的过程,而我们观山、看山其实也是走这样一个路径。我就是在这个通达的文化共识上面做了文章。

当时我做了三套方案,对方看过后立马选择了第一方案,说明甲方也是很有文化情趣和审美眼光的。伟大的业主成就伟大的建筑,所以有时候项目是否建成并不是建筑本身决定的,而是空间模煳集约来演义构成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构思草图

这是当时构思的草图。

模型图

这是学生做的模型,还原度还挺高的。

建筑远看非常小,那边是城市。我们把建筑架在路上,保护了原来的登山路,由此形成了几条通道。充分尊重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保护原有登山道路和植被,尽可能地捕捉场地的文化信息,延续场地的自然脉络,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采用现代材料和本地材料相结合,追求总体环境和项目主题的最大契合,重构出赋有地方环境特征的城市、自然、建筑与山体和谐共存的空间场景。

这里所有的灯光都只见灯光不见灯源,这个在设计和制造及建造上花了一点精力,建筑师和灯光师基于共同的思考共识必须建立在一个维度。

减速玻璃装置图

这个分块悬挂玻璃起到物理的隔风作用。因为山谷旋风来了房子会晃动,我们就做了一个减速玻璃装置,风来了后会减弱风速击碎旋流,楼基本不会晃动,还起到遮光作用。同时对建筑气温加热可加速其纳风吐气,调温防晒,是绿色环保建筑。

晴天、雾天、夜晚景象

这是晚上的场景。雾天也有很好的景色和气韵。

整个建筑以景合神,以形合意,自由空灵、游龙在天、逸气动人,以轻柔虚淡而包容宇宙万象。

通过线性空间的延绵有机组合充分表述和强化环境要素,以多元共存和古今并存为空间构成脉络。

内外空间相应,和而不同。采用曲、折、回、旋、勾、顿等书法的空间运动方式,构成自然错落、抑扬顿挫、流畅飘逸的“仙性”诗化室内外空间情境。

最后,我想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结束我本次的演讲: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人和世界的关系——模煳约束,模煳集约,模煳情境。 谢谢大家!


责编:王铭俊

来源:湖南设计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