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9-18 07:18:45
百鸟鸣楚地 山花映潇湘
——回眸湖南花鸟画
△ 周中耀《阳春锦绣图》
姜松荣
“自古楚地多雅韵,丹青翰墨问潇湘”。早在战国时期,楚地南国的人们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了人与龙的对话,龙与凤的邀约,这是湖湘文化久远的历史渊源之一。
西汉軚侯将昔日的辉煌与家族的富贵封尘在地宫密室,一幅《非衣》成就了汉代绘画的巍巍高度,金乌蟾蜍寄托的是天国的神秘,也可以窥见花鸟画的风姿,漆器上凤鸟灵动,锦绣中藤蔓缠绵,这些花草瑞鸟可以归结于花鸟绘画的早期范畴。
中国美术史中花鸟画尽管出现很早,但真正独立成科已是唐代,且存世的花鸟画作品极少。随着唐代长沙窑遗址的发掘和世界各地发现大量长沙窑器物,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历史分期恐怕需要重新认知与改写。长沙窑将大雅之堂的书画艺术直接嫁接到市井用具,摆脱了传统的装饰地位而上升为独立的绘画创作,其中花鸟画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语言最完备、风格最成熟,既有精谨细致的工笔,也有挥洒自由的写意,笔墨恣纵,形神俱备,已几近成熟,这是湖南古代最大的花鸟画家群体的作品,更是湖湘画家献给华夏艺术史的一份厚礼。宋代长沙画家易元吉则在古代花鸟画家中占有不可多得的一席之地,他自筑园林,圈养猴猿,体察动物习性,悉心知会,终成一代大家……
久远的文脉传承着丰厚的历史,当今的湖南花鸟画呈现出璀璨的风光。不管画家的属地如何,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呈现着湖南花鸟画的风景。
齐白石无疑是湘籍画家的翘楚,他在艺术美学上,成功地将“大俗”转化成“大雅”,在艺术风格上独创“红花墨叶”,艳而不俗,雅俗相容。加上他的诗书画印,传承了文人画的精髓,终究成就了一代大师,为湘楚文脉增添了最为靓丽的一笔。
黄永玉是一个“鬼才”,版画、国画、水彩、油画、壁画、雕塑,什么都能捣鼓出高度。他的画天马行空,有功夫但不拘常法,有法度却不拘成法,有没有边际的想象力、未见穷尽的生命力、无法界定的智慧,让人轻松又在诙谐中沉思。
林凡是一位传统功力深厚、修为十分广博的画家。诗、书、画三位一体,与传统文人画家颇为契合,集画家、书法家、诗人于一体,诚属难得。虽久居京城,对湖南的工笔画事业仍多有助益。
曾晓浒是外埠来湘画家的典型代表,为湖南美术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忠实传承文人画的画家,诗书画印无所不能,每画必题,长诗短句俄而乃成,花鸟画走的是传统正脉,形态生动,笔墨滋润;他与岭南画派渊源深厚,画面更显灿烂;他山水画造诣很高,山水画开合的气势大大拓展了其花鸟画的格局,使得他有别于纯花鸟画家的空间视野,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环境氛围与开放气场。
柯桐枝的花鸟画一改传统折枝花小场景的取景视角,将花鸟画的取材范围延伸到花鸟的森林原生空间,这要求画家有更强的空间把控能力,也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花鸟画的表现空间,将花鸟还原到大自然的原生环境,使花鸟画更具生机与活力。
土生土长的画家是最大的群体,他们或擅长于工笔,或驰名于写意,或幽雅闲适,或朴拙粗犷,或师承传统,或独辟蹊径,共同谱写了一曲吟咏湖湘大地的牧歌,成就了湖南美术界一道山花烂漫的醉人风景。
王憨山的画风恰如他的名字朴实而厚重,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精妙的笔墨,没有奇异的题材,正因为有这么多“没有”,画面反纯粹到有些憨厚。粗重的笔墨,简练的造型,质朴的构图,汇集成一股纯粹而强烈的气度,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形成触及心灵的震撼!在当今有些羸弱柔媚的花鸟画坛,宛如“一阵大风吹来”,别开生面。
邹传安艺术风格的差异性颇为强烈。他是一位非常精致而严谨的画家。他的工笔花鸟画师承宫廷院体的语言范式,华丽而精致,色、线条、造型无不显示出画家传统功夫的厚实。他非常注重生活与时代的气息,在传统语汇的表达中弥漫着清新与芬芳。
易图境年过百岁还能泼墨走笔,他衰年变法,大胆用色,苍劲的笔墨与绚丽的色彩交相辉映,画面充满了跳跃的音符,热烈而璀璨。色彩几乎是原色,搭配亦随心所欲,这种风格倘若没有底蕴的支撑和胆识的激励是很难如此洒脱的。
在湖南美术界,花鸟画家是最大的群体,从作品图式与风格来看,花鸟画是所有门类中最为璀璨的一科。众多的画家、丰富的作品各呈其祥,构筑了一幅“百鸟鸣楚地,山花映潇湘”的烂漫长卷。
(本文为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湖南日报社主办的“花湘似锦——湖南花鸟画研究展”主题论文之一,有删节;该展集中展出了几代湖南花鸟画家的80多幅作品,将于9月19日在湖南省国画院开展。)
责编:姚茜琼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