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底到山顶的脱贫之路——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的故事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8-18 11:05:20

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熊师

8月17日,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腊尔山镇夯卡村的同福苗寨,见得一栋栋青瓦黄墙错落有致地坐落在青山中,家家有庭院,户户有花园。绿皮黄花蒂的长丝瓜挂满了藤枝,沿着篱笆向上攀爬着,微风佛动,花果交相辉映,秀色可餐。院外,身着苗装的老人坐在石凳子上悠闲的哼着山歌,孩童围着老人嬉戏,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宛如世外桃源。

夯卡村地处湘西武陵山区为数不多的高山台地——腊尔山台地的南部边陲,海拔800多米,是一个古老的苗族聚居村。全村252户12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7户406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40.59%,是湘西地区典型的中高海拔深度贫困村。

2015年以来,湘西州委办公室倾情驻村帮扶,高位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寨换新颜

“夯卡”,在苗语里意为美丽的峡谷。它美得让人心醉,也曾穷得让人心碎。

沿着同福苗寨的山头往下走4公里长的天梯路便是苗寨的原址雷公潭,途中站在崖壁上俯瞰,乌巢河谷两岸壁立千仞,山大沟深,雷公潭上寨、下寨的村民便世代居于这深山峡谷中。

这里,环境清幽,但交通闭塞,与世隔绝。一到雨季,乌巢河水位上升,大片农田、屋舍被淹。遭逢旱灾,田地开裂,颗粒无收。土坯房也因日晒雨淋,年久失修,残垣破败,生存发展条件恶劣。

上世纪90年代,一村民家8岁、3岁的小孩分别在不同年份患病,家人背着孩子攀爬那近乎垂直的“天梯路”到腊尔山镇上看病,却因路途险远而延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两个如花的生命在送医途中不幸夭折……

受此沉痛打击的是一个家庭,而延误孩子教育、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却是一大批人。那高高长长的“天梯路”阻断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阻断了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

囿于这般生存环境,地质灾害频发,是典型的“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偏僻山寨,就地脱贫难度大,驻村扶贫工作组经过深入调研后,决定对这两个自然寨实施整体易地扶贫搬迁。

对夯卡村雷公潭上下两寨的搬迁规划,驻村工作组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的目标,通过“搬新家+兴产业”同步实施,形成“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帮扶,人人有事做”的帮扶格局,并为夯卡村雷公潭量身制定了《夯卡村雷公潭上下自然寨搬迁户后续脱贫发展专项计划》,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思想扶与产业帮齐抓、搬迁与脱贫同步,不为搬迁而搬迁。州委办驻村工作组更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用真情和汗水把计划一一变为现实。为把扶贫搬迁项目落实落细,驻村工作组在工程建设中突出科学谋划,长远布局。对搬迁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安置,把安置点选择在交通便利、读书看病、生产发展、务工就业方便的区域,以避免二次陷贫返贫。同时,实行易地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 “搬得出”基础上确保“稳得住”,通过“有就业”实现“能致富”的最终目标。

2016年初启动搬迁工程,当年12月竣工发放钥匙,扶贫工作组在腊尔山台地建起了崭新的苗寨,乡亲们取名“同福苗寨”。项目总投资818万元,建设用地1.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10平方米,安置35户147人。同福苗寨距离腊尔山镇只有1.5公里,前有街后有院,室内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浴室应有尽有,院后有菜地、禽舍方便生活,门前还有前坪、绿化带、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完全就是“别墅”配置。

2017年6月9日,最后一户吴玉发,在工作组帮助下,将常年卧病在床的83岁母亲和腿部残疾10多年未出过门的爱人,用担架抬进安置点新家,实现“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搬上来好啊!以前我一年到头都病着,好点了也只能卧床,出门看病要翻‘天梯’。乡亲们和扶贫干部帮我抬进了这么大的新房子,子女买了小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现在我病都好多了。”吴玉发的妻子龙金凤感激地说。她家搬新房时唯一的家具都是工作组送的。如今,她坐的电动轮椅是儿女买的,55寸大电视、三开门冰箱、饮水机,热水器这些从前她想都没想过的家当,都摆进了新房。屋门口“不忘党恩”的对联火红火红。

产业绕家园

在同福苗寨院后的山坡上,黄桃树上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山坡松林下,山鸡土鸭活蹦乱跳、四处觅食;山上矮树丛里,黄牛正大口地吃着青草……

距离百亩黄桃园不远处,一大片山地上竖立着一根根水泥柱子,铁丝上爬满了猕猴桃藤蔓,绿叶黄果生机盎然。州委办驻夯卡村扶贫工作组组长、第一村支书彭大为说,山上这400亩猕猴桃、黄桃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贫困户”股份制模式,村集体以项目资金入股,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按股分红,让102名贫困户成了股民,每亩能为贫困户增收1200元。

在猕猴桃基地的后山腰上,2018年村里整合近80万元资金,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进整套生产设备,成立了村集体企业--凤凰县酸辣香食品有限公司,2019年5月公司取得了SC认证,这家专门生产剁辣椒、酸豇豆、包谷酸、萝卜干、酸笋等农副产品的企业正式投产,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了全村贫困户94户403人发展蔬菜产业,吸纳搬迁点15人、残疾人5人就业。2019年加工原味剁辣椒10万公斤,产值80万元,给村集体分红5万元。再加上帮助村民外销辣椒,村里整个辣椒产业的销售收益达120万元。

在黄桃园旁边,今年村里又新流转土地40余亩发展蚕桑产业,引进专业公司做标准种植示范园、果桑品选园和桑民培训基地,带动全村种植蚕桑达512亩。春天栽种的“农桑14号”苗已经枝繁叶茂一人多高了。品选园中一行行一垄垄的“台湾长果”、“黑珍珠”、 “白玉皇”、“无籽大食”等十多个果桑品种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同福苗寨后的山坳中,夯卡村养蚕基地一片繁忙,20多个村民在6栋产房培育出供全凤凰县养蚕户的小蚕苗。夯卡村今年已经有20多户开始发展家庭养蚕 ,与村里合作来自四川的剿丝厂老板简克均欣喜的告诉我们:“夯卡的桑叶好,养出来的蚕茧大,剿出来的高山蚕丝品质也非常好,达到了5A+等级,第一次送到法国‘爱马仕’送检就达到了原材料标准” 。

一次搬迁,改变的不只是居住环境,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与收入模式的升级。如今的村民,不用守着峡谷里的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在新居的周围,就可以轻松务工务农。

搬到同福苗寨后,有高中文化的向荷花办起了生活小超市,即方便了村民也增加了收入。今年64岁的向荷花是一名党员,身体硬朗,勤劳朴实,扶贫工作组又推荐她到距家不到1里路的蚕桑基地务工,一天就有100块工钱,还不耽搁在家照看两个孙子。在向荷花的印象里,过去很多年,她家最好的状况便是能吃饱穿暖,能缴的上孩子学费。而现在,儿子作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浙江务工,自己在蚕桑公司工作,媳妇开小超市,丈夫还能去镇上打零工,相比之前种地的“靠天吃饭”,现在就是神仙日子了。

驻村扶贫工作组组长彭大为介绍,夯卡村按照人均2亩特色产业来确保村民高质量脱贫,达到同步小康的目标。今年已经完成500亩蚕桑、500亩优质稻、300亩猕猴桃、100亩黄桃、300亩烟叶、300亩蔬菜等产业共计2000余亩,计划冬季发展高山有机茶600亩,形成多业态的丰富农业精品村,精致农业示范村。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引导带动,重点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就近就地实现脱贫。产业的兴旺,使得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今年预计收入达到24万元,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村寨保洁员、光伏看管员等公共岗位。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

幸福长相伴

5年时间,不长也不短。但对于搭乘上“精准扶贫”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的夯卡村民,却足以告别贫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翻越这道贫困的“天梯”,驶向幸福的终点站。

日新月异的村庄,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村办企业“凤凰县酸辣香食品有限公司”在夯卡村应运而生。2018年,村里整合近150万元资金,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进整套生产设备,获得SC认证,2019年,这家专门生产剁辣椒、酸豇豆、包谷酸、萝卜干、酸笋等农副产品的企业正式投产,带动了全村180户720人发展蔬菜产业。企业负责人麻琴艳介绍,企业创办之初,没有人愿意当领头人。当时的她在长沙代理了几个快递物流点,年收入10多万元。知道村里兴办企业的消息,她与村里的龙爱冬、吴银晶以及懂种植的欧林刚、大学生龙鹏一起,担起了“酸辣香”带领村民致富的重任。以前村民缺乏技术指导时,每亩辣椒产量仅有400-500公斤。经过欧林刚的指导和统一培管,每亩辣椒产量可达1000-1500公斤。2019年辣椒市场价格良好,为保证村民利益,“酸辣香”的收购价格从收购合同签订的2.4元/公斤调整到3元/公斤,共收购村民辣椒5万公斤,直接带给村民15万元收入。再加上帮助村民外销辣椒,2019年村里整个辣椒产业的销售额达120万元。为保障产品质量,“酸辣香”无论是村民种植还是公司基地辣椒都不洒农药,全有机培管。从采摘、清洗、加工、包装,“酸辣香”将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带动起来,为本村劳力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5个。农忙时,村里六七十岁的老人采摘辣椒每天都能赚到100多元。2019年,良好的市场价格为这个优质的产品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益,光是电商平台的销量就达到了10万元 。年底时,“酸辣香”上交村集体5万元分红,发放委托帮扶资金3.5万元,为签订长期劳务合同的村民发放工资10多万元,剩余的钱扩建了100多平方米的厂房。

今年春节前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酸辣香”陷入了产品滞销的困境。为优先保障村民的利益和企业的长期发展,“酸辣香”的几个合伙人都没有分红。面对这个艰难的时期,麻琴艳她们也没有停下来,上山砍竹子,搭茅草屋,建设3个网红打卡点,开直播间,培养本村的网红,直播带货等等,做的风生水起,产品在线上热销。今年又注册了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夯卡”成了网红地。

2017年全村整体脱贫退出,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5%,人均年收入12000多元。如今的夯卡村,不仅彻底告别了往日的贫穷破败,更成为了湘西州小康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清晨,旭日从东边升起,新村部楼前池塘的荷花分外清新。苗寨的人们又繁忙起来,有的开着小车去镇上务工,有的骑着摩托车开着三轮去附近田间地头忙农活,有的三五成群去百米开外产业基地务工。如今,每一个夯卡的村民都奔走在奋斗的路上,为他们的幸福生活忙碌起来。

责编:胡承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