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谭家花屋:孕育钱钟书小说《围城》的摇篮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8-14 12:04:00

上世纪30年代末,日军入侵华北,战火纷飞,狼烟四起,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几近瘫痪。

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从上海辗转千里,到娄底古镇涟源蓝田任教,住在了谭家花屋里。就在这所看似普通的宅子里,他构思了一部长篇小说。

这位教授是钱钟书,而这部小说便是抗战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星——《围城》。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钱钟书曾居住的谭家花屋,寻找关于《围城》的故事。

钱钟书在谭家花屋酝酿构思了《围城》的故事梗概

1938年,侵华日寇的铁蹄蹂躏了大半个中国,“偌大的华北平原几乎容不下一张课桌”。为救亡图存,国民政府决定顺应民众要求,在抗日后方创办一所独立的国立师范学院,收留流亡教授和学生。几经选址,最后定址涟源蓝田。

1939年11月,钱钟书应国师院长廖世承的邀请和父亲钱基博的召唤,从云南西南联大转道上海,长途跋涉,历时一个多月来到当时偏僻的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并住进了谭家花屋。

钱钟书在这座老屋住了一年零九个月。执掌教鞭的同时,他潜心研究学问,写出了不朽诗话《谈艺录》前半部,并将自己创作的200多首诗作结集成《中书君近诗》,在蓝田街上的求知书屋印刷出版。

不仅如此,钱钟书还在花屋构思了《围城》的故事梗概。郑朝宗先生在《怀旧 》中《不一样的记忆》一文中写道:“徐先生(燕谋)来信告诉我:‘钟书君《围城》一书虽成于沪,而构思布局实在湘西(蓝田)穷山中。四十年前坐地炉旁,听君话书中故事,犹历历在目。’”可见,《围城》虽成书于上海,其实际构思都在蓝田。

钱钟书在花屋的那段日子也为小说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任教的三闾大学正是以国师为原型,与方鸿渐要好的教授形象也集合了国师几位教授的影子。钱钟书描述三闾大学是一座人才摇篮:“这‘摇篮’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当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国师所在的蓝田正是这样的乡镇,这“花园”即“李园”;“溪”就是学院旁边悠悠流淌的涟水源头的支流蓝溪;“山”则是风景秀丽的光明山。他还在《围城》中仔细描绘着安宁祥和的小镇的繁荣景象,见证着蓝田变为“小南京”的过程。

80多年过去了,当年李园和国师的古老建筑都已先后被拆除、翻建,而隔河相望的德志园也已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唯独这座花屋,这座住过一代文学大师的“豪宅”,这座孕育《围城》的“摇篮”,却几乎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了,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了人们探究《围城》的故事的历史文物。

房屋结构严谨 风格素雅

谭家花屋坐落在湖南娄底涟源市蓝田的光明山上,与涟源市政府、涟源一中比邻。它是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百年老屋,虽然经历了近200年的沧桑岁月,仍保存十分完好。

谭家花屋始建于清末,坐北朝南,青砖木结构,以厅堂为中轴线,两侧房屋对称分布,房屋结构规整、严谨。整个房屋进深29.4米,横宽24.5米,共有大小房屋24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

屋顶由小青瓦覆面,屋脊正中的中花有宝瓶形云纹雕花,寓意吉祥平安。房屋的左右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黑白相映,明朗而素雅。马头上各坐有昂首伏身狮一只,相对而望,昂首挺胸,瞋目呲牙,一爪压石头,一爪撑地,尾巴如芭蕉叶舒展,形神威猛,表达了屋主人借瑞兽镇宅防火的心愿。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朱燕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湖南日报、博雅旅游分享网、娄底新闻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