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建党先声” 感受初心与使命——“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走进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17 12:25:56

新湖南客户端讯(记者 黄帝子  摄像 龙力  视频 龙力  摄影 刘广粮)岳麓山下的新民路周家巷2号,是一座竹篱斜护的古朴农舍,青瓦白屋,树木成荫。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它安静地坐落于此,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力量,吸引着往来的人们。本次“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实地探访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以新民学会的革命前辈为榜样,感受、学习革命前辈们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继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走进大门,石径弯弯,莱畦横纵,院内的田园风光令人感到格外舒适与亲切,在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彭诗昱的娓娓道来中,时光回转,那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和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新民学会旧址原房舍始建于清朝末年,这座农舍的小青瓦、竹织壁、木槽门有着典型的湘江沿岸的民居特色。1917年在长沙读书的蔡和森,为了更好地学习、从事职业革命活动,将一家五口从双峰迁到了长沙,在这里租佃了这所房子。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热血青年在这里成立了五四时期著名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会议由毛泽东主持,大家经过热烈的讨论,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学会章程,将学会取名为“新民学会”(“新民”二字最早是蔡和森、萧子升的提议,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新民”,要以新思想、新文化来武装一代青年,所以就确定了这个学会名称)。

这里西靠岳麓山,东临湘江,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热血青年提供了“野蛮其体魄”的良好环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毛泽东、何叔衡、肖子升、张昆弟等经常到这里聚会,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酝酿成立革命团体。新民学会成立后,学会会员由成立时的20余人发展到70多人,大部分会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骨干。新民学会是我国五四运动时期成立的进步社团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社团,是当时湖南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广泛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了不起的革命家庭

彭诗昱带领记者来到蔡和森的母亲与妹妹的卧室,并深情讲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庭。这个家庭涌现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了不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四位革命家都联系着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葛健豪是一位有着进步思想的中国妇女,1919年已54岁的葛健豪偕子女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成为16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年龄最大的老学生,被当时舆论界誉为20世纪“惊人的妇人”。她曾在湘乡和长沙两度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堪称湖南早期的女教育家;她善于教育子女,并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活动,人们亲切地称她为“革命的母亲”。

在蔡和森母亲的房间里,挂着一张毛泽东与其弟弟和母亲的合影。那是在1919年的夏天,毛泽东的母亲因病到长沙治疗,曾在这里居住,得到了蔡母葛健豪的悉心照顾。这张照片是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毛泽覃来看望母亲时,在周家台子附近的一家照相馆拍下的珍贵合影,也是毛泽东母亲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与蔡和森不同寻常的友谊。

如今,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暨蔡和森故居已是一处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观光景点,是广大青少年及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社交部主任张笑表示:“我们要学习毛泽东、蔡和森等革命前辈那种冲破一切罗网的勇敢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政治气魄,为了国家民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

活动的尾声,当记者介绍“邮政杯”2020湖南日报朗读者主题活动正是一个以倾听党的声音、跟随党的脚步、听从党的引领为主旨打造的全国首档线上线下互动的党报诵读公益平台后,讲解员陈立颖、彭诗昱在旧址前朗诵了一首慷慨激昂的新民学会诗歌,用自己的声音加入朗读者活动,共同传承革命精神:“济济新民会,风云一代英;沩痴盟众士,溁水泛流觥;佳气郁衡麓,春风拂郡城;庄严公约在,掷地作金声!”

责编:王德和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