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20-07-13 10:34:53
新湖南·大湘菜报(记者 陈潇)美食外交,在彰显中国餐饮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愈加重要。在湘菜界,左宗圻与左忠东、朱克纯与朱剑龙这两对父子都有国外交流经验,又都是湘菜大师,得天独厚的衣钵传承,使这两对“海外湘菜父子”视野开阔,中西合璧,融合创新,为湘菜的国际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左宗圻&左忠东
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湘菜大师左宗圻宽人严己,做人做菜都以稳重著称,被业界评价为“最像石大伯(石荫祥)的人”,接待过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一些国外要客。然而,左宗圻并非天赋异禀,而是勤奋熬出来的。

湘菜大师左宗圻
母亲去世早,父亲在湘潭福兴园坐柜台,十二三岁时,左宗圻便会自己搞饭。16岁时,他在湘潭洞庭春入行从厨,而后被调至省委招待所,分到石荫祥的门下。
小时候的左忠东,时常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去玩,招待所里都是诸如石嗲嗲(石荫祥)、谢正辉、张志君等名厨。记事起,左忠东就对做菜感兴趣。初中假期,父母忙工作,怕他没人管,喊他去帮厨,做完事还能吃顿饭。十几岁正是学东西、长身体的时候,加上脑瓜子灵活,他打下了基本功。
1961年,左宗圻跟着石荫祥接待了进藏干部的80桌宴请,创造了省委招待所的纪录。因为应场能力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被委派到中国驻西德大使馆任厨师长。有次在贝多芬俱乐部,一场16个国家、30多位武官携夫人的美食招待会举行,左宗圻等人制作的三四十道菜引宾客高赞。

左宗圻(右)与儿子左忠东(左)
懂餐饮,习管理,擅西餐,通面点,会写作……学成归来,左宗圻的综合素质愈加精进。为保证接待不出纰漏,他曾三天三夜不回家。只要有重宾接待,接到任务他会突然消失很久。见不到父亲左忠东很是想念,可接待工作的神圣让他为父亲倍感荣光。
“我们那一代人,赚了‘吃’,赚了‘累’,就是没赚到钱。”左宗圻打趣自己“像一辈子的服务管家”,他不忍儿子重走老路,希望儿子做生意,可左忠东却偏偏要从厨,于是拜在湘菜泰斗王墨泉门下,先后在省委接待办、深圳芙蓉宾馆、省侨办东南亚风味酒楼工作,也自营了72号风味餐厅,现任田趣园湘春店岀品总监。
期间,他有一段德国十年的社会餐饮经历。
彼时,恰逢“出国潮”流行,在单位上班的左忠东来到德国一家华裔开办的“秀园酒家”中餐馆做厨师,十年打磨,开阔了眼界,收获了严谨、高效的行事作风,掌握了许多国外饭店经营管理知识,也发现了“情况”:国外中餐馆烹饪手法和口味单一,稍作创新,如将湘菜的刀工和味型融合当地口味,颇受欢迎;也见过外国朋友吃麻辣火锅、啃兔头、吃小串,不吃边角余料的饮食习惯已经开始扭转。这让他看到了中国菜在国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关键是要懂得引导国际友人消费中国菜,而不是崇洋媚外地丢弃菜品灵魂来迎合。父子俩都坚信,“真正做湘菜,既是返本归源,也要走出去。”
朱克纯&朱剑龙
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朱克纯厨龄63年,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认定的11名湘菜大师之一,曾任常德市饮食服务公司总经理。他精通油案、白案,是“(常)德菜”的台柱子。他最为让人乐道的是背着儿子炒菜炒了四年。谁曾想,厨房里的炉灶旁,竟然是日后餐饮延续的源头,朱克纯背出了一个湘菜大师!如今,儿子朱剑龙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职。

湘菜大师朱克纯
朱氏父子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朱克纯勤学技术,付出了被“敲脑门”的代价;朱剑龙到国外推广,忍受背井离乡的思念。
朱克纯从厨实乃家境所迫。作为五兄妹中的老大,他打小要照顾弟妹的伙食。13岁时,他到常德双鹤楼当学徒养家,什么苦活都干,工作不久,把仅有的7元工资寄一半回家。入行初时,很多炒菜师傅并不愿将技艺外传,他鞍前马后博师父欢心。半夜常从睡榻爬起,躲到门后偷学胀发功夫,以致于早上5点起不来,被师傅硬生生敲脑壳。
因勤勉、忠专,1972年,朱克纯被常德市饮食服务公司先后调到荣福楼、常德饭店二餐厅、新潮酒家实习餐厅等地主厨,厨艺精进。1986~1988年,外交部从常德市借调厨师,朱克纯被派到埃及亚历山大总领事馆工作,他成了常德餐饮史上第一个公派出国的厨师。
在领事馆的日子,江浙菜、沪菜等大菜系融汇一堂,眼界开阔,厨技精进。朱克纯将兄弟菜系与湘菜糅合,改良家乡菜,广受赞许。回国后,开始担当主厨,给年轻厨师们传道授业。
不过,朱克纯并不愿儿子入这行,因为餐饮太辛苦。起初他把朱剑龙送进工厂,干了几年后,朱剑龙还是喜欢干餐饮,便辞工跟父亲正式学艺。
“从小耳濡目染,我开始喜欢上了烹饪。”朱剑龙有好几段深刻的记忆,都是触动他入行的缘由。一是在父亲从厨10年后、初为人父时,彼时妈妈在楼面忙活,小朱剑龙没人带,朱克纯用竹篓把他背在背上炒了4年菜。小朱剑龙在背上玩,打瞌睡,油烟堆里,烟火气的熏陶,为他埋下了烹饪的种子。

朱克纯儿子朱剑龙
二是父亲朱克纯经常在家给徒弟传授技艺的情景。上初中后,朱克纯会经常泡在父亲徒弟所在的酒店里,和哥哥们打成一片,帮着杀鸡、剖鱼、切配,有时也上炉子炒菜,烹饪的底子早已打好。
1986年父亲到中国驻埃及亚历山大总领事馆工作时,18岁的朱剑龙还在工厂上班,母亲身体不好,父亲的徒弟们经常来家里帮忙料理家务,帮着烧菜,切一些菜备在冰箱里,方便家人的吃食。
大概是骨子里的基因,朱剑龙上手很快,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跟着师兄们上门下厨,一搞就是几十桌。
48岁时恰逢商务部招考,朱剑龙过关斩将,来到了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使馆的菜盘上有国徽图案,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荣誉,还有专业技术上的讲究,比如主题宴请等,他经常通过视频向父亲云端请教:接待中国领导人,可以中西合璧,南北糅合;接待外国政要,带骨的、黑色的及内脏等都是不能用的,中餐西做,装盘也要西化,在确保西方的审美下让对方感受到中餐的魅力……
责编:曹婕妤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