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诗图》与石光陛、石焕章父子

  永州新闻网   2020-07-03 18:05:31


《九嶷山诗图》石刻版之何绍基诗刻拓片图


《九嶷山诗图》石刻版之陈宝箴跋拓片图

文丨楚天雨 平德

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崩葬于苍梧九疑。作为中华道德文明的鼻祖,他得到了历代帝皇的祭祀与膜拜。此外,历代文化名人也多有膜拜与吟咏。这些吟咏,既有诗词,又有骚赋,也有散文,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立足点放在舜葬九疑的基础之上。而且,不少人的祭文和诗文都刻上了石头。

众所周知,大凡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把天然山石磨平再刻上去的,叫摩崖石刻;另一种是把石头裁成一块块可以搬走的石块,再磨平刻字,刻好之后立在那里的叫碑刻(活碑)。

以九嶷山而言,摩崖石刻和碑刻并存,而且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位于舜帝陵庙遗址旁的玉琯岩,目前保存完好的唐朝至清代时期的摩崖石刻有25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多达108方。而舜帝陵的寝殿,殿中有一块墓碑,高2米、宽1.5米。据史书记载,这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寝殿两边是古碑廊,现存36方原碑。

其实,除了这两处石刻,九嶷山还有一套令人赞赏不已的小型活碑石刻,这就是《九嶷山诗图》。

1958年的某天,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宁远县石家洞新屋村某户人家中,发现一套可谓小巧玲珑的石刻,页岩石质,共33块,每块长28.5厘米、宽22.5厘米、厚2厘米。石刻版诗稿是清代石光陛所作,图为浩亭所绘,题记者均为当时社会名流,而刻石是石焕章所为。从外观来看,版面磨光,阴刻有九嶷山图8幅,诗10篇、题记14篇、跋1篇,且行、楷、隶、草书体俱全。后来,主人将这套石刻捐给文物部门收藏。

关于石光陛这个人,知道的人似乎不多。也难怪,这位先生的脾气就像他的姓氏一样硬。此人字阶九,号琼州,晚号连舫,1782年出生于宁远东乡(今鲤溪镇),他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十分孝顺。清嘉庆九年(1804),他考入府学。道光元年(1821),因为孝顺出名,被举荐为孝廉方正,赐六品服备用,但他不领情。上面又按例准备授以他知县之职,哪知道他又找借口拒受,隐居家中,发愤读书,除了八股文,对经济、历史、天文、地理、医学、心性等学,无不钻研。因此,在乡间名气很大。石光陛发现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于是筹资在村南林石间建造了一座来鹤书巢。他在书巢主讲,治学严谨,不收学费,求学者云集。

清道光十二年(1832),赵金龙率领瑶族义军经过宁远,石光陛组织团练前往阻截,劝散部分义军。赵金龙洋泉被清兵打败之后,宁远北境参加起义的瑶民纷纷散回,官兵团勇四处捕杀,石光陛念乡亲之情,出面极力制止。看见那些参与起义瑶民的房屋、衣被、器具多被官兵烧光、抢光,他就动员瑶汉两族群众捐助价值2000余两白银的物资给予救济,使部分起义人员受到安置。此举获得湖广总督卢坤的嘉奖,清廷因此赏给他六品军功,赠奉直大夫。

石光陛对诗文、书法有较高的造诣,直到清道光十五年(1835)去世,一生著述有《经史日钞》《莲舫诗文》等集,其中尤以《游九疑山诗》及该诗的草书最为著名。

石光陛虽然没有做官,但他的儿子石焕章却做过清朝的武官,而且是湘军中响当当的角色。因为战功显赫,石焕章后来累官至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诏授一品荣禄大夫,并御赐“荣禄第”宅第。

石焕章退职还乡后,常与书法家何绍基等人来往,著有《莳花堂诗集》。因为他们父子与官场联系颇多,他看见父亲留下的《游九嶷山诗》,为了表示对父亲的缅怀,在朋友们的撺掇下,就萌生了把父亲的诗稿刻在石头上的念头。同治十年(1871)农历二月,石焕章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他请工匠刻成了《九嶷山诗图》,共三十三块石刻。此举得到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书法家何绍基等人的支持,他们纷纷为其作序,刘坤一甚至称石光陛“诗的神化足以曲尽山之胜境”。后来,他们家代代相传,一直到1958年捐献给文物部门。

在这三十三块石刻中,作为跋(序言)的陈宝箴楷书夹杂几分隶书笔法,颇有自己的风格,而且文字也很值得玩味:

湘中石阶九征君,名光陛,宁远人,以文行著称庠序间。不第,遂弃举业,锐意经史。凡诸子百家天文医卜之学,罔不毕究。性纯孝,自以幼孤,不逮养;稍长,复庐其父墓,三年如初赍。母殁,庐墓致甘泉之异,会邻邑江华猺乱,征君结乡里常备,而阴离宁远猺之胁从者,资使复业,所全活数千人。大吏举孝廉方正趣就,征不赴,隐居来鹤草堂,以文章山水自憙,探奇揽胜,跬步千里不倦。所为游九疑诗,沉郁委备,读者如亲履其胜焉!令子焕章写此诗,为九疑图以弁之,记所谓思其所嗜者邪?征君著有经史,日钞仁寿,编诗文等集,此诗特鼎一脔耳。

同治十年春仲分宁陈宝箴谨识


身为湖南巡抚的陈宝箴之所以肯为石焕章题写这些文字,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石焕章作为湘军的著名将领,颇为建树,而他又是湖南巡抚,应当对辖区内的战斗英雄表示一点敬意;二是石焕章曾于清同治六年(1867)协助席宝田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而陈宝箴与席宝田为儿女亲家,长女陈银玲嫁予席宝田的次子席麓生。所以,不管从哪方面来讲,陈宝箴必须要给石焕章面子。

何绍基的石刻为《题五》,字体为行草,属典型的“何体”,内容是:

余家濂溪之滨,距九疑不百里,髻年随官离乡井,后虽以事旋里,皆不久即去,未缘往游,辛亥归里,住家中五阅月,日坐鹤鸣轩,望远山烟霭,欲来几砚间,则九疑山色也,游兴勃然,适庚兄杨紫卿来,相招同往,谓此行决矣,乃盛暑,病瘧久未得愈,难以登降灌溪。石樽之间,屐齿不得往印焉,何缘之浅也,今读浩亭丈所作《九疑图》,并诵阶九先生诗,可谓精凿,往复数四,亦可以当卧游矣。

何绍基记于长沙待石园


作为本土乡贤,何绍基对九嶷山的感情非同一般。不但舜帝陵古碑廊里有他的楷书祭文,而且附近的西湾村也有他的字。笔者曾到该村走访,关于何绍基与该村的缘分,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何绍基到舜帝陵祭拜舜帝,曾留宿村中一晚。先辈们尊师崇文,倾其所有,热情款待。因为何绍基看见村里风景很好,村民又热情。临别时,挥毫写下“水峙山流”四个大字。村民将它刻石,安置在门楣上,今存;一种说法是,何绍基一位近亲从道州嫁来该村,何绍基晚年时常来探望。有一次,正值村里三位村民同时建房子,大家留住何绍基热情招待,请他题字。何绍基一口气写了很多楹联和牌匾,包括“水峙山流”“疑山拱聚”“德为福基”等等,还有很多对联。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还藏有许多何绍基的楹联真迹,后来在“破四旧”时给毁了。而这幅题刻讲了他退官回乡,坐在父亲留下的鹤鸣轩里,望着九嶷山方向的烟霭,触发诗兴,恰遇老庚兄杨紫卿来访,两人想结伴同往。无奈自己得了疟疾,没有完全康复,故不能攀登九嶷山,感觉不够缘分,所幸看了浩亭老人所作的《九疑图》,并诵读阶九先生所写的诗,反复品读四次,相当于梦游了一回。

题六的正文和落款均为行楷,内容如下:

万笏烟峦拱五臣,依稀仙仗帝南巡。江山载笔诗皆史,忠孝传家画入神。庐墓仅堪风楚俗,拶图休仅目骚人。十洲荒远东方记,岩壑何曾杖履亲。

麟祥尊兄大人属题先德游九嶷山诗图册即请 郢正 高安萧浚兰拜稿


麟祥是石焕章的字,从这方石刻可以看出,是石焕章请他题写石光陛的《游九嶷山诗》的。

萧浚兰(1822年-1873年),字仪卿、祥生,号芗泉。清代广溪人(今江西省高安市)人。广溪萧氏,是有名的书香门第。萧浚兰的父亲萧元吉,颇有才能,曾在许州(今河南许昌)、河南(今洛阳)、陈州(今河南淮阳)等州任知府。萧浚兰的叔叔萧淦原名萧元浩,清道光十五年进士,先后任官四川太平县、射洪县知县、潼川府太和镇通判。萧浚兰本人16岁中举,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进士。令人惊叹的是,乡试时,他考得魁首,名列江西省第一名,夺得“解元”。会试时,他又名列第一名,再得魁首,夺得“会元”。连中两元后,在道光甲辰科殿试中,他获得第二甲三十三名的不错成绩,赐进士出生,后改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乡试主考官、云南学政、江南到监察御史、京畿道道台、工科给事中。后任甘肃甘凉兵备道道台、甘肃按察使。咸丰十年(1860)调任云南布政使,适逢云南农民起义,路上被阻,而后受劾降职,留营襄办军务。同治六年(1867年)以军功赏四品顶戴。不久服丧回乡,不再出仕。从萧浚兰的简历来看,此诗应该在他服丧回乡之前。当然,也排除他在服丧期间收到石焕章的来信而回复的。

题九的正文为隶书,落款为行书,内容如下:

潇水发源处,诗人著屐寻。鱼龙蟠绝壑,鸾鹤啸平林。斑竹皇英邈,苍梧烟雨深。名山看接武,读画忆登临。

先德阶九征君游九嶷山诗画册 光州王嵩龄拜稿


在我看来,这块石刻存有疑点。因为石刻署名“光州王嵩龄拜稿”,而印章却是“鹤樵”。查史料。清代有两个王嵩龄,生卒年间也基本上相似。一个是天津王嵩龄,字鹤樵,戊戌进士。他也是一位书法家,攻汉隶,行书学王铎,曾任江苏布政使;一个是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王嵩龄,字蓉江,初跟随湖北按察使李卿谷,太平军攻克武昌后奔江西投靠彭玉麟。委治军书,数年保官至道员。光绪元年(1875年) 署江西盐法道。四年署广饶九南道,值江西大水,捐俸运米赈灾,擢江西按察使。而从石刻的落款来看,居然把天津王嵩龄的字扯到光州王嵩龄的名下去了,或者说张冠李戴,把光州王嵩龄的籍贯扯到天津王嵩龄头上去了。我猜想,可能是石焕章请到的是光州的王嵩龄,王嵩龄题诗时身边没有带印章,故而没有钤印,而石焕章后来刻石时为了追求完美,想为诗稿补上印章,却不小心把两个王嵩龄的字搞混淆了,因而弄出了一个“错版”王嵩龄石刻。

其实,管他“错版”也好,“正版”也罢,作为《九嶷山诗图》的一个组合件,它的存在就是价值。

如果我们像翻册页一样,逐一欣赏这三十三块石刻,眼前就会复活当年石焕章请人刻石的现场,还有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南巡抚陈宝箴、书法家何绍基等人前来祝贺的情景。我们仿佛看见,石焕章叫仆人为贵客们准备好文房四宝,而陈宝箴、何绍基等人像进行一场笔会一样,纷纷挥毫题字,留下的墨宝至今还散发出浓浓的墨香。

是的,三十三块石刻,就像三十三粒珍珠,被石光陛这个人用一次或多次聚会串成一根项链,套在九嶷山的脖子上,不仅增添了九嶷山的贵重之气,也增加了九嶷山的神美。

《九嶷山诗图》石刻版之王嵩龄诗刻拓片图


《九嶷山诗图》石刻版之萧浚兰诗刻拓片图

责编:廖慧文

来源:永州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