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城的老街深巷

汪皓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20-06-25 16:59:30

随着越来越快的城市化建设步伐,曾经的老街生活离我们渐行渐远。欣慰的是,三十多年来,我为生我养我的这座城市,记录下了那些老街老巷和老街人的生活形态与生存方式。

图/文:汪皓

塔前街位于古天岳山南坡,自古就是传统手工作坊云集的街道,也是一条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街道。摄于2010年1月。

岳阳,怀抱洞庭,襟带长江,素称“湘北门户”、“鱼米之乡”,具有浓厚湘风楚韵的岳阳文化。岳阳城始建于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鲁肃屯兵于此建巴丘城,也就是现在岳阳城的雏形。到明清时期,城市颇具规模,城内有36条街、48条巷,码头数处。主要街道与湖平行,连接着数条幽长的深巷,青光闪亮的麻石街通向湖边。当年,这里码头桅樯林立,街巷商贾云集,堪称长江水系有名的商埠之一。历尽沧桑,岳阳城幸存下来的几条老街深巷,尽管容颜憔悴,但依然顽强地显示出这个城市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尊严。它所拥有的空间和形态,保持着老岳阳的民俗风情和古朴韵味。

人在世上走,刀在石上磨。清时,曾在此巷设有长江水师游击署衙门,故名游击巷。摄于2018年5月。

传统的剃头挑子在街头巷尾坚守着一席之地。摄于2011年3月。

老街秤铺,做了一辈子秤的谭师傅深感后继乏人。摄于2011年3月。

在石匠手中,一块块拙朴的石头被雕凿成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有灵性的石狮。摄于2011年3月。

颇具湖乡特色的渔具店 。摄于2011年11月。

修修补补的老手艺方便了街坊邻里。摄于2019年9月。

老街铁铺。摄于2010年11月。

糖画,老巴陵人儿时的最爱。摄于2009年4月。

熊氏酒坊传统酿制的各类粮食酒,仍然受到街坊们的青睐。摄于2019年10月。

爆米花师傅把生意做到了戏台前。摄于2016年2月。

老街深巷依然保持着老岳阳的民俗风情和古朴韵味。街河口成于宋元时期,自古以来是岳阳的主要贸易码头。摄于2008年7月。

明朝时,吕仙亭街叫白鹤寺前街。清时,因曾驻扎军队,故改称营盘街。民国初期,更名为吕仙亭街。摄于2018年11月。

老人老门老屋,构成了一道怀旧的风景。摄于2018年8月。

清晨,当混杂着各种小吃的香气在街面上弥漫开来,老街新的一天便开始了。摄于2010年12月。

鱼巷子成市于北宋初期。古风古韵的巷子,散发着这座滨湖城市和鱼有关的市井气息。摄于2008年7月。

鱼巷子里到处是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摄于2008年7月。

喝大碗茶,聊家常话。乾明寺巷初名南官街,后因建于五代的乾明寺改名乾明寺街。摄于2010年5月。

一大早,小贩们就推着各色小车出摊了。摄于2010年12月。

老街坊的休闲时光。摄于2011年11月。

听说政府要对老城区进行改造,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既高兴又惆伥。他们既希望改善居住条件,又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街眷恋不舍。他们的生存方式和情感交往深深地依赖着这片老街老巷。如果城市有条老街,那就是拥有了一件“传家宝”。在城市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传承与发展、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关系,如何给后人留下追寻和回味的城市标本与传统文化、生存方式,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严肃思考的课题。

简陋的画室,充盈着老街人对美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摄于2010年12月。

逢年过节,耍龙舞狮,娱神祈福,老街便沉浸在一派欢乐喜庆之中。摄于2016年2月。

街边的棋摊上,天天都有棋友撕杀得难解难分。摄于2017年10月。

锅碗瓢盆一应俱全的杂货店,交响着老街人的咏叹调。摄于2018年3月。

唱得投入,看得痴迷,票友们吹拉弹唱自得其乐。摄于2012年5月。

巴陵戏,又名岳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弹腔两种声腔,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演义和话本。清末是其鼎盛时期。如今,巴陵戏依然吸引着众多新老观众。摄于2011年3月。

不久,这片老城区将被高楼大厦所取代。摄于2017年8月。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愿巴陵古城的故事永远流传,巴陵古城的厚重历史和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摄于2011年3月。


汪皓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责编:汤旖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