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学名儒张栻与益阳的历史渊源

  梵阿聆的私房菜   2020-06-07 14:45:48

文丨张洋

南宋绍兴三年,张栻出生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家,五岁随父亲的调任,离开汉州绵竹来到湖南永州。在张栻人生的四十八年里,在湖南就生活了三十余年,陆续在永州、长沙、宁乡、益阳等地旅居,先后在潭州(现长沙)创办城南书院,又主持重修岳麓书院,其一生主要从事书院教学和学术研究,重视教书育人,在湖湘文人中声望非常之高,引许多贤士慕名拜会学习。

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八月,张栻之父在江西余干病逝,临终前,以任宰相而不能雪耻中原而抱憾终身,自觉无颜见先人于地下,遗嘱葬于衡山之下。十一月,张栻将其父归葬于潭州宁乡县的龙塘官山之麓,古书是以南岳之背地为记。在长沙居住那些年,张栻讲学于岳麓山巅,引无数读书仕子竞相来听学。在长沙至今还保存着“朱、张会讲”的岳麓书院、湘江边的“朱张渡”、妙高峰上的城南书院等著名历史遗迹,可见这位南宋大家在长沙的生活轨迹是十分丰富。但近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这位理学家在益阳的历史故事也慢慢的重新被世人重新挖掘出来,今天《老张问史》就着重来讲下张栻与益阳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渊源。

岳麓书院内的“朱张会讲”雕塑.

相隔长沙百余公里的益阳坊间流传着一个千年来的古老传说:南宋名儒张栻曾寓居在沧水铺的碧云峰上讲经论道。

笔者通过资料查询,较早有记录张栻和碧云峰的史料是明代李贤编著的《大明一统志》,在其卷六十三上就记载:“小庐山在益阳县南六十里,一名清修山,上有香炉峰、瀑布泉,以其类九江匡庐山因名,张栻曾筑小庐精舍讲学于此”。

这本明代编辑的《大明一统志》是明代版图地理的总志。书中只是简略的把小庐山和张栻带了一笔,另外《湖广通志》卷七十九《古迹志》益阳县志也记载:“小庐精舍在二十里小庐山上,相传宋张栻读讲学处又曰南轩讲塾。”《益阳县志•清同治版》更是多次提到:“小庐山,旧名青修山,上有香炉峰瀑布,宋张栻读书于此,以其类九江匡庐因名之曰小庐山…”古籍史料的明确记载,看来张栻和小庐山的历史渊源是不可置否的,小庐山即是湖南益阳的碧云峰,古时还有熊湘山、青秀山、清修山之称,位于湖南益阳赫山区沧水铺镇境内,峰顶为碧云峰,海拔高502米,是益阳境内的最高峰。

乾兴二年(1164年)张浚逝世后,张栻便尊父遗嘱,葬其于宁乡龙塘。古有父母亡故守孝三年之习,《张栻年谱》记载,父亲逝后有三年,张栻便一直未出湖南,多在长沙,宁乡及周边居住,除在城南、岳麓书院的日常讲学,期间也与诸好友往来交流学术,顺道游历周边仙山秀水。

《清同治县志》小庐山示意图.

《续修四库全书•》记载小庐山与张栻的事迹.

《清•同治益阳县》关于张栻在小庐山的记载.

而张栻具体何时而来益阳碧云峰《张栻年谱》给到一条关键信息:“乾道元年(1165年),居长沙、龙塘,始与诸学友过从讲习,在《答陈平浦书》云,自尔以来,亦困于忧患,幸存视息于先庐,湘中二三学者,时过讲论,同志之友,自远而至,有可乐者。

这段是为张栻亲笔所书,给好友陈平浦的回信。“先庐”一词笔者推断是有小庐山之称的碧云峰,而“湘中”就是益阳之代名,这篇文稿可印证张栻在碧云峰修筑小庐精舍的传说。相传,碧云峰曾是汉传佛教净土宗圣地,且风景秀美,但凡文人雅士和官宦之人路过益阳,几乎都会来碧云峰到此一游,登高拜谒清修古寺,沧水驿紧邻宁乡龙塘,此时的张栻也应友之约慕名而来,便游此间山水,而碧云峰上的仁恕堂他更是情有独钟,好一处幽篁蔽天之处,清雅僻静之所,于是,他将仁恕堂装饰一新,更名为“小庐精舍”,并建“孔圣堂”、“万竹轩”于精舍之旁,张栻在碧云峰修身讲学的消息传出,学子云集。

碧云峰山上的“小庐山”摩崖石刻,相传为张栻亲笔书写.

乾道元年至乾道三年(1165-1167),张栻在碧云峰讲学长达三年之久,鼎盛时期,学子多达三百余人,此时的碧云峰,山南有清修寺佛教圣地暮鼓晨钟,山北有南轩讲堂“小庐精舍”朗朗书声,一时间名冠三湘。碧云峰上截留溪水的秀山水库,迄今还有石块刻文曰:“小庐山”,书法雅健,相传为张栻遗笔,数百年风摧雨打,未有磨灭。

在碧云峰修身讲学的日子,张栻留下《题益阳清修寺》诗二首收录在同治《益阳县志》,其一“峰势香炉直,溪流峡水潺,居然一兰若,唤作小庐山。”其二“老木千崖表,孤亭万竹间,明朝问征路,回首白云闲。”

另有《益阳南境松杉夹道郁然父老相传忠定张公为邑》诗一首收录在《南轩文集》中:“ 夹道松杉半老苍,前贤余泽未应忘。君看直干连云起,岂但当年蔽芾棠。”此诗中的张公指的是北宋时益阳县官张咏,忠定公是他的谥号,有年“资水泛滥,淹没县治。张咏祈祷于神,应时而退,民怀其之惠,建亭于决水处,名曰压波亭。”揣摩其诗意,益阳南境松杉相传为北宋张咏所种植,蔽芾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张栻用这个典故是说,先贤张咏种下的松杉不要砍伐,也是一种触景怀泽之意。

上文提到南宋因杨幺兵祸,益阳县衙曾搬迁到沧水驿,而碧云峰下这个古驿站,在后来几十年的里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集镇。得意于碧云峰之美景,沧水驿集镇生活之方便,加上湘中友人的邀请,不难断定张栻在碧云峰上修筑小庐精舍确为真实的历史。

对比后世编撰的不同的三版《张栻年谱》,笔者深入研究发现,张栻第一次来益阳碧云峰的时间为乾道元年,这点他自己在《答陈平浦书》已提到,即公元1165年,是其父张浚逝世后第二年,当年就在碧云峰上修建了小庐精舍,依据当时的条件,在高山之巅能修建小庐精舍实属不易,沧水驿集镇的繁茂恰好可佐证其修建。

沧水铺《张氏族谱》中小庐山宣公讲学旧址.

而后,张栻还游历了益阳安化的芙蓉山,在芙蓉山上建了一座南轩亭,以示纪念这位理学名儒张栻,公元1180年,张栻在江西余干因病去世,有一支张栻的后裔在追寻祖宗张栻的足迹,在碧云峰山下的沧水铺长居于此,流传数代的《张氏族谱》正也记载这段渊源。南宋覆灭后,元代的县尹李忠建,在县西北建五贤祠,以祭祀屈原、诸葛亮、张栻、胡寅、五位在益阳留名的名贤。历史如真实存在过,传说也不仅是空穴来潮,其后,清代乾隆、同治、直至民国编纂的《益阳县志》都同时记录这些故事。话说张栻与益阳的历史渊源,究其根本,还是益阳座千年古城的山水历史底蕴,在历史上才引众名贤到访……

责编:廖慧文

来源: 梵阿聆的私房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