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报 2020-05-27 09:43:27
新湖南·大湘菜报(记者 达庆玙)在湘潭县嗦粉,100碗粉中,有80—90碗用“金风李”米粉。“金风李”的身上,有许多标签:湘潭米粉行业的知名品牌;引领全市米粉行业生产标准与发展水平;引导农民种植早稻糯稻,成为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践行者......这些标签无不证明着“金风李”就是最正宗的湘潭味道。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说起企业的名字,湖南金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欣荣笑着,饶有韵味地念起这句古诗。“金风既有与米粉相遇时的美好,又有金秋丰收的含义。”确实,作为如今湘潭地区最大的米粉生产企业,“金风李”一如李欣荣创业时的那般期许,越来越兴旺,越来越红火。

抓住机遇,勇于创业
1978年,刚恢复高考不久,15岁的李欣荣在父亲的引导下报考了湖南省粮食学校,毕业后,顺理成章进入政府粮食系统工作。“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做粮食生意的,所以这些选择在我看来是延续了家族使命。”说起下海做米粉,李欣荣无奈笑道:“其实我是被迫的。”
1999年,因一家米粉厂欠米款,以债作股开始了米粉生产经营生产。时逢90年代下海热,市场经济正在培育成长,早餐市场也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李欣荣从中嗅到商机,盘下了米粉厂,辞职下海。
“创业初期并不容易,由于对米粉工艺不熟,米粉产品质量不到位,每天做出的废料比正常出品还要多,没撑多久,所有的流动资金亏损无几。”不服输的李欣荣又追加8万元投资,由于缺乏米粉制作经验,他坚持晚上做米粉,白天改进设备。硬撑4个月后,终于找准了路径,生产的米粉产量和质量同步提升。2004年,“金风李”成为湘潭排名前列的米粉企业。

坚守品质,创新发展
2007年,李欣荣在几家媒体做出公开承诺:“金风李米粉系列产品,绝无任何添加剂。” 不使用任何添加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只有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技术升级,才能确保整个米粉生产、配送、运输全过程的安全。
“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在李欣荣的观念中,创新才能长效的发展。从利用传统工艺做粉开始,到后来自动化生产,再到如今筹备智能化改造,金风李的湿米粉设备一共经历了8次升级换代,其中大改造就有6次,技术创新专利已经获批8项。
金风李一方面狠抓出品质量,另一方面十分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始终把创新放在企业的头等重要位置。为做出湘潭特色米粉,李欣荣加大研发投资,带领团队开发出了莲子米粉和莲藕米粉两种高端米粉。
与粮食打交道几十年,李欣荣深知,想要做出好米粉,就必须要有好米源。“做米粉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不能有一丝懈怠,否则做出的米粉就不对味,就不会赢得老百姓的认可。”湿米粉生产用的是早稻大米,为了从源头把好质量关,金风李在全县推广特种水稻种植基地。不仅给予当地农户增收增值,更找来农艺师现场指导农户专业种植技术。

肩负责任,诚信经营
如果说以上都是李欣荣经营品牌成功的条件,也只能说是基础条件。在李欣荣心中,“做粉先做人”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2008年湖南冰灾时,全省断电断水,湘潭十几所学校还未来得及放假,上万师生被困校内,吃饭成了最大难题。“金风李靠着一台发电机坚持生产,米粉价格一分未涨,并免费将其他学校有多余的食材配送到有需要的学校。期间一辆送货车翻车,多位配送员负伤,有跌断牙齿的,有跌伤手脚的。就是靠着这种责任意识,帮助很多师生共度难关。”
12年后的今天,当李欣荣再次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困境时,已经快花甲之年的他,亦没有丝毫退缩。不解决种子问题,农户们就要面临巨大损失。受湖北疫情影响,金风李年前为农户们订购的一批早稻种子不能发货,为了不给农户们造成损失,李欣荣一天也没歇着,从正月16日起,他亲自带领采购团队先后出省6次,到江西、安徽等地采购回了优质的种子。
如今的金风李,每天生产的新鲜米粉从这里走入大街小巷,美滋滋的滋养着一方百姓。李欣荣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只要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安全,他感到自己比吃什么更踏实、更香甜。
责编:达庆玙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