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帮扶看长沙⑤丨苗儿滩镇:架起百姓致富桥

欧阳倩 王晗 摄影 李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08 21:35:04


对口帮扶看长沙⑤丨苗儿滩镇:架起百姓致富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欧阳倩 王晗 摄影 李健

“多亏了凉亭桥的修建,村寨路通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4月2日,在湘西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景区,民宿老板张媛一边张罗着客人的饭菜,一边大声地说。

张媛所说的凉亭桥,落成于2008年。此后,惹巴拉景区建设加快,村民摆脱了面朝黄土的生活,吃上了“旅游饭”。

张媛承包了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子,分成了12间住房和6间餐饮包间。张媛说:“夏天有时客人一多,我们就干脆在院子里摆起长桌宴。最多的一天,我们中午接待了30多桌客人。”去年,张媛一家获得了13万余元旅游收入。

一桥跨三寨 天堑变通途

一条洗车河,一条靛房河劈开大山,缠缠绕绕在龙山县苗儿滩镇汇集,形成捞车河。

多情的捞车河,呈“人”字形,串起惹巴拉、梁家寨、捞车3座村寨,却也让他们隔河相望。千百年来,捞车河不知疲倦地流淌,倏然不知大山外面精彩的世界。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捞车村的交通一直以捞车河的水运为主。37岁的向海平回忆起儿时出村的交通“工具”:拉拉渡。

抡起手腕粗的铁丝,从河的这边用力甩到河的那边。打桩、固定好铁丝后,在间隔一米左右地方套上铁圈,一串串铁圈牵起木船。

和其他村民一样,向海平有人过渡时,用手攀缘那条铁丝,靠拉力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待船靠岸,向海平霍地跃上了岸。

因为交通不便,三个村庄之间往来并不密切。村寨就在这山水之间寂寥缓慢地生长。

向海平所在的捞车村,是武陵山深度贫困地区的非贫困村,全村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68户221人,兜底户6户22人。向海平由于身患慢性疾病,因病致贫。父母帮衬着,妻子打点零抚养两个小孩。

生活的改变始于2007年。彼时,长沙市派驻龙山县对口帮扶工作队负责同志建议,修建一座跨3个村寨的桥梁,拉通交通。2008年,凉亭桥建成。

木质的结构,凿榫衔接,飞檐翘角。大桥舒展双臂,将惹巴拉、梁家寨、捞车3座村寨拥入怀中。至此,拉拉渡退出历史舞台,3个村寨没有直接交通途径的历史也终结。

桥路穿景区 百姓笑开颜

“这个桥,以及后面陆续修建的道路,不仅仅是解决了我们的出行问题,更给我们未来生活带来了希望。”向海平说。

据他介绍,2008年之后,3个村寨的往来多了起来。慢慢地,风雨桥也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与当地龙门阵、土家山歌、吊脚楼等一起,也渐渐被大众所知。

从2014年开始,捞车村基础设施加速推进。途径捞车村的洗里二级公路于2014年开始修建,2017年建成通车;2016年龙里高速全面通车,捞车村距离农车高速入口31公里,驱车20分钟便可到达;途径捞车村的公元苗靛公路于2008年建成通车,捞车入村公路、户间道的建成和完善,捞车村的陆路交通得到极大便利。

2015年,惹巴拉景区启动全域旅游建设。项目分为三期,总投资约6.2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三大古村寨(捞车河、黎明、六合)提质改造、惹巴拉影视基地、农业观光园和特色民俗酒店等。

近几年来,在长沙市派驻龙山县对口帮扶工作队的协调下,长沙市原旅游局(现长沙文旅广电局)多次召开旅游资源对接会,长沙在协助龙山做好旅游发展的规划引领,加大推广营销力度,提升旅游品牌效等方面,推出多个举措。

来村子的人多了,向海平和其他村民也看到了商机。“何不开个餐馆或者做民宿?”向海平把这一想法和家人提出,家人纷纷赞同。

向海平母亲第一个表态同意:“平伢子你在外面打点零工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自己开个民宿,家门口能赚钱,一家人还不用分隔几地,多好!”

一家人东拼西凑,将家里自住的房子改造了4件房间出来。“去年一年,4间房子给家里带来了1万元的收入。”“修建民宿的时候家里借了些钱,但我们有信心,来这里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向海平说。

据了解,仅捞车村一村,有郭大妹农家乐、凉亭桥农家乐、梁家别苑等乡村民宿10余家,共有床位约300余个。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