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微改造”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20 15:54:21

加快“微改造”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

文/刘凯

新时代抓城市建设,要树立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要把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不断“强弱项、补短板、惠民生”,让长沙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构建有颜值、有气质、有内涵、有格调的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实保障。在市住建局的领导下,我院以市民日常生活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调研和专题研究工作,现就加快城市微改造,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 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畅通交通微循环

城市中的“断头路、瓶颈路”,是人民出行的痛点,就如“腹心之疾”一样,需要下功夫把“疾”去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已打通74条断头路和瓶颈路。拉通了洞井路、曙光路,破除京广铁路屏障;改善了杨家山等常态堵点;拉通了渔业路、天马路,提升福元路大桥等过江通道通行效率,这些路网的拉通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目前,市内五区次干路以上断头路、瓶颈路仍有百余条,未来几年,我们要继续“硬骨头”,改善微循环,持续推进断头路、瓶颈路改造。一是提升“城市道路网”与“高速公路网”的“二网融合度”,畅通进出城交通,改造捞刀河、万家丽互通,提升雀园路、黄谷路,拉通体院路等;二是完善过江通道两侧路网,发挥现有通道通行能力,进一步延伸长望路,拉通坦山路、观沙岭路等;三是优化路网结构,提升路网运行效率,拓宽德雅路、蔡锷路、岳华路、咸嘉湖路,拉通青山路、杉木冲路等;四是要通过采用优化片区交通组织、完善交通设施、优化公交线路及完善停车设施等措施对商圈、医院、老旧社区等进行优化升级改造,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达到车畅其行、物畅其流、人畅其心的目标。

二、加强城市道路杆件整治,助推城市品质建设

城市道路上密密麻麻的立杆,凌乱设置的箱柜,是市民出行的“拦路虎”,让“慢行”难行,不仅占用宝贵的城市空间,更严重影响市容市貌,亟待对道路杆件进行整治,以实现人行道的净化。

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南京、青岛等城市开展了道路合杆整治的试点工作。上海市建立了以副市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合杆整治指挥部,出台一系列指导文件,明确合杆整治、后期的运营维护管理单位。我们可以充分借鉴有关经验做法,一是在机制上求保障,建立长沙市道路杆件整治和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组织制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推进项目建设;二是在建设上明路径,通过制定我市杆件整治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实施要求等系列制度,选择马栏山视频文创园、高铁新城、高铁西城等重点片区,五一大道、芙蓉大道、湘江大道等长沙主要干道先行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三是在管理运维上下功夫,可以采用由政府主导,事业单位具体负责,也可由政府出资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以实现整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攻坚城市管线规范整治,提升城市颜值气质

老旧城区上空纵横交错的电线、电缆,犹如一张张“蜘蛛网”,是城市品质的污点,是安全隐患的乱点,是城市治理的难点。开展架空线路整治是提升城市品质和安全承载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宜居的人居环境现实需要。

广州2018年推动老旧小区微改造“三线”(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电缆)整治,切实解决“三线”违章乱拉、乱挂等影响市容市貌的现象和安全隐患问题。如何推进管线规范整治工作,我们要摸家底、找问题、知短板、明任务、强保障。重点是全面调查,掌握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找准规划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核心是科学制定实施路径、整治标准和治理计划,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同步推进架空杆线整治;关键是实施多措并举的保障措施,如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制定“市级统筹、属地推进、部门协同、权属实施、社会参与”的推进模式,采用“市区共担、政企共担”和“企业自筹、政府补贴”相结合资金筹措方式,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完善轨道站点周边配套设施,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我市步入轨道时代,给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由于轨道网、公交网和慢行网三网融合不足,换乘不便也给市民造成了不少困扰。完善轨道站点周边配套设施符合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符合人民对交通出行的美好向往,有助于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重庆市2018年开展了三年“缓堵保畅”行动计划,构建了轨道车站周边连续便捷、安全舒适的一体化衔接交通系统。深圳等先进城市以轨道站点打造小型枢纽,全面提升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效率。借鉴上述城市经验,并考虑长沙市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将于2020年7月启动试运营,近期可以以轨道交通3号线和5号线为试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公交线路、慢行衔接、信息互通、标识导视、路网连通性等方面的提质增效,总结相关技术和实施经验,下阶段逐步在已建成线路上进行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形成长效机制,对远期轨道线网及周边配套进行全面规划升级,确保规划建设一体化推进。

五、建设开放街区,打造活力街道

随着国务院关于开放式街区意见的推出,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区从封闭、相对封闭逐步迈入开放阶段。逐步打开封闭小区,拆掉的是围墙,拉近的是距离;拆掉的是“隔阂”,树起的是信任;开放的是街区,激发的是活力。

如何在我市推行开放式街区,应遵循新旧有别,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规划建设新建小区要注重四大转变:是转变规划理念,由“大街区、稀路网、宽断面”转向“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二是转变开发模式,由大街区开发模式转变为小街区组团式开发模式;三是转变设计理念,道路设计由注重机动车交通的道路红线管控转变为全面关注人的流通和生活方式的整体式街道空间管控。四是转变管理理念,从居住区的统一物业管理转变为物业+社区综合治理管理模式。对于已建小区应重点研究三大开放要素:一是在开放模式上应选择部分开放模式,合理选择组团路适度开放;二是在开放优先级上,应遵循人行〉慢行〉公交车〉社会车,优先人行的开放;三是在开放路径上,应坚持问题导向,循序渐进,近期围绕大型公共服务设施、轨道站点、医院、学校和商业圈等区域的封闭小区结合老旧社区提质提档适度开放人行,以实现慢行的便利性和可达性。

(作者系长沙市城市建设科学研究院院长)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