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第一渡东屯渡:它见证了长沙的两次解放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20 12:20:00

文丨刘士明

水乡长沙,湘江、浏阳河、捞刀河环绕。旧时无桥,市民过江过河需乘坐渡船。久而久之,这些乘渡船的地方就成了渡口。长沙有名的渡口有灵官渡、湖碛渡等。其中,长沙东郊浏阳河上的东屯渡,是唯一一个与长沙两次解放有关的英雄渡。

说起九十年前的长沙第一次解放,还得从更早的平江起义和红三军团讲起。让我们拂开历史的尘埃,听我讲那过去的事情。

平江起义与红五军

国民革命军湖南独立第五师第一团驻扎浏阳,中共在该团建有秘密支部,团长彭德怀任支部书记。

(彭德怀)

1928年7月17日,中共湘鄂赣边特委书记滕代远,受中共湖南省委的派遣,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达平江,传达湖南省委举行起义的指示。当时,省委的权力是很大的,部队要听从所在地省委的命令。

起义正在酝酿之时,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这就是师部发出了立即逮捕三团三营营长、共产党员黄公略、黄纯一、贺国中等3人的密电。在此紧急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副官邓萍和副官李灿等8人在县立医院黄纯一病房开会,决定以闹饷为借口提前起义。

1928年7月20日深夜,黄公略率部起义。22日上午11时半,彭德怀部队在城郊男子中学(天岳书院)操场举行誓师大会。下午1时许,趁平江县城内军警官兵午睡正酣,起义部队发动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县城,缴获步枪1000余支、子弹100万发。22日下午5时许,贺国中率随营学校百余人在距平江县城六十华里的浯口镇起义。

随即在天岳书院成立了由三支起义部队编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简称红五军。彭德怀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邓萍任参谋长,欢迎滕代远任军党代表(需要中共湖南省委同意后才能上任)。全军共2500人。9月中旬,红五军兵分两路,第一、二纵队改称湘鄂赣边境支队,在黄公略领导下,继续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2月中旬,红五军第三纵队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下前往井冈山与朱毛率领的红四军会合。

大冶兵暴与红三军团

红五军离开井冈山后,开辟了南起井冈山、北抵长江的湘鄂赣苏区,是为红军六大战略区之一。

稍后组建的红五军第五纵队千余人,在李灿和何长工率领下,于1929年10月翻越幕阜山脉由湘入鄂,一月之内连克通山、阳新、大治三县。突然出现的大队红军令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大为震惊,急调独立十五旅唐云山部前往镇压。长期潜伏在该旅的共产党员程子华、白一杰等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在红军进攻大治城时,于12月14日发动千余官兵深夜暴动,里应外合拿下县城,史称“大治兵暴”。红五军第五纵队迅速扩充为三个支队六千余人。半年后,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军长李灿,政委何长工。不久,李灿因病离队,何长工代军长,政委邓乾元。红五军军长邓萍(兼)、政委张纯清、参谋长陈毅安、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1930年6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取得统治地位,制定了“打下长沙,夺取南昌,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方针。计划长期占领城市,以城市为根据地,完成以武汉为中心的湘鄂赣皖豫五省总暴动,继而实现全国胜利,史称“立三路线”。据此,红军开始整编聚集,组成规模更大的战斗序列以便夺取大城市。

1930年6月16日,红五军、红八军在湖北大冶县刘仁八镇马蹄驿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简称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滕代远,参谋长邓萍。全军团共一万七千余人。红三军团总的任务是发动湘鄂赣三省总暴动。三天后的6月19日,红一军团在福建长汀县组建。军团长朱德、政委兼前委书记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总兵力一万余人。

红军一打长沙

因彭德怀不赞成攻打坚而有备的重镇武汉,率部转攻湖南岳阳。

1930年7月3日,红三军团在彭德怀、滕代远指挥下首战岳阳。激战两小时,守敌王东原部两个营被歼,残敌在帝国主义军舰掩护下乘船逃向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久,红三军团主动退出,返回当年发动平江起义的老根据地休整。彭德怀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向平江的途中,是人山人海的人如潮水围绕着红军。”

7月23日,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派十五师危宿钟部及十九师罗树甲旅共4个多旅的兵力直扑平江,企图围歼我军。在晋坑、瓮江、双江口一线,彭德怀命红八军正面迎击,红五军向敌军两侧迂回夹击,激战两个多小时,歼敌一个团,活捉了团长侯鹏飞,余敌溃退。


为配合红军作战,中共湖南省委将湘鄂赣边境的独立师以及平江、岳阳、修水、铜鼓各县的赤卫队,合编为红十六军,归红三军团统一指挥。此外,还成立了由赖汝樵任总指挥的工农兵军事暴动委员会,发布了《为实行湖南总暴动告全湘民众书》,动员湘鄂赣边界各县的游击队、赤卫队、担架队近20万人,自带干粮随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实现湘省总暴动。”

平江战斗一天后,红三军团开始扫清长沙外围。

敌我两方持续在长沙县金井镇附近展开激战。红八军第三纵队队长何时达壮烈牺牲,政委郭一清负伤阵亡。危急时刻,湘鄂赣边独立师师长邱炳卿率部赶到,投入战斗,迫使敌军向春华山溃退。红军乘胜追击将敌第三梯队击溃,歼灭了敌第十五师的大部,逼近长沙城东郊。

1930年7月27日,红三军团携三战三捷军威进攻长沙。

东屯渡架浮桥攻入长沙

时任红军团长的吴自立在回忆录中详细讲述了在东屯渡架浮桥渡河攻入长沙的详细经过:

七里巷的敌人逃跑了,我们回头就往东屯渡追击。东屯渡的敌人也逃跑了。看到东屯渡的河水很深,我立刻就想起㮾梨市的那个浮桥来,也想架一个浮桥,但是这时一个人也找不到,最后才找到划子工会的负责人,我对他说:“老乡,我们是为劳苦人民谋利益的红军,你晓得不晓得?”他连连点头,说:“晓得!晓得!”

我说:“你们今天盼解放,明天盼解放,今天盼红军,明天盼红军,现在红军来了,你们还不赶快出来帮忙,还等什么?请你们赶快召集人架浮桥,在30分钟内架起一座能过四路纵队的桥来,好让后面的红军过河打长沙。”

说着我便从身上摘下一袋子洋钱,咔嚓一声丢在桌上。我说:“这一百块白洋是把给架桥的人的,作为架桥的报酬。”划子班负责人把洋钱背到背上,便从桌子后面提起一面铜锣来边敲边喊:“大家快来呀!红军来啦!大家来架桥啦哇!架起桥打长沙!”敲着,喊着,在街上转了一个圈,人们都跑出来了。其中男女老少都有,他们驾船的驾船,扛门板的扛门板,拆铺板的拆铺板,不到20分钟,一个能过四路纵队的浮桥便架起来了。架起桥后,我就派了一个班在桥边看守,其余的人就进至五里牌,占领了五里牌至马王堆一带的小山包。

下午四点钟,我在五里牌碰到了红八军何长工军长。我把这一天的战斗情况向他报告了。他问:“东屯渡桥架好了没有?”

我说:“架好了。能过4路人马。”

何军长说:“把八军后面的部队都集中起来,统统由你指挥,立即向小吴门、韭菜园进兵,攻进长沙。”

中共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中写道:“红军于27日凌晨向长沙县㮾梨市发起进攻……下午4时,红军乘胜追击,又在当地工会和老乡的帮助下在东屯渡架起浮桥,彻底打通前往长沙城的道路。”

千军万马从东屯渡浮桥过浏阳河,经五里牌、小吴门攻入市区。也有部队从现烈士公园北侧的湖碛渡攻入长沙。1930年7月27日晚10时左右,红军以阵亡师长2名、团长5名,师团政委伤亡6名、连长21名,官兵伤亡1600名的代价占领了长沙城。国民党省政府主席何键仅率2名卫士向河西仓皇逃命。

为纪念这段艰难岁月,新中国成立后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吴自立少将与诗人未央、电影剧作家郑洪以平江起义为背景撰写了剧本,八一电影制片厂在长沙拍外景,拍摄成电影《恕潮》,1963年7月1日在全国放映。

“送君送到江水边,知心话儿说不完。风里浪里你行船,我持梭标望君还。”其主题曲《送别》至今仍被人传唱。

红三军团解放长沙

(当时的宣传画)

摧毁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颁布了法律和施政纲领,从这几个层面上说,长沙获得了解放。

红三军团解放长沙后,指挥部、政治部分别设在浏阳门正街的德国侨民韩理生公馆和吉祥巷的大吉祥旅馆。接着,成立了由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任司令官的警备总司令部,镇压了打枪烧屋的反革命分子400多人。组织各行各业赤色工会56个,征兵8OOO人。赶制军装两万套。成立没收委员会,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分给贫苦劳动群众。

让我们赏析九十年前红军筹款函的霸气与文采。

湖南省商会:

本军团奉共产使命,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者谋解放、谋利益。但是在争取政权的过程当中,一切措施殊感经济之困难,特此函致贵会暂借光洋70万元(并限本日缴足)以济饷糈。想贵会如热心革命,此项筹款必然踊跃输将,假使听信反动谣言,故意仇视本军,对所措筹款稍存托抗或推展,本军为革命前途计,定当以革命手段绳之。兹除派副官长陈宗实、军需长何曾前来面谈外,专此函达,请烦查照办理。

为荷,并致赤色的敬礼!

中国红军第三军团

总 指 挥 彭德怀

据文献记载,红三军团在长沙实际筹款4O万现洋。

红三军团解放长沙,创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的多项第一。

一、这是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攻下的唯一一个省会城市。红三军团以八千兵力,在号称近20万赤卫队的协助下,打败了三万多敌军,俘敌四、五千人,缴获枪支三千余支,各种炮数十门,弹药几百担,其他军用品无数,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二、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苏维埃政府

苏维埃是俄文C0BeT的译音,原意为“代表会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普遍将工农兵民主政权称为苏维埃或苏维埃政府。

7月30日,通过了湖南省临时苏维埃政府的名单,宣布建立湖南省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办公地设在湖南省商会(长沙市黄兴路建设电影院旧址)。湖南省临时苏维埃政府由王首道任代主席。

三、以湖南省临时苏维埃政府的名义颁布了《暂行劳动法》《暂行土地法》《暂行婚姻法》等法令和施政纲领《土地政纲》。

四、在长沙出版发行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张报纸《红军日报》。

五、两次在省会城市召开各有十万市民和工农兵群众参加的大会。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的第一张报纸《红军日报》)

29日下午4时,在教育会坪(现教育街省农业厅大门外)召开大会,长沙10万群众、以及郊区、浏阳和平江等县的数十个农会组织的工农兵代表参会。

8月1日长沙市将要举行庆祝南昌起义三周年和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集会之际,停泊在湘江上的美、英、日等国军舰突然向城内开炮。红军当即开炮还击,迫使敌舰向下游逃窜。

集会延至8月2日午后一时举行。10万工农兵群众冒着倾盆大雨再次聚集到长沙教育会坪参加大会。湖南省总工会、粤汉铁路总工会等80多个组织参会。会后举行了游行。游行队伍由教育会坪出发,途经东长街、南阳街、走马楼、司门口、青石桥、落星田、中山东路等处。报载:沿途“秩序井然、民气腾沸”。

红三军团撤出长沙

由于国民党调集重兵反扑,红三军团力战不支,逐渐从阿弥岭方向撤离长沙。红军撤出长沙的时间有几种说法。滕代远回忆为8月5日,彭德怀回忆为8月6日,何长工回忆为8月7日。后经多方考证,确认为8月6日清晨。据此,第一次长沙解放历时11天。

红三军团参谋长、攻打长沙前敌总指挥陈毅安,在撤退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攻打长沙虽然是带有“左”倾冒险主义色彩的军事行动,但此役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打击了敌人的气焰。毛泽东评价说:红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可以认为是有益处的,因为这对全国革命运动所产生的反响是非常大的。”

牛行示威和文家市大捷

1930年6月,党中央特派员涂振农带着中央的指示信来到福建长汀县找毛泽东、朱德,责令攻打南昌。朱德后来回顾当时的情况说:“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接受。”

8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下辖红四军、红十二军等部队)抵达南昌郊区,隔着赣江鸣枪,虚张声势。接着,毛泽东导演了一幕“攻打南昌”的好戏,派罗炳辉带领红十二军的两个纵队佯攻南昌附近的牛行车站,充作纪念南昌起义三周年的武装示威,史称“牛行示威”。 红一军团此行的目的虽然是攻打大城市,但毛泽东、朱德根据实际情况没有死拼硬打,这样,既执行了中央决定,又保存了实力。接着,红一军团主力分三路奔袭湖南文家市镇,在镇外的高升岭取得歼敌三个多团的文家市大捷(又称高升岭大捷)。文家市战斗的胜利,为红军二打长沙创造了条件。

第一支红一方面军

众所周知,1934年长征期间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番号为红一方面军。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30年,为协调红军二打长沙,就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的李家大屋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红三军团撤离长沙返回平江根据地后,中央秘书长李立三在上海以中共中央的名义,要求再次进攻长沙,并调红一军团前来增援。

1930年8月23日,红一、三军团在浏阳县永和镇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和总政委,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总兵力达4万余人。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方面军建制的主力部队。

红军二打长沙

在红一方面军成立第二天的总前委会议上,毛泽东、朱德“对这项政策表示疑问”的看法被多数人否决了,作出了第二次进攻长沙的决定。中央当时的设想是以长沙作为首个红色首都,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革命委员会,”昭示天下,与国民党政权分庭抗礼。

毛泽东特地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一首以明心志: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930年8月30日,红一方面军将总部迁到长沙市郊的白田铺,9月1日发布总攻击命令。红一方面军4万人再次围攻长沙。此时的省城防务较一个月前业已大为强化,长沙守敌31个团10万重兵固守不退。红一军团在雨花亭、乌梅岭一带,红三军团在杨家山、五里牌和湖渍渡一带与敌激战半月之久而不克。

火牛阵

长沙守敌在德国武官指导下,在长沙设置了三道防线,外面两道防线由碉堡、战壕、铁丝网、鹿寨构成。第三道防线还在铁丝网上接了高压电。红军冲破了敌人外面两道防线以后,来到铁丝网前,许多战士奋不顾身往铁刺上趴,想用自己的身体当云梯,让后面的同志踏着冲过去。可是,当人一趴上去,立刻惨叫一声牺牲了。后面的战士还以为他是被敌人子弹打伤,赶忙去拉,刚一踫到人,也“哎哟”一声触电倒下。

为了突破敌人的电网,红军采用了古老的“火牛阵”战法,希望用水牛的蛮力冲开电网。他们从农村买来几百头水牛,牛角绑上尖刀,牛尾巴浇上汽油、点燃鞭炮,驱使披红挂彩的牛群携着熊熊火焰冲向敌人阵地。不料,有些水牛触电即死,有些水牛受到枪炮声惊吓,折回阵地踩踏红军,气得战士们跳起脚来骂。这场攻坚战,终因无法冲破电网、缺乏炮火支援而未能奏效。由于敌军增援长沙,在形势对红军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召开了总前委会议,当机立断,于9月12日撤离长沙。

在二打长沙战斗中,红一军团红三军第一纵队司令柯武东、红六军第三纵队政委刘作述牺牲。仅红一军团就阵亡中级干部数十人,基层指挥员牺牲百余人,士兵伤亡1600余人。红三军团也遭受较大伤亡,红八军四师三团团长谢振亚等指挥员在战斗中牺牲。

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产生了极大影响,是中共党史、红军军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红一方面军撤离长沙不久,“立三路线”终结。

红一方面军随后经历了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硝烟的洗礼,几经撤销、组建、扩充、整编,于1937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完成了辉煌的历史使命。

解放军从东屯渡进城解放长沙


十九年后的1949年7月底,国民党起义部队基本退出市区,担任解放长沙任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8师前锋已到达东郊,长沙和平解放的形势已经明朗化。8月1日,经地下党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批准同意,地下党长沙市工委在市内火宫殿后面的火后街八号半公开办公。在成立“长沙市各界迎接解放联合会”(简称迎解联)之前,中共“迎解联”党组已在火后街八号成立,刘晴波任党组书记。“迎解联”党组和主席团负责指挥全市迎接解放工作。

刘晴波将在东屯渡搭建浮桥的任务交给了“迎解联”党组负责宣传的王蔚琛。王蔚琛找到湘江划业工会负责人,请他们组织人力、船只和器材架设浮桥。湘江划业工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和船工,在当地民众的协助下,用了三天时间,在浏阳河上搭建起了一座能通行汽车、重炮的重载浮桥。

历史有时是惊人地相似。1949年8月5日夜,138师大部队沿着当年红三军团攻城路线,从东屯渡浮桥进城,经五里牌到达袁家岭附近的新军路。与“迎解联”负责人联系后,再到小吴门,并在小吴门附近的湖南省参议会(现湘江宾馆)前坪举行了热烈而简短的入城仪。在城内驻防的起义部队、前长沙绥靖公署232师师长康朴派主任参谋郑克林到东屯渡迎接解放军进城,同时移交防务。当晚十二时,初步移交完毕。

东屯渡旁那棵被称为“迎解树”的百年樟树见证了古城长沙再获解放!东屯渡是名副其实的长沙第一渡!

作者为党史研究者,地下党长沙特支书记、长沙市迎解联党组书记刘晴波之子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