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20-01-03 16:07:27
你心中的洞庭是什么样子?八百里的烟波浩渺?晨光锁雾,云霞满天?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
岳阳摄影家杨一九,用近40年的时间拍摄、记录洞庭湖。他的作品,通过光与影的变化呈现出那些熟悉的湖汊、渔民捕鱼、水上人家的起居生活,从中可以看到树、牛、鸟、水草等湿地生物,看到日出日落、积雪、风雨等四季风景;可以欣赏到风帆起洞庭的壮美,洞庭湖的气象万千,可以洞见洞庭湖上人们的喜怒哀乐。
2018年,他的《守望洞庭》个人摄影作品集被列为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重点扶持项目,于2019年12月29日集结出版。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进入洞庭世界。
1987年8月,君山岛。
洞庭风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九百多年前,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寥寥数语,道尽了洞庭湖的无限风光,引起无数人的向往。而东洞庭湖湿地,洲滩逶迤,风水云集,烟岚迷嶂,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缱绻。那种质朴的宁静,灵动的神韵,更使人难以忘怀。
喜欢去感受那种天然和谐的烟雨朦胧,去放眼纵横的阡陌洲滩,去探寻湿地深处的人家,享受炊烟、渔歌带来的心旷神怡。
1991年8月, 洞庭捕鱼。
2009年11月,牛奶铺。
2010年8月,丁字堤外滩。
2010年8月,洞庭湖大桥。
2015年6月,岳阳楼。
岳阳楼。
渔民
洞庭湖区水面宽阔,水网密布,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鱼类和水生生物栖息地,曾记录有鱼类109种, 2008年记录到77种。湖区渔民甚多,他们深谙湖区鱼性、水情,摸索出花样百出的捕鱼方式。
1981年7月,傍晚,在洞庭湖捕鱼的风网船、板罾及前往收网的渔船。
1987年8月,渔民驾驶风帆船捕鱼。
1950年代,湖区进行“堵支并流”“围湖造田”,江湖面积逐年萎缩,天然捕捞场所和专业捕捞渔民日益减少,内湖逐渐成为养殖湖泊,转产就业的渔民相应增加,专业捕捞渔民成为介于农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洞庭湖区(湖南)有渔民67000多人,其中,岳阳市有27667人。
2009年9月5日,忙碌了一天的渔民,晚餐时少不了喝点酒。
2009年9月16日,岳阳楼区吕仙亭派出所教导员将“天吊户”吴文兵一家八口户口簿专程送到了吴文兵家。年逾花甲的吴以仁激动得老泪纵横。
洞庭湖是开放性的湖泊,捕鱼者既有当地专业渔民、农民和城镇居民,也有其他省份从事季节性捕捞的渔民,还有常年生活在水上,连户口和身份证明都没有的所谓“天吊户”。
2009年2月3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解决洞庭湖区捕捞渔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出台了帮助渔民定居、应保尽保、户口问题免费落实、优先安排子女就学、转产转业政策支持、6项收费停止征收等具体措施,使“天吊户”渔民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
至2009年12月,洞庭湖区渔民解困工作基本完成。无房户专业渔民上岸2332户,安置渔民7550人,其中岳阳市811户,2853人。对3096户危房进行了改造,同时,为917户,2103人无户口渔民办理了落户手续。洞庭湖“天吊户”渔民,从此告别不堪回首的心酸历史,迎来了他们温暖的“春天”。
2009年11月,采罶捕鱼。
清晨五点,渔民带上干粮饮用水,驾驶机动船向捕捞区域进发。
每天凌晨5时许下湖,推着小木船,沿着沟槽摸鱼,一直摸到下午三时左右。“最多的一天可摸百把斤鱼,有时候只能摸到几斤,完全是碰运气!”摸鱼者说。
晾晒针嘴鱼。
应渔民要求拍摄的工作照,他们高兴地说,这是第一次合影。
鸬鹚捕鱼是古老技艺,临湘市黄盖湖横河堤有十多位渔民一直使用这一古老的技艺捕鱼。
2011年7月2日,芦苇荡中用丝网捕鱼的渔民。
2014年10月,六门闸生态渔村,渔民晾晒风干鱼。
樵民
洞庭湖现有芦苇面积近100万亩,占全国的13%,常年芦苇产量8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30%左右。岳阳、益阳、常德等地是芦苇主产区,东洞庭湖的芦苇尤为壮观。洞庭湖区的樵民,指居住在湖洲上以看管芦苇,割芦织席为业,兼事捕鱼、饲养、种植,亦樵亦农的居民。据统计, 2007年,有樵民13593人,主要分布在沅江、岳阳市的芦苇场。
2008年前,砍下的芦苇需按尺寸铡裁打捆,以便搬运。
为了节省时间,芦苇工在芦苇荡吃午饭。
由于家里没人带或尚未断奶,不少芦苇工夫妻不得不把小孩带在身边。
匆匆忙忙洗个澡,冲去一天的灰尘与劳累。
芦苇工的晚餐 。
2016年,芦苇工逐渐开始使用割草机收割芦苇,夫妻俩每天可收割六七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后,洞庭湖区停止了芦苇砍伐,芦苇荡恢复了原生态面貌。
藕工
洞庭湖区盛产莲藕,湖区居民也习惯在河沟湖汊水塘种上莲藕。湖乡有一句口头禅:红花莲子白花藕。意思是说长红莲花的主要是莲子好,长白莲花的主要是藕好。除人工种植的莲藕外,还有湖州湖汊自然生长的野生湖藕。
团湖位于岳阳市君山区,是经多年淤积变迁而成的“湖中湖”,面积达5000余亩,盛产野生湖藕。
野生湖藕细且长,难挖掘。传统的以藕铲挖掘方法,每人每天能挖200 斤左右。
穿着连体防水服采藕,衣外是泥水,衣内是汗水,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让身体透透气。挖藕辛苦,但一天能拿到六七百元的工钱,收入还是令人欣慰的。
长期在泥水中劳作的藕工,是湖区最吃得苦的汉子。这双手的主人从事藕业已30 多年。长期在泥水中浸泡插挖,指甲脱落,指关节变形明显。
湖区常年从事莲藕的种植培育采摘的人群,被称为“藕工”“藕匠师傅”。冬季是采藕繁忙季节,来自安徽、江西、广西、湖北及湖南各地的农民挖藕工每年冬季来到这里,在湖岸边搭建的几排简陋工棚就是他们临时的家。这些挖藕人是一支比较稳定的农民工队伍,他们大都从事挖藕作业多年,有着熟练的挖藕技能,成为流动在洞庭湖区的专业藕工。
采藕早出晚归,中午载着半天的收获回到驻地。
负责过秤和装车的杂工,一般由当地人承担。
夜幕降临,刚抬上岸的湖藕摆放整齐,等待装车。藕上都抹上一层薄薄的湖泥,等于是给藕上了保鲜膜,保存半个多月没问题。
猫道上的建桥人
杭瑞洞庭大桥全长23.118公里,桥面宽33.5米,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大桥东起湖南省岳阳市七里山,横跨洞庭湖,西至君山区芦苇场,大桥加劲钢桁梁长1933.6米,是目前世界第二、国内第一大跨径钢桁梁悬索桥。2018年1月30日,大桥建成通车。
2016年8月,杭瑞洞庭大桥猫道铺设、安装完成,从猫道顶端,走到最低端再折返,将近二千米的距离,洞庭湖见证了一年多来,建设者每天在猫道上忙碌工作的情景。
洞庭湖区气候多变,冬季猫道上湿冷难耐,酷暑期间,猫道上的建桥人头顶烈日暴晒,脚受水汽熏蒸,身处钢铁构件克服高温辐射,猫道最高处距湖面二百余米,高空、高危施工环境,造就了特殊的建桥者。
在悬索桥施工中,猫道是临时施工便道,是建桥人施工作业的高空脚手架,是主缆系统乃至悬索桥整个上部结构的施工平台。在猫道上施工作业,是悬索桥中最重要、最危险的工序,它的安全拆除,意味着整个大桥即将圆满完成。
龙跃洞庭。
2016年12月4日,冬日清晨,太阳刚刚露头,建桥人已在高耸入云的猫道上开始工作,架设主缆。
主缆架设。
2017年11月27日,猫道最后一片面网被顺利拆除。
建设中的浩吉铁路洞庭湖大桥。
杨一九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湖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岳阳市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名家评论
《守望洞庭》这本画册要付梓了,这是作者四十年的积累呈现的洞庭岁月。他对自己熟悉的这片土地投入了持久而又无私的热情,多年来风餐露宿,运用自己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普通人平凡而又伟大的生活、劳作场景。
专业的视觉表达,使得这些作品叙事清晰,逻辑完整。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还将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集体记忆的组成部分。
晋永权 2019.7.29
但凡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大多具有历史学家的情愫、人文学者的思考、社会学家的眼光,并怀有高尚的梦想,在追寻现实世界的“客观性”与表达摄影师的个性特征之间寻求令人难忘的契合点。杨一九和他《守望洞庭》中的影像,也有着这样的特质。这些作品集结成集,呈现了洞庭湖生态文化的影像世界——包括美学趣味、地理风貌、生态环境、风物风情、人物生存状态等方方面面。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记录洞庭湖风云变迁的一部厚重的影像志。
有人说所有历史遗存的文本,论雄辩无过于影像,也唯余影像。杨一九与洞庭湖早已缘定今生,也将白头偕老。他性格的宠辱不惊,摄影作品的大气磅礴,加上先忧后乐的执着,造就了《守望洞庭》的出现绝非偶然,也必将载入洞庭湖的摄影史册。这些记录了洞庭时代的照片为人们留下的不仅只是历史,还有洋溢其中、美丽动人的人文精神与情感。这些影像尽其所能要把那些洞庭湖的记忆收藏进来,那是杨一九给予艺术的最高尊崇。(序言节选)
谢子龙
九哥与我神交多年,是那种把酒尽欢、金樽对月的兄弟。九哥的新书《守望洞庭》即将付梓,嘱我写几个字,当欣然应允。
九哥是湖南摄界风光摄影名家,书中的开篇“洞庭风光”便是实例。这是九哥的观看与感悟,它是诗性的,有些画面几近完美,是九哥结构影像的驾驭能力。当然,这也是一种修为的考量,九哥无疑是个中高手。
就我个人喜好,书中的“樵民”和“藕工”更让我动容,看得出九哥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在感受世界,并为之书写自己的情感,平实,朴素,充满影像关怀。一个共知是,照片无法改变任何人的命运,但照片能够关注人的命运,所有的命运都值得我们关注,所有的照片都应该写满爱,写满悲悯,写满情怀,九哥做到了,因此书就有了温暖。
张黎明 2019.盛夏
一九主席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摄影界老前辈。
他的画册《守望洞庭》给人惊喜,令人震撼,至少在我而言是这样的。这似乎与他的工作和生活经历有关,20世纪80年代就在《铁道建设》报社当摄影记者,后来又成为一名史志工作者。由于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洞庭湖区,广阔无垠的“天下洞庭”给予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
唯美大气、真实客观,这一点在一九主席画册中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只是单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仅此而已把它作为某种可以辨别作者摄影技法、功底甚至风格的依据,便略显苍白。只有就作品本身的内涵和影像以外的深度,甚至时间的跨度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才是解读他作品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引起我浓厚兴趣的是他作品中不时流露出的那种对人关注的温情,对过去、现在、未来洞庭变化的观看和理解。品读画册中的一帧帧影像,在看到他生活、工作经历缩影的同时,也使我看到了历史节点之间洞庭湖的对比和变化,感受到了影像独有的一种语境。因此,我在作品中发现他要表达的实际上与当今艺术领域里那些概念化、风格化甚至有些浮躁的流行趋势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这是一册感觉踏实,具有思想内涵和文献价值的记录影像。正如一九主席自己所言:“最大的愿望是通过自己拍摄的这些图片,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洞庭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的生态环境,为时代留影,为母亲湖留影。”这种情怀、责任和担当令我敬佩!
由于摄协工作原因,近些年与一九主席的交往逐渐增多,他并不张扬,在许多公众场合总是表现得很低调。他几乎把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记录拍摄洞庭湖上了。我想,一个人只要努力了,付出了,梦想并不遥远。
祝贺一九主席《守望洞庭》画册出版!
熊汉泉
2019年8月10日于长沙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