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0-01-09 18:52:15
隆平水稻博物馆的孩子和种子
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1807班寒假实践侧记
新湖南客户端1月9日讯(记者 薇薇 摄影 付湘宁 姜雅莉)“原来以前农民伯伯是用牛犁田啊,我只见过机器犁田”“袁隆平爷爷也太难了吧,他还遭受过‘毁苗’事件”……1月9日下午,隆平水稻博物馆迎来了长沙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1807班49名对种子充满好奇的孩子。

孩子
下午4点,49个孩子涌进隆平稻谷博物馆。观察仔细的孩子在一旁窃窃私语,“听说这是世界上首个以稻谷为主题的博物馆”“这个建筑的外观就是5颗稻谷”。一旁的讲解员告诉孩子们,博物馆主体建筑形似5粒金黄的稻谷,寓意华夏大地五谷丰登,平视则像5瓣盛开的芙蓉花。
跟随讲解员的讲述,这些绝大多数都未了解过水稻发展历程,甚至连农村都没去过的孩子们,个个瞪大双眼,竖起耳朵。

周轩羽同学连谷子都没有摸过,“经历种子的发芽、禾苗的生长、抽穗、开花、授粉、结果、成熟,稻子成熟之后,还要经过收割、晒干、脱壳才能变为一颗颗的米粒,不珍惜粮食太对不起农民伯伯了。”
孩子们参观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板块后,纷纷驻足在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奖的视频画面前,听完当年的颁奖词,孩子们不禁为袁隆平爷爷鼓起掌来。“一颗种子改变世界,袁爷爷真牛。”史玲瑞同学感叹道。
种子
从野生稻模型,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炭化稻谷,从早期稻作农具到现代科研成果,一幅幅图片、一帧帧视频、一段段文字,将种子到谷子的生长故事,讲述得生动有趣。
孩子们在观看中也似乎埋下了一些“种子”。

蒋云霖同学现学现卖,“倒伏大多发生在作物拔节后、农作物生育的中后期,会大大影响产量……我觉得来这看到了很多跟我们学科相近的内容,对于地理、生物的学习很有益处。”
“这件事几乎让袁爷爷多年的杂交稻研究心血毁于一旦,但是他没有被击垮,到上世纪70年代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加速繁殖,最后‘南优二号’杂交稻育种成功。”颜乐山同学对1968年袁隆平试验苗被人故意毁坏事件尤为关注,“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样,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临离开博物馆时,段雅涵同学默默念出了展区墙上的文字:稻谷的发展历程,不仅是一种自然作物的生长故事,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懈开拓、成长的史诗。
责编:王为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