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遍永州|龙家大院:峻岭中的诗意册页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2-03 20:48:31

作者/文紫湘

中国南方的传统村落建筑讲究依山傍水,最好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左青龙、右白虎,背后有靠山,门前玉带(河流)绕,风水宝地也。如若先天条件限制,没有溪涧流水,那就挖一口池塘,蓄水聚财。改造自然,人定胜天。

新田龙家大院,处于穷乡僻壤之地、崇山峻岭之间,虽然亦是两山相夹,后背有靠,但终究水源稀缺,无以成流。最早卜居于此的龙氏族人,落地生根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塘储水。因此,我们走近村庄,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口池塘,形如半月,故称月塘。

房屋就挨着月塘往后垒叠,最早的宅基埋于八九百年前。大约在宋神宗元丰年间,东汉零陵太守龙伯高的守墓后裔,自零陵郡城迁徙至新田县枧头镇,选址大冠岭山脉的黑砠岭落户,农耕为本,平安度日。至清道光年间,龙氏后人以数亩薄田起家,成为富户,大兴土木,定型了村庄“三堂、九井、二十四巷、四十八栋”的建筑格局。三座厅堂,九个天井,二十四条巷子,四十八栋房屋,可以想见其规模之大。

虽然屋宇众多,但龙家大院的建筑却不似他处古宅的高墙深门,华丽装饰。其房屋古朴大方,宽敞适用,不事豪华。特别是门壁上的楹联,以追求恬淡自然、返璞归真的志趣为怀,很受参观者赞许。“村连幽径拖青黛;门瞰群山拥翠微。”幽静的村庄,美丽的山色,不是仙境胜似仙境。“诗礼相传端本务;耕桑以外不关心。”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传家之宝,以从事农业生产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安贫乐道的达观心态昭然若揭。“红泥绿蚁常为乐;紫领乌皮好是白。”不为外物所累,甘于平淡生活,几杯浊酒,超然出世。“悦亲戚情话;盼庭柯怡颜。”远离尘世,心远地僻,安享天伦之乐。陶渊明追求和向往的生活,大抵如此吧!

还有更深远的意境,“峰如趁屋天原巧;花为临池水亦经。”天随人愿,天人合一。“行流从环所欲必得;委命供已味道之腴。”遵循自然的法则,遵循内心的愿望,善待人生,品味真谛。“望远直穷千里目;披风恰对一株松。”契合自然,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看他酷向红尘逐;到此直同白日闲。”滚滚红尘,追名逐利,劳累心智,何等可笑,不如放下执念,逍遥自在。“烟火数家桑麻共语;云霞三径松竹长存。”“数椽安隙地;三雅待良朋。”居陋巷而不改其乐,三五人家、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共话桑麻,不亦快哉!“酒熟喜逢客至;茶多能使诗清。”酒逢知己千杯少,清风明月来相伴。“清借风明借月差幸吾庐可爱;芳如桂馥如兰何殊陋室有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的家园我最爱。

这就是龙伯高后裔们的家园,子子孙孙的血脉里相承着那一缕可以追溯到汉代有名循吏身上的精气神。汉光武帝二十五年敕封为零陵太守的龙伯高(公元前1年—公元88年),“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当时,正逢刘秀光复汉室之初,内乱尚未彻底消除,伏波将军马援挂帅剿抚南方少数民族“五溪蛮”起义,战斗就在零陵郡附近发生,人心惶恐,民心不稳。龙伯高到职后,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避免内乱,支援征讨。据说,在战事紧张、马援受挫、供给困难、军饷难以为继的紧急关头,龙伯高毅然决然将夫人头上的金簪取下,变卖以作军饷,让征战将士感激不已。龙伯高在零陵励精图治,采用广施仁政、法德兼治、以身作则的方针,使当地生产得到发展,经济得到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人心得到稳定,先后两次有效平定了郡内的骚乱。其清正廉洁、勤政为公、宽厚待人、礼贤下士、修身齐家的为官为人之道,载于史册,世所盛赞。公元88年,龙伯高卒葬零陵西门司马塘。千年之后,他的守墓后人迁徙新田枧头黑砠岭,聚为龙家大院。

“虚心几圣域;继志学文渊。”向圣人学习,继承先祖遗志,加强自身仁德修养。黑砠岭的龙氏后人不仅向往陶渊明式的归园田居,更承继了来自遥远的先祖身上的精神风范。“爱重休教让伏波;虚几久已推文挚。”亲近和敬重德行高尚的人,学真本领,有真本事。尤其是遵循传统的道德规范,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出门大吉大利。“进得其门孝悌忠信;出由是户元亨利贞。”我们来看一看龙家大院的大堂屋,就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居于村庄正中的大堂屋,取名曰敦厚堂,其意即是追思“敦厚周慎”的先祖大德。建筑大堂屋的屋主人是龙氏近代一位先贤,其人曾先后在武汉美专和上海美专就读,擅画梅竹,为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的学生,自1929年以来,一直担任新田县救济院院长,曾捐出500石租谷的良田作为救济院的开支费用,还捐款和倡导修建了至今保存完好的龙山学校,被誉为新田县的第一慈善家。解放后,作为“开明绅士”被县政府委任为土改委员会委员及政协委员。他题写在堂屋门口的楹联,应该是龙家大院家风传承最为精当的表述:“居同靖节先生宅,家衍零陵太守风”。

这座构建于清末民初的大堂屋,空间宽敞,青砖辅地,后墙设神龛供奉家先,每逢重要日子或办重要事情,龙氏族人都会在此给先祖献上一柱香烛,祈求福佑。大堂屋里有大天井,两旁为厢房,天井不仅具有通风采光功用,亦能聚四方雨水,汇入村前月塘,暗喻财不外流。最有意思的是,天井出水口狭小隐秘,粗看难以发现,而过水阴沟却畅通无碍。据说,里面长年放养着一只乌龟,由其往来爬行,担任疏通水道的任务。古人的生活智慧,也算是用到了极至。

“喜看山色争迎送;休管亭程话短长。”家山因人而生色、因人而有情,依依不舍送往,喜笑颜开迎客。穿越岁月沧桑的龙家大院,就是一帧珍藏于峻岭中的诗意册页!

责编:黄柳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