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边城故事”

  新华社   2019-12-06 11:36:06

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风光一角。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新华社长沙12月3日电(记者梁娟、刘芳洲、张玉洁)层层叠叠的苗家吊脚楼和酒家灯火倒映在静谧的水面,与拴在古渡口码头的几只渔船、游船一起微微荡漾。

这里是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边城”小镇的一角。码头外,“老男孩”酒吧里的“小男孩”田泽渊正站在门前的青石板街上送两名外国游客离开。

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风光一角。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边城镇原名“茶峒镇”。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以大量篇幅刻画出茶峒淳朴的风土人情和女主角“翠翠”的爱情故事,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2005年,当地政府正式将此地改名为边城镇。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这里长期处于沉寂中。“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湘西的经济社会发生巨变,小镇又重新热闹起来。当地政府借助《边城》这个文化名片,大力发展旅游业,2016年,边城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位于湘、黔、渝交界处的边城镇,位置独特,“一脚踏三省”,让这里更有机会迎接八方来客。

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夜景一角。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我,乌克兰”“我,哈萨克斯坦”“我,广东汕头”……10多名客人在酒吧相互打招呼,不连贯的中文并不影响大家交流。

“以前边城虽然有名,但是只有一两家酒吧,几个小旅馆。现在这里交通方便了,酒吧旅馆逐渐多了,还有不少精品民宿。”田泽渊说。

21岁的土家族男孩田泽渊,家住边城镇骑马坡村,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读了半年大专后,田泽渊去年决定回乡在边城酒吧打工。现在他白天开挖掘机,晚上在酒吧看店,每月纯收入有五千多元。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当地百姓出行越来越方便。田泽渊的爷爷做的竹编拿到集市卖,每个月也有将近一千元的收入,再加上两位老人的低保和老龄补贴,他们全家的生活已经明显好转。不久前,家里还新盖上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

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陈设古朴的特色民宿。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花垣县文旅广电局官员麻健说,近年来,当地将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边城“翠翠岛”、百家书法园……一众地方民族特色鲜明又富有文化气息的景点都吸引着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

这个小镇也为即将到来的游客做着准备。麻健说,今年起,政府搭建平台,吸引民间资本,打算用三年时间,让小镇再现沈从文笔下“边城”风貌。同时,兴建新区培育餐饮、酒店以及娱乐演艺休闲等业态。

在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人们乘坐渡船出行。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现在60多名员工里,其中8个贫困户,每月能领到三千多元工资。”边城曲乐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田辉说,“三年后除了创造600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外,我们还要吸引当地人在新区投资兴业。带动脱贫是起点,共同富裕才是目标。”

湖南湘西花垣县边城镇夜景一角。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 摄

如今,湘西州越来越多老百姓依托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湘西州吉首市坪朗村,本地豆子与清澈的山泉水结合,手工制作出来的豆腐口感爽滑、嫩而不散。43岁的石清香,5年前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动村里30多人参与,其中20户为贫困户,她也因此被称为“豆腐西施”。如今,“豆腐西施”石清香不仅有了“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还成为湘西州和吉首市的人大代表。

2019年,边城镇有望告别贫困。“就在上周,我们家正式脱贫摘帽了!”越来越阳光的田泽渊说,“听说政府正在做边城的旅游规划,我相信我以后绝对比现在过得还要好!”

责编:肖静

来源:新华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