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鱼市,鲜香了2000年的码头

  岳州地理杂志   2019-12-12 11:19:36

岳阳鱼码头

洞庭湖的鱼好吃,什么鱼最好吃?没人能够给出准确答案。真正的渔民会告诉你,湖里的鱼都好吃,但要分季节吃,渔谚说“春鲶夏鲤秋鲫冬鳊”。

湖里的鱼都好吃,但要分部位吃,渔谚说“鲶鱼的拖梭鲤鱼的嘴,鳊鱼的肚皮人最喜”。

渔民还会告诉你,太大的鱼不好吃,太小的鱼也不好吃,吃什么鱼呢?渔谚说“马蹄子团鱼笔杆子鳝,巴掌大鲫鱼刀片子鲶”。来自岳州鱼市的谚语。

任何临湖小镇都有“鱼市”,这是一个临近黎明或黄昏两个时间点的鲜鱼交易市场。夕阳西下,远浦归帆,太阳升起,渔船靠岸,渔获起水,鱼市形成。

交易就在码头边进行。这种鱼产品交易,主要是附近居民的日常食用,很少有大宗鱼品交易,那个时候没有冰冻保鲜车,刚出水的鲜鱼无法长途贩运,过去的鱼市与现在的鱼市,在功能上是不同的。现在岳阳鱼巷子和洞庭渔都,已经成为了中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淡水鱼中转地,鱼品主要还是用于长途贩运,真正在本市消费的数量很少。

已经消失的老“鱼巷子”

以“鱼巷子”为标志的岳州鱼市的形成,具体应该追索到什么年代,至今还没有一个准确说法。《巴陵县志》有载:“鱼巷,自上正街西175步,至南岳坡巷又35步滨江,北有洗马池巷自土门街至此三百步,南岳坡巷亦名鱼巷,自北至南一百四十步通街河口。”这也只是标注了这个市场的位置,至于市成何时,无法考证,有说“成市早至北宋时期”,有说“在唐代就已经形成”。其实,这些都是妄测,应该说,岳州鱼市是与这个古城历史同样久远的最早市场,至少有2000年!有人群就有市镇,有市镇就有消费,有消费就有市场,哪怕是最原始的易货交易。

鲜香了2000年的味觉码头。

水上鱼市

岳州鱼市并非这个通江达海的城市,因为运输的便利而成市,事实上,当时的起水鱼主要是鲜食,不做转口贩运,在没有冷链运输设备的古代,长途贩运鱼鲜是不可能的。几乎任何近水市镇都有鱼市,只是岳州鱼市更具特色。这种“特色”,主要在于鱼类资源较洞庭湖其它地区更加丰富,它同时具备有长江和洞庭湖鱼类资源。

古岳州作为洞庭湖边最大的一个市镇,鱼产品交易长年兴隆,从渔获数量,到交易数量,都超过了洞庭湖沿岸的其它市镇。在古代,由于捕捞方式落后,捕捞工具原始,渔民的渔获数量并不很大,作为调蓄湖泊,洞庭湖是一个天然饵料场,鱼类品种和鱼群数量相当丰富,捕鱼不是一件难事,但大量捕捞也并非易事,洞庭湖的渔业生态,处于动态平稳阶段。

后来,随着材料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化学纤维的民用,尼纶丝作为渔网织物,普遍用于淡水捕捞,渔网织物由麻丝转变为拉力更强、更柔软的化学纤维,织成的网具越来越大,网孔越来越密,再加上宏观管控失误,洞庭湖的渔业资源越来越枯竭。再后来,高压可控硅三级管的出现,逆变升压技术小型化,高压电鱼发生器的大量生产,使洞庭湖渔业资源更加雪上加霜。

洞庭湖渔业资源危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负向影响,在新材料新技术“助力”下,捕鱼虽然已经成为易事,捕到鱼越来越成为一件难事,捕到好鱼只能成为故事。

刚刚出水的野杂鱼

记忆中的故事很美味。

古代岳州鱼市经常出现三种最美味的鱼:鲈鱼,鲥鱼,刀鱼。 由于水质不同,长江和洞庭湖鱼类种群是有区别的,比如说这三种鱼,几乎都生活在水流湍急的长江水域,都是肉食性鱼类,习惯在清澈的水域捕食猎物,游速快,身影矫健,运动量大,鱼品的肉质紧实,胶元蛋白含量高,肉质更加鲜美。而洞庭湖水质相对浑浊,能见度低,肉食性鱼类捕食不方便,鱼的品质相对较差。岳阳紧临长江,是一个大码头,在长江捕鱼作业的湖北藉渔民,习惯将捕获的名贵鱼类运来岳州销售,这一习惯延续至今,目前岳阳鱼巷子经商的卖鱼商贩,大部分都是湖北监利、洪湖一带的渔民,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鲥鱼

鲈鱼

刀鱼

这些美味的鱼已经吃成了诗,呷成了文,比如说范仲淹写鲈鱼: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见一扁舟,出没风波里;还有写鲥鱼的诗: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尧厨未进银刀鲙,汉阙先分玉露盘;最爽的是苏东坡写刀鱼: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刀鱼肥。

刀鱼,岳州鱼市叫“毛花鱼”。

-------------------------

鱼市的渔民后代

守摊的鱼贩

岳州鱼市

“旧城改造”后的鱼巷子

渔民

来自长江的野生鱼

在鱼市上开堂会的湖北监利渔民

责编:肖静

来源:岳州地理杂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