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名,为何“仓”和“库”特别多?

  北京晚报   2019-11-19 22:26:52

古人起地名,都是有根由的。像北京有不少地名都带有“仓”或“库”字,这就要追溯到明清时期朝廷在北京所建的众多“仓”和“库”了。

明代有西十库,因处于紫禁城之西,且有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和承运库等十库,遂起名西十库。到了清代,西十库的作用减少,清代大学士高士奇在《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述:“十库封锢不开,尘土积堆。库后古木丛茂,居人鲜少,众鸟翔集,作巢以数万计。”清末,清廷将西十库旧地划给了法国天主教会,他们在这里盖了“北堂”及天主教医院、天主教学校和育婴堂。如今北堂还保存完好,西十库改称西什库沿续至今。

▍位于西什库的教堂。 

清代内务府是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宗人府是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这两个衙门在当年十分显赫,为了敛财和供使用,掌管许多库。如内务府主管瓷器库、缎库、灯笼库、米粮库、蜡库、帘子库、后库等等,这些库有的设在紫禁城内,有的设在皇城里,像东城黄化门附近就有帘子库、米粮库、蜡库等,虽库早就湮没在尘埃中了,至今还保留在地名中。

宗人府内还设有自家的银库,是专为皇家服务的“内部银行”。宗人府银库规模不大,其银钱出纳主要是宗室的养赡银及宗室、觉罗的赏恤银。宗人府银库的银钱由户部银库调拨。宗人府位居内阁、六部之上,宗室、觉罗例有巨额养赡银,凡婚丧嫁娶宗人府银库都要拨银两补助花销,称之为“恩赏”。每年花费巨大,所以要单设银库。

上述仓与库大多为“国仓”与“皇库”,有些不直接隶属户部或内务府的仓与库,在北京也不少,但因种种原因均不存在,成为了胡同街巷和村落名称。如西城厂桥地区的簸箩仓胡同就是一例。据史料称,此胡同明代称哱啰仓,因这里有存放笸箩的仓库。到了清代改称笸箩仓胡同,又有菠罗仓、叵罗仓、笸箩仓的俗名,1949年后改称簸箩仓胡同,并沿用至今。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簸箩仓胡同。

在西单地区有大木仓胡同、小木仓北一巷、大木仓北二巷、大木仓南巷等与大木仓有关的街巷。不过,历史在这里开了个玩笑,这里并没有大木仓。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的地图称这里是打磨厂,又称大木厂,后来被讹传为大木仓。1965年正式定名为大木仓胡同。咸丰年间,清户部尚书肃顺就曾在此胡同内居住,他被慈禧杀头之前还惦念大木仓的家呢!与它相邻的皮库胡同,亦称皮裤胡同,因在历史与有皮料仓库而得名,只是库址找不到了。

地安门内的米粮库胡同,也与库有关,据说在明代称米盐库,清代改称米粮库。此处离什刹海很近,什刹海曾有漕运码头,所谓白米斜街即是佐证,米粮库胡同成为米盐库或米粮库就是很自然的。米粮库不是马马虎虎的小胡同,庄士敦(宣统老师)、陈独秀、陈伯达等都曾住在这里。房钱库在米粮库附近,明代有存放钱币的库房,胡同又窄又短,只有6个门牌,现今已并入雪池胡同了。

▍西城区什刹海街道米粮库胡同。

王府仓胡同在西城丰盛地区,其名在明代已出现,并沿用至今,至于是哪家王座的仓,已不可考。

有些带仓、库的地名,多有变化,像公用胡同(前、后公用胡同),系明代公用库转音,清代又称宫衣库、宫用库,想必是有历史渊源的胡同了。大后仓、小后仓当为与明代广平库有关。仓、库多,有些地名也“沾光”,如禄米仓夹道、仓南胡同等等亦是如此。西城护国寺附近有护仓胡同,原称仓夹道,主要是因为这条胡同在户部太平仓东侧。钟库在鼓楼附近,是条死胡同,与明代存钟有关。

在城区内有仓、库有关的地名,郊区也有。如顺义区有仓上村,据传,明代曾在此附近设立存粮的官仓,故有此名。密云县的仓头村在明代已成村,因与白河漕运仓库有关。1982年此地出土大量唐代铜钱及铜器、瓷器等文物,不知是否与漕运仓库有关。通州镇的后南仓也与仓有关,它因在通州南仓北,故称之为后南仓。

朝阳区的洼里乡有仓营村,村以满族人为主,据说此地为八旗屯粮之地,村南有仓南门。清初小清河河水充沛,漕运船可通行,漕运的粮食在此卸船入仓。当时有满洲正蓝旗、正白旗清兵守护,故称仓库营,1982年后改为仓营。

北京历史上的仓与库的内容丰富,不但是历史资料也是经济史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是有作用的。

责编:李莉芹

来源:北京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