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

  新湖南客户端   2019-11-08 16:48:17

神秘是你诱惑的武器。你虚幻而又清晰,声音传达出你的哀伤,你若即若离,美丽无比,你在近处也在远方……

——俄罗斯近代诗人吉皮乌斯《歌》

文/张纪鋆

曾几何时,在我的记忆中,广袤而深沉的俄罗斯大地是那么遥不可及,似梦、似幻。那些无边无际的白桦林与美得不真实的秋天、以及那个梦中让人魂牵梦绕的红色帝国……就像一篇篇文笔华丽、朴实细腻的俄罗斯小说,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今年10月,我有幸踏上这块梦中的土地,探访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座城市。红色首都的辉煌壮丽,“北方威尼斯”的诗意典雅,都让人眼前一亮。虽然行色匆匆,却已足够一瞥这个伟大帝国的容颜。

铁锤、火车头与克里姆林宫

无处不在的苏联印记,这是我初见莫斯科的印象。

到达莫斯科,正好是当地时间下午1时左右。时值初秋,俄罗斯大地却是一片金黄的秋景。当大巴车驶出伏努科沃机场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长长的机场快速路和道路两旁无边无际茂密的白桦林。

和中国、日本等地现代都市一派摩天大楼的光景不同,莫斯科建筑的风格大都以雄劲粗犷、色调低沉为主,属于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大街上,各种各样老式的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叮叮当当地行驶着。伏尔加、莫斯科人和拉达等等在中国早已被淘汰多年的苏联老车在这里依然大行其道。道路两旁,颇具80年代特色的“赫鲁晓夫楼”耸立,令人感到几分久违后重逢的亲切。宽敞的柏油马路掩映在各种各样的行道树之间,颇有一种伤感的诗意。虽然苏联解体已将近三十余年,然而,身处于莫斯科的街头,那些随处可见的镰刀与铁锤都在提醒着人们,那个红色帝国的幽灵并未走远。

在莫斯科的两天时间里,虽然行程很仓促,许多地方并未能来得及访问,但所见所闻之景都让人感触颇深。除了克里姆林宫、红场和无名烈士墓这些莫斯科必游的打卡地,就要数金碧辉煌而又四通八达的莫斯科地铁系统,最让人印象深刻了。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下的无名烈士墓站岗的哨兵)

莫斯科地铁最早开通于1935年,原本是苏联政府出于军事战备目的而修建的防空工程。自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开始,上百万普通的莫斯科市民都投入到地铁的建设中。在卫国战争期间,这条漫长的莫斯科地铁网,不仅成了苏军的战时指挥部,更成为了无数苏联人躲避德军炮火轰炸的避难所。无数的苏联军民在地铁站中迎来生老病死。在漫长的地下生活中,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体系庞大、设施完备超级的地下城。商店、发廊、图书馆、餐馆样样都有,甚至曾有217个婴儿在地下出生。对于每一个经历过卫国战争的俄罗斯人而言,“莫斯科地铁”象征的是他们内心不屈的火焰。

到2019年为止,莫斯科地铁共有14条地铁线、224个地铁站,全长超过381公里,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城市地铁网之一。搭乘长长的扶梯直下,走进幽深的地铁月台,扑面而来的是拥有着华丽装饰的门廊和五光十色飞驰而过的地铁列车。徜徉其间,每一个地铁站都建得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宛如“地下的克里姆林宫”。那壮丽的罗马柱、华丽的穹顶、庄严的雕像、精美的壁画、精巧的浮雕以及炫目的马赛克瓷片,都让人瞠目结舌,惊叹“斯大林主义”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大巴车上,导游小周谈及了很多关于苏联的过往。关于赫鲁晓夫、关于勃列日涅夫,关于戈尔巴乔夫和“新思维改革”,关于叶利钦和俄罗斯民主化运动,也关于当下俄罗斯人生活的苦与乐。

小周说,与当下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腾飞相比,现在的俄罗斯仿佛就像一个泥足巨人,拖着庞大的身躯艰难地前行。长期以来,受经济衰退和西方国家对俄经济制裁影响,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一直不尽如人意。虽然水电费和油价等比中国国内便宜不少,然而因为老迈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俄罗斯民族的发展举步维艰。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就开始面临一系列内忧外患。从叶利钦时期的经济崩溃,到车臣、鞑靼斯坦分离运动此消彼长,再到国内寡头的不断压榨盘剥,许多俄罗斯的普通民众对于现状非常不满。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列车2.0版的重新启动,似乎也成了历史回归的期盼。

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周年。而即将到来的2021年和2022年,是苏联解体30周年和苏联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日子。随着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即将年满20年,俄罗斯也逐渐走出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经济停滞、民不聊生的泥潭,实现了初步的经济复苏。

从叶利钦时代的“谈苏色变”“谈共色变”,到普京时代一系列苏联时代政策的逐步恢复,短短30周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当代的俄罗斯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苏联时代的态度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于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他们不再持批判与反思的态度,而是更多了一份追思和不舍。

每年5月9日,是俄罗斯国内一年一度的胜利节。在这一天里,不仅有壮观的红场阅兵,更有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牺牲老兵而举行的不朽军团游行。为了提升民族凝聚力,俄罗斯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兵们备受尊敬。在克里姆林宫、在莫斯科河畔、在燃烧着熊熊火焰的无名烈士墓前,人们吟唱着苏联时期的歌谣,自发地瞻仰他们的英雄。叶利钦时代被弃之如草芥的苏联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思潮终于被重拾起来。

其实,跟中国一样,不少俄罗斯人之所以怀念苏联,不仅仅是怀念前苏联卓越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崇高的国际地位,更多的则是怀念镰刀与铁锤之下人人都能吃饱穿暖的社会制度,以及那个人人都能为了理想主义奋进勃发的浪漫主义情怀。正如列宁墓前那些只为瞻仰伟人的长长队伍。在俄罗斯忧郁的灵魂里,将注定流淌着共产主义的滚烫热血。

双头鹰下,圣光照耀第三罗马

秋日的圣彼得堡是多彩的。喀山大教堂的庄严,十二月党人广场的肃杀,夏宫的炫目,冬宫的华美,皇村的静谧,彼得保罗要塞的威武雄壮,拉多加湖的轻柔曼妙,涅瓦河的银白色浪花,相互交织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招摇着秋天的浪漫和远方的诗意。

如果说莫斯科象征着共产主义苏联红色历史的话,那么“北方之都”圣彼得堡辉煌壮丽的洋葱顶和巴洛克建筑,则象征了昔日俄罗斯帝国深厚的底蕴。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原本是彼得一世为了抵御瑞典军队进攻而设立的军事堡垒。

俄瑞北方战争之后,俄罗斯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和芬兰湾,彼得大帝在此地建立了波罗的海舰队。直到1712年,俄罗斯将首都从莫斯科迁都于此,这座号称“北方威尼斯”的城市才正式展开了辉煌璀璨的历史画卷。

和莫斯科浓重的政治氛围不一样,圣彼得堡被沉浸于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之中。漫步在雄伟壮观的喀山大教堂内,可以看到虔诚的东正教徒们在神父的带领下作着弥撒。慈祥的俄罗斯老大妈和满脸横肉的俄罗斯壮汉都纷纷跪倒在地,乞求牧首能够赐福于头顶。或者干脆在昏黄的烛台照耀下,手划十字,亲吻圣像,跪下来向喀山圣母忏悔着自己的“罪行”。

东正教最早由罗马教廷分裂而来,1453年,随着以伊斯兰教信仰为主体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中心从此转移到莫斯科公国。在沙皇俄国建立之后,受到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不断庇护,东正教在俄罗斯不断发展壮大,由是沙俄自称“第三罗马”。

(站在莫斯科河畔情人桥上远眺克里姆林宫)

从1283年莫斯科大公国建立,到1917年二月革命沙俄的灭亡,东正教在俄罗斯发展日趋壮大。到了苏联时期,东正教因为属于“沙皇专制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帮凶”而被苏联政府取缔。一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才重新走向复苏,并一路发展迅猛。

从帝俄时期的辉煌,到苏联时期的黯淡,再到后苏联时代升格为“国教”,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东正教似乎始终走不出自身发展的怪圈。一方面,随着“新思维”改革和全国大和解的提出,俄罗斯大地上的各种宗教势力开始复苏,东正教也上升到了一个神圣的地位。同时,面对俄罗斯国内经济萧条、民生艰难的现状,许多老百姓似乎更加迷恋十字架、喀山圣母与宗教大法官的裁决。昔日空空荡荡的圣台之上,又重新飘起了悠扬的圣歌。而另一方面,从官方到民间,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列宁,期盼通过重回苏维埃时代的方式来提升国家实力、摆脱当下的困境。向左还是向右?要列宁还是要耶稣?面对民族复兴未卜的前路,许多俄罗斯人似乎都陷入了迷茫。

向东还是向西

往东还是往西,这是俄罗斯民族700年文明史上常常绕不开的一个古老话题,正如俄罗斯人性格上的AB两面。从自然地理的层面而言,俄罗斯属于欧洲大陆,然而从地缘政治而言,俄罗斯似乎从未融入过西方世界,反而更像是一个东方国家。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法理继承者”,俄罗斯一直以双头鹰盾徽作为自己的国徽。这是东罗马帝国皇室的重要标志。双头鹰所抓住的,是权杖和金球,而双头鹰同时雄视东方和西方,暗含着俄罗斯统治欧洲和亚洲大陆的欲望。

“给我200年,整个欧洲将匍匐在我的脚下”,这是俄罗斯千古一帝叶卡捷琳娜二世离世之前留下的豪言壮语。她在位的34年里,俄罗斯向外扩张的野心不断地膨胀。不仅参与了三次瓜分波兰,更染指克里米亚和土耳其,在整个风起云涌的19世纪,北极熊强大的军事实力让欧陆列强恐惧不已,人称之为“欧洲宪兵”。而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共产主义苏联的建立和铁幕的延伸也让西欧诸国如芒在背,自此之后,俄罗斯才关上了通向欧罗巴的大门。

而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与中国在地缘政治领域中却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比如,两个国家都有相似的命运,都曾在各自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经受过外族铁蹄的践踏,也都曾同在镰刀与铁锤的旗帜下并肩战斗过。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才使得这两个国家彼此之间摩擦的花火越来越热烈。

当旧中国陷入重重黑暗之时,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中国遭遇外敌入侵之时,苏联的援华航空队义无反顾地同日寇拼死决战,在异国他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新中国在废墟上艰难起步的时候,又是老大哥带来了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顶尖的专家,给了贫穷的新中国送来了最有力的支援。

当然,中俄之间,同样也有过一些不愉快的过节,甚至是痛苦的回忆。但不管怎样,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最终使中俄两国不离不弃。特别是那些老一辈中国人的血脉中的“苏联情结”,已经成为今天连接中俄友谊的幸福纽带。在他们看来,苏联代表着他们的青春,也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在他们之中,有的是因为在苏联留过学,有的是因为曾在苏联工作过,而更多人则是因为那些高扬着共产主义旗帜的苏联小说、苏联歌曲,就彻底爱上了这个充满着国际主义浪漫而又伤感的国度。

早在2000年,中国和俄罗斯政府签署了团队旅游互免签证协议,中国公民可以通过团队旅游的方式免签前往俄罗斯城市旅游。自此之后的近20年里,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能够有机会踏上这片长满了白桦林的神奇土地,只为了寻找他们梦里那个曾经美好的乌托邦。

作为寻梦者的后代,当我此次双脚踏上俄罗斯这片神奇的土地时,不由得对“战斗民族”外冷内热的鲜明个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论是在红场上热心帮助我们合影却素不相识的俄罗斯姑娘,还是涅瓦河畔独自吹起《歌唱祖国》旋律白发苍苍的俄罗斯老萨克斯手,或者是在彼得堡夜火车上素不相识但却主动邀请我热情聊天的俄罗斯小哥,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可爱的北方邻居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

当然,中国和俄罗斯之间,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或温馨、或浪漫、或感伤,或热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我们振奋于苏维埃巨人的诞生,同样也伤感于老大哥的轰然倒下。如今,在寒冷的俄罗斯大地上,昔日革命的火种虽然已经熄灭,然而跨过乌拉尔山的莽莽林海,跨过西伯利亚的针叶林,在古老的东方,那点点火种已成燎原之势,正熊熊地燃烧着。不管怎样,中国龙和俄国熊,这对真心的朋友还将继续相爱相依下去,直到永远。

(圣彼得堡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战列舰)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