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悟丨带着孩子们读《诗经》

NULL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1-26 10:35:35

文丨谌巧艳

在我的老家门前有一片竹林,夏天的晚上,这片竹林里就会上演一场“音乐会”。爷爷、奶奶、我都会被迫成为观众。尽管耳边的蚊子嗡嗡声永不停息,但是我们还是不会提前离场。

这片竹林除了是办“音乐会”的场地,还是爷爷心里的牵挂。

春天,他会背着柴刀去竹林里转转,看看今天破土的笋子多不多。夏天,他就开始砍竹子,做竹筐。“簌”地一声,一棵竹子就倒下了。但是过不了多久,这个空缺又会被补上。大雪覆盖的时候,竹林是最美的,绿色和白色交织,照耀着上方的天空都明亮了几分。

在我还没有意识到“自然”为何物时,我就与它连接在一起了。后来,无论我离家多远,还是会时常回味起那片竹林的清香。

再次与小孩子接触的时候,我已经变成大人了。在太阳慈善助学基金会的帮助下,我开始做为一名志愿老师,通过远程网络课,带着安化山区的小学生们学习《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当孩子们摇头晃脑地朗诵着这首两千多年前的桃花诗,我突然间似乎闻到了那片竹林的清香,那是大自然烙记在我童年时光的味道,也是古老的《诗经》的味道。

领着孩子们读《诗经》将近一个学期,我慢慢明白,原来在大人和孩子的眼中,《诗经》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我钟情于借助注释,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去品味其间之美。对于一些佶屈聱牙的词语,必须要先了解读音和字义,否则就很难感受到通畅、优美。而对于孩子来说,朗读是最好的方法。在校正读音的基础上,带领他们一遍遍地朗读,抑扬顿挫之间,孩子们虽然似懂非懂,但是韵律已经将他们吸引。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结合一些艺术性的方式。如音乐、视频、肢体动作。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位志愿老师在教授《采薇》时,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编成一整套动作,带领孩子们边读边做动作,杨柳随风飘荡的柔美之姿,雪花纷纷落下的壮观之态,好像一切就在眼前。

成人喜欢《诗经》,更多看到的是其中的情感。而小孩子更加关注的是,讲的内容是否与我生活相关、我是否尝过、见过、感受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朦胧的感情,在他们的年龄或许很难理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种强烈的情感,或许以他们的阅历,也无法感知。但是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的诗句,可以想见春天时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桃花盛开,一大片的粉色,给人的冲击是难以忘却的。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孩子来说,这种感受更为强烈。我们从小感受着祖辈、父辈对于土地、对于自然的尊重,无形中也与自然产生了共鸣。春天时,在地里放种子,一个坑,几粒玉米,几粒花生,都会计算准确;仲夏之际,在稻田里收割稻谷,挽起裤脚,满身淤泥,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一个泥人。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游,我们把脚踩在地里,陷在泥里,仿佛伸手就能碰到天,吟诵着“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或许才是《诗经》的正确打开方式。

教小孩子读《诗经》,不强求他们一定会背、会默、完全懂意思,我们只希望他们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可以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之美。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